如果自己不夠完美,難道就不值得被愛嗎?適時地放下想把所有事情做好的執念,只要你當下「存在著」,就已經足夠美好。


圖片|大好書屋 提供

某天我去聽了一個心理研究所的講座,不曉得是否誤會了演說的內容,我覺得自己沒辦法跟著照做,回家後感到傷心不已。我在棉被裡哭了好一陣子,然後發了訊息給講課者尋求協助。

我詢問以後應該再聽什麼樣的課程,才能讓心情逐漸平復下來,然後收到了這樣的答覆: 

「希望妳能察覺到因為覺得自己不完整,而總是想要變得更好的那顆心。帶著那樣的心情,不管是什麼樣的知識,最後都會變成刺向自己的武器。」

在那之後,我有一段時間停下了改變自己個性或心理問題的努力,不再去找任何建議或安慰的文章來讀。後來,我發現那段時間反而讓我重新找回了內心的從容。

推薦閱讀:我為什麼會得憂鬱症?完美主義的背後,內心隱藏著「冒牌者症候群」的矛盾

擁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總是會把焦點集中在不完美的部分,懷著要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念頭。對自己是這樣,對待他人時亦然。

然而,其中不應該誤解的地方是,完美主義傾向本身並不是一種問題或錯誤,覺察自己的不完美且想要變得更好的心態,又怎麼會成為問題呢?

不過,我們必須要懂得區分「完美」和「價值」,如果深信自己一定要變得完美才能獲得肯定、才有被愛的資格的話,一不小心就會演變成以為只有「完美」才能要求身為人的權利。

最可怕的是,因為不完美進而貶低自身價值,即使遇到不合理的狀況,也覺得自己本來就應該受到那樣的對待。因此,千萬不要把自己的不完美之處和自身的價值連起來思考,因為不完美和身為人應當享有的權利沒有任何關係。

一直以來,每當想要實現某個目標、讓自己變得更好時,內心都會期待達成這個目標後能夠得到認可或關心。然而,那樣的心態是錯的嗎?是自尊感低的人才會有的行動嗎?

難道要成為肯定自我價值的人,就不應該做出追求進步的努力嗎?不是那樣的。不管是誰都可以期待他人的肯定和關心,並以此當作努力的動機,這並非完全錯誤的事。

不過,我們不能掉入這樣的陷阱——將我的努力和成就視為決定我存在價值的絕對要素。否則的話,就會陷入愈是努力要去領悟某件事,自尊心卻反而更加低落的惡性循環。

完美主義的傾向是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改掉或擺脫的,既然如此,那麼具有完美傾向的話,就應該抱持著「即使不完美,或者即使沒有變得更好,自己也是充分具有存在價值」的信念,來面對完美主義。

希望今天也能以放鬆的心情,就那樣「存在」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