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的安慰,能有效地緩解人的哀痛與悲傷。因此研究人員著手研究「真正有效的安慰」具備什麼要素,並且可以用哪些話語來引導溝通。

文|47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大家好,我是 KY 媒體部第一帥崽47。最近,有個朋友向我提出了一個真實的困惑:「我⋯⋯我好像真的特別不會安慰人,這可怎麼辦啊?」

安慰人真的是一項技術活!尤其是,要讓安慰卓有成效,更是難上加難!但是,沒有關係,相信看完本篇,你也能成為一個人見人愛、超會安慰人的暖心小太陽。

首先我們來說說,安慰是怎麼一回事?

安慰(comforting)

含義:指的是對遭受損失或打擊的人,給予心理上慰藉的行為。

研究人員將其定義為與痛苦的人建立聯繫(Burkett et al., 2016),比如靈長類動物會通過親吻和擁抱使對方平靜,人們通常會以擁抱、充滿關懷的言語來安慰處於困境的人,使他們的情緒得到緩和或治癒。

Miceli(2009)等人在研究和訪談的基礎上提出,真正有效的安慰應該具備這 7 個特質:

1. 氛圍舒適

整個談話是一種較為輕鬆的氛圍,不會讓人感到緊張,也不會咄咄逼人。

2. 意圖明確

即被安慰者明確地知道對方是想要安慰自己的,那麼不管對方說什麼,我們都能明白對方的出發點是善意的。

3. 建立在同理心之上

被安慰者會感覺自己被理解、被接納,而不是孤立的。

4. 可能包含非語言行為

如目光接觸、身體向前傾斜等等,表示對傾訴者的專注關心。

5. 安慰並不等於給到直接建議

有時候執著於解決問題會讓人感覺自己沒有得到真正的關心,甚至會加劇他們的困擾。

6. 具有針對性

你給到的關心是對方需要的,而不是你在難過時自己需要的,或是敷衍的表達。

7. 自我意識清晰

安慰者需要感同身受,但並不會陷入對方的情緒。


圖片|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聽起來好像不是什麼難事,但⋯⋯

為什麼對有的人來說安慰就是很難?甚至說不出口?

在生活中,真正阻礙人們共情他人、無法給予合適安慰的,可能有這三個因素:

 一、人格特質的影響

內向型的人更難以主動、自然地表達關懷,他們習慣在循序漸進的節奏裡深入聊天,所以,在面對對方的傾訴和情緒時,不論是什麼類型的,他們都很難馬上給予反饋。(Helgoe, 2013)

二、對自己能力不自信

Kelsey Crowe 和 Emily Mcdowell(2017)指出,很多人之所以無法表達安慰,不是他們不會安慰,而是他們擔心對方不喜歡自己,或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安慰到對方,甚至起反作用,所以他們就不會安慰人了。

三、缺乏安慰他人的實踐

如果從小生長在一個很少獲得安慰的環境中,那麼這個人也會成長為一個不懂得如何安慰人的人。表達對別人的關懷是需要習得的,比如一個小孩遇到了挫折,但是父母並沒有安慰他,那麼他就沒有一個「學習安慰」的榜樣,也不知道怎麼去安慰別人。

其實,你的安慰對朋友來說真的很重要重要。有時候,也需要試著放下擔心和恐懼,為你在乎的人提供幫助呢。

同場加映:「你不需要太快好起來。」順應悲傷的到來,聆聽它的聲音,才能做到悲而不傷

貼心的我們為大家準備了一份超實用的《安慰小能手速成指南》,來看~

《安慰小能手速成指南》

1. 表達善意,引導對方打開心扉傾訴。

你需要讓對方知道,你願意傾聽和陪伴,你們的交談也是完全安全和不會被隨意評判的。但⋯⋯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說什麼,可以參考這份「作弊清單」!(Crowe & Mcdowell, 2017)

「你現在想跟我聊聊嗎?」
「我可能不太會說話,但是我會好好聽你說,你想說什麼都行。」
「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你現在是怎麼想的呢?」
「你現在想一個人靜一靜呢?還是讓我帶你出去轉轉呢?」
「你想讓我抱抱你嗎?」
「我雖然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但是我現在能理解你為什麼會這麼難受了。」

2. 共情對方,基於對方的感受和需求提供幫助。 

第一步是情緒共情,即感知和承認對方的焦慮、憤怒或痛苦等情緒。

X:但千萬不要扯到自己身上,不要一直沈浸在自己的經歷中而忽視了對方!

O:你需要將關注點放在對方身上,表達願意感同身受的狀態。比如:「我覺得這樣的事發生在你身上,真的會讓人很難受。」

第二步叫做認知共情,即從對方的視角和立場出發,去理解和看待ta正在經歷的事情,真正理解對方的處境。

X:千萬不要自以為是的一通論述!(事實上只是你以為理解了,對方並不覺得自己被理解了)

O:你可以用一些重複性、試探性的語氣去驗證對方的感受。比如:「我覺得,現在你遭遇了⋯⋯,是不是會擔心以後會⋯⋯?」

第三步,在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的基礎上,了解對方此時此刻對方的需求,盡可能地提供幫助。

X:不要想當然地直接給予你認為應該給到的幫助,這只會顯得自大且沒有在真正關心對方。

O:你可以表達願意為對方提供幫助的態度。比如:「我真的很希望能為你做點什麼。」

3. 即便你知道很多道理,措辭技巧也很重要。

a. 切忌打斷對方

X:你說的這個我知道。

O:嗯⋯⋯對的,你說⋯⋯(或是不出聲,點頭表示在聽)

b. 切忌模糊性描述

X:總會好的!

O:我有個朋友之前也發生了這種情況⋯⋯但是經過了⋯⋯他現在已經好很多了。

c. 切忌「馬後砲式」發言

X:要是你當初⋯⋯就不會⋯⋯了⋯⋯

O:我覺得如果以後你可以⋯⋯,就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推薦閱讀:該如何處理溝通後的憤怒?憤怒背後藏著我們不願面對的悲傷與恐懼

4. 適時的身體接觸

恰當的身體接觸可以有效地緩和人的焦慮情緒。比如摸摸頭、拍拍肩,或是給對方一個擁抱,都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安慰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關係都適合肢體接觸。是否使用,使用什麼程度、什麼類型的肢體接觸,取決於你們關係的邊界在哪裡。比如說,你給一個並不算太熟悉的同事「按頭殺」,對方指不定就回敬你一個嘴巴子了。

如果看到這裡,你還是不知道如何安慰人,我只能掏出秘訣了:你只需要記住兩個字——「我在」。

很多時候,讓對方感覺到自己被關心,真的比什麼都重要。

曾有一項研究,讓 300 多名已婚成年人回憶最近與配偶的爭執,然後為他們提供六種對「人」的關注度從低到高的安慰信息。(對「人」關注度低,指聚焦爭論本身,如「吵架並不是最糟糕的事情」;對「人」關注度高是更注重個人感受,如「感到壓力很大是可以理解的」。 )

結果發現,無論哪種信息,都不能成功幫人們理解衝突、解決問題。但是,對「人」關注程度更高的信息,對參與者情緒改善效果更為顯著(Xi et al., 2020)。

所以說,安慰的核心是對人的關注,是一種善意的表達和情感的聯結,真的不是衝著解決問題去的。

對於那些需要你安慰的人來說,問題解不解決不重要,你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