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與憤怒,是生命中的一大動力,如果一味地壓抑著,動力將會衝擊內心,傷害自己;反之,好好面對並展現,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不,你不懂,你錯了!」
「你只會說這些,閉嘴!」
「我沒什麼好說的,說了你也不會聽。」

為什麼一旦在關係中溝通,便只剩下憤怒?

現代社會裡,因為人們生活節奏的快捷化,事情往往追求效率與成效而缺乏耐心。整個社會所提倡的精神是耐心的反面,那就是要快。

現代人認為如果他不能很快地處理事情,就會失去時間(可是我們並不知道如何利用因此贏來的時間,除了只會無聊地打發時間),而為了達到這個快捷的目的,憤怒這個能提供人們用來快速推動目標的情緒,往往堆積在各種關係中。

易怒成了現代人普遍的特質。


圖片|Photo by Ant Rozetsky on Unsplash

然而,我們好像也只剩下憤怒了,其餘的情緒似乎無處展現

在各種情緒中,生氣憤怒是最容易被人認同與表現出來的,在政治事件中的社群操作、人群鼓譟、同仇敵愾時特別有效,往往帶給社會一股股撕裂的不幸力量。

憤怒之所以如此常見,是因為憤怒的能量是所有情緒中最強而有力的。

由於現在的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教育奠基於完美主義、勝者為王的概念上,情感中的悲傷、恐懼、嫉妒、不安全感等脆弱情緒是很難被人正視的,生活中也鮮少被表露出來。

唯獨憤怒可以帶給人們暫時的確定感,並驅趕走脆弱的感受,繼而成為容易被人所接受的情緒,也成為容易被合理化而傷害人們彼此的情緒。

憤怒缺乏正確的理解,如同我們對自己缺乏了解那樣

但,憤怒真的單純只是憤怒嗎?強烈的能量背後到底隱含了什麼?

從心理學的角度觀察,憤怒絕不簡單(雖然易怒的人是沒有意願深入探索的),背後往往關聯到「期望落空」。

人的欲求有許多,尤其在慾望橫流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新年新希望中所期待的心想事成、事事順利、青春永駐、招財進寶、升官發財,到人際間的了解、尊重、愛、關懷,這些欲求一旦得不到快速的積極響應,憤怒就容易現形,去避免面對慾望不能被即刻滿足的悲傷與恐懼。

因此,每股激昂的憤怒背後,都潛藏著害怕被觸及的情緒。憤怒是用來避免潘朵拉盒子被打開的鎖頭,是人們無意識的自我防禦。我們用猛烈的憤怒行為,去逃避面對我們真實的情緒感受,內心的悲傷與恐懼不被我們接納,我們也不想去感受它們,進而阻斷對深層情緒的感知與接納,我們似乎一天比一天更加麻木易怒。

推薦閱讀:柚子甜專欄|清邁旅居教我的事: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去尋找

憤怒奴役著我,該如何脫離痛苦的模式?

談到轉化我們的憤怒時,時常會有人認為要「剷除憤怒」,最終導致的是憤怒的壓抑,而不是真實的與憤怒相處,進而轉化憤怒、釋放深層的情緒,這是人們最大的誤解。

因為這樣的誤解,我們時常可以觀察到人們除了壓抑自己憤怒背後的悲傷與恐懼之外,還會看到人們壓抑自己「壓抑悲傷與恐懼後產生的憤怒」,在此多重的壓抑之下,耗散了一個人大部分的精力,這樣的人往往變成難以表露情感也與人難以真實連結的孤島。

若想轉化憤怒,首先得學會不把憤怒當成是必須鏟除掉的敵人,在不將其對立、不壓抑、不合理化、也不將它發洩出來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像潛入地心一般地深入於其中去探個究竟、與之相處。

在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流派中,「接納」的概念是再被強調不過了。

美國人本主義治療學家 Carl Rogers 提出的無條件的正向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包括關懷 (caring)與接納(acceptance),正顯現了自我接納在療癒自己的重要性。

要明白自己憤怒背後的成因,我們需要先接納自己的憤怒如實地存在在自己身上。拒絕接納自己的憤怒,我們將會如同我們埋藏我們的悲傷與恐懼那樣,永遠無法理解與超越它們。

同場加映:不要停止尋找自我!蔡依林給你的人生哲理:「你就是你,只有你可以給自己稱號」

人本主義心理治療認為,自我成長的前提需要先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我們總是被期待著成為我們將要成為的樣子,但其實,最需要先被接納的,是我們本來的樣子。我們要先真實地認識自己,而後再談轉化。

註:在人本主義中,「接納」意指治療師或自己認同每個人能夠擁有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情感,但不表示治療者或是自己要贊同一個人的所有行為。「接納」可以視作中性的看待自己的所有情緒感受,但是不耽溺也不壓抑自己的情緒,這點希望讀者特別注意。

總體來說,想要轉化憤怒,要在接納自己的憤怒後,接著試著感受憤怒時產生在自己身上的那股灼熱感,同時也與背後那些被傷害的悲傷感、恐懼感相處,以及一股股不斷抗拒、逃離這些感受的慾望。憤怒可能因為充足的耐心而融化,融化了我們自我防衛的鎧甲,悲傷與恐懼於焉流洩出來。

撥開憤怒,底層的脆弱情緒將可以被我們處理與療癒。脆弱是人的本質,是所有創造力和情感的核心,也是人性最強大的力量。

展現脆弱真實的一面,真誠面對自己恐懼與悲傷的部分,將使關係中因此不再總是充滿憤怒的張力,憤怒對我們身體與關係造成的毒性也因此可以得到釋放,進而增進我們日常的幸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