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陷入比較,覺得自己很糟沒自信?心理師:透過位移書寫、袋袋收集,三個方法找回自己
在關係中感到焦慮不安,並懷疑自己的地位,其實是你帶著恐懼在與人相處。
在關係中感到焦慮不安,並懷疑自己的地位,其實是你帶著恐懼在與人相處。
自尊與自我價值感可用來預測幸福快樂的程度。自尊低落特點有什麼?如何培養自尊,重新找回幸福的方法?
如果你很難多愛自己一些,試著連續一個月進行「自我肯定練習」,寫下一件覺得自己做得好的事情。
感情裡的委屈犧牲都不是無償的,看似「無私」的奉獻,只要是掏空了自己,潛意識都是想要索取更多的回報。
你的「不愛了」未必為真,與其不明不白地結束親密關係,不如把這種感覺當作我們探索和尋找關係出路的契機。
妳的男人沈默寡言?妳的男人總是不說他想妳?妳的男人老是讓你覺得他比較喜歡跟哥兒們混在一塊?
友達以上,戀人未滿。你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其實你已經默默守護著他好久了,卻總是不敢表達你的心意,怕傷害了你們之間的友情嗎?對你若即若離的他,總是讓你猜不透他真正的心意,親愛的,你不想要和他「只是朋友」,那他呢?讓我們一起看看以下這些「他只把你當朋友」的徵兆吧,該前進或後退,也許你心中會有答案的。
別人稱讚你的時候,你常常覺得很羞愧嗎?害怕停下來,總覺得不做什麼,就會被大家給遺忘嗎?面對成就,卻總是覺得自己僅是僥倖嗎?「害怕失敗,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我不配」,是「冒牌者症候群」的典型症狀。讓我們藉由練習「自我肯證」與「權力姿勢」,來掌控內在的焦慮。
不論因為什麼原因,如果你現在感到難過、喘不過氣,這 20 句話送給你。
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覺,眼前的事明明是第一次發生,卻有一種異樣的熟悉感。就連面前物品的擺設、人物的對白都好像曾經發生過。那一刻我們都會覺得無比驚異和神秘。「啊,好奇怪,剛才這一幕,我好像曾經在哪裡經歷過!」我們會這樣說。這種感覺叫做 Déjà vu(Already Seen)。它是一個法語詞彙,最初是由法國的一位物理研究人員發現的。Déjà vu 在中文或日語中稱之為「既視感」,更通俗的說法是「似曾相識」:它描述的是人在清醒的狀態下,雖然是第一次見到某個場景,卻感到在什麼地方見過、或經歷過這個情境。
真愛是什麼?不猜忌、不揣測,回到與人交往的真心,都是我們該學習的事
而這些人並不是真正的愛你,因為他們不想要這段感情好好地長久下去,所以他們在累積自己分手的能量,好在到達極限時讓自己能夠順理成章地離開。他們比較愛自己。
被男友劈腿,她在轉身掉頭以前問了男友「為什麼選擇別人放棄我」,男友說「對不起,你太獨立了,讓我覺得你根本不需要我。」為什麼獨立會變成對方劈腿的原因?女孩們,要好好保護著自己的獨立和強大,要相信自己一定會遇到對的人,欣賞你,守護你,陪你一起嬉笑,風雨同路。
每一次表達愛意,都是一次向你在乎的人作出的確認(reassurance),能提升對方的安全感。愛的確認肯定了你們之間的關係,讓對方明白你此刻是在乎他的,並且你願意把關係繼續下去。而當對方感到安全時,他也將更願意繼續投入、維持關係。
我們有可能因為期待忽略了對方真實的樣子,並因此頻頻感到失望。比如,你一直期待一個溫柔體貼的伴侶,希望自己的伴侶朝這個方向努力。但事實上他可能木訥或過於理性。他很愛你,但不太會用溫柔體貼的方式愛你。你因此失望,覺得對方不夠努力,但對當下的他來說,你的期待或許的確不夠合理(Jacobson, 2018)。
心理測驗之經典卡通動漫《櫻桃小丸子》角色!你是小丸子還是小玉?測出你的性格與生活態度!
自己吃點虧沒關係,不要造成別人困擾就好⋯⋯如果你也時常壓抑自己,下一次試著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如何?
我們都明白感情需要磨合期⋯⋯但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後來決定要交往的人,會和約會時期的感覺差這麼多?
研究發現,真正影響我們感到快樂與否的關鍵因素,不是現實中遇到的難題多寡,而是思維模式是屬於哪種⋯⋯
如果你在和伴侶相處的過程中,發現你想天天黏著對方,而越來越無法和自己相處⋯⋯這樣的你,需要學習獨處。
追完所有的劇,卻仍感到無趣?你可能掉入了「慢性乏味」的陷阱。靈魂像匹野馬,要引導牠跳脫束縛⋯⋯
工作的道路我走的對嗎?我們的內在自我是吵鬧還是安靜,變得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我們的人生走向和幸福感。
想改變,卻覺得自己時間不夠多?試著從小習慣開始,做起來快、能馬上做,小習慣也能累積大成就。
在關係裡,感到委屈怎麼辦?問問自己:「你喜不喜歡和他在一起的自己?」或許會發現答案早在心裡。
我們常常把救贖之路放在「一個人」的身上,但其實我們不妨試著在多個不同的人身上,找到自己被愛的證據。
你是否常常工作提不起勁,生活得行屍走肉呢?如果文中的症狀你已經出現超過兩週,請記得:你有可能生病了!
看到同齡人發展比自己好,難免會有些焦慮不安。但每個人的步調不同,不需要用別人的經驗來綁架自己。
如果不夠完美,難道就不值得被愛嗎?適時地放下想把所有事情做好的執念,只要你「存在著」,就已足夠美好。
遇到困難總是害怕麻煩別人,也習慣把責任扛在自己身上,其實可以試著和其他人傾訴,我們都需要與人連結。
交往很久一定會面臨分手嗎?交往時間越長,越有可能陷入倦怠,但有時倦怠來自於拒絕溝通,來自於不再了解,面對最親愛的他,何不再給彼此一個機會?
安全感就是掌控感和確定感,即你要堅信這個人不會離開你,你們的關係是可控的。當你缺乏安全感時,你就懷疑他會離開你、拋棄你。根據投射理論:你害怕他拋棄你,是因為你先想到了拋棄他。你不相信他不會離開你,是因為你不相信自己不會離開他。所以他應該沒安全感才對,因為你是隨時會拋棄他的呀。
在人生學校,我開過好幾堂「如何有自信」的工作坊課程,其中最多學員喜歡的一個練習,就是「失敗宣言」。那是一個怎麼樣的練習呢?我會邀請每一位參與者,都匿名寫下一句話「我的人生很失敗,因為⋯⋯」沒錯,就算人們進了第一學府,人們還是會覺得自己失敗。而且那些失敗,與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都很相似。
當我們對另一半表達負面意見時,通常有兩種方式:抱怨(complaint)與指責(criticize)。同為負面評價,它們的性質卻截然不同,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也不同。Gottman 的研究指出,指責是導致伴侶分手的一個主要原因,抱怨則不是;指責是消極而值得警惕的,但抱怨在一定的條件下,卻可能是積極而具建設性的。為什麼它們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當 16 歲的我聽著那些恭維,我更感覺自己活得好混亂。我感覺班上同學的程度多半遠遠超過我,我在北一女就是一個學渣。我好怕被大人發現,其實我不如他們想像得那麼好,我不再像國中時候的我,真的可以「盡好本分」做到大人期待我的目標。冒牌者症候群(《創意天才的蝴蝶思考術》解釋,當成功、能幹的人認為自己其實所知不足,因此常害怕自曝其短而被他人認為是個假貨,此謂「冒牌者症候群」),是我從高中開始養成的。
所謂「真誠興趣」,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對於伴侶的內在世界(inner life)是否有足夠的、持續的好奇心。比如,他今天發生了什麼?心情如何?他有什麼夢想和目標?曾經發生過什麼改變一生的事件?他為什麼會做出某項決定?在那些外界認可的成功光環背後,他遭遇過哪些苦難?付出了哪些努力?以及,對於那些你們共同經歷的體驗,他是如何感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