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說,每個孩子的出生都抱持著追尋母愛的本性而生。生下你的母親,只有唯一。那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

母親,究竟是什麼?每個人都不是自己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會有現在的你,是因為有孕育你、扶養你的人。那個人就是母親。

生下你的母親,只有唯一一位。那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

大抵來說,養育你的人也是同一位,因此,更是特別的存在。每個人都想被這個特別的人所愛,想要被她寵愛。就算嘴上說「那一點都不重要」的人,在小時候應該也一直是如此渴望著。

雖然一直很渴望,卻得不到回應,所以會懊惱、悲傷、氣憤,終至放棄。而現在或許只是用「不渴望」來佯裝自己。可是其實仍希望被愛。仍希望母親能多看看自己、更珍惜自己。也因為這樣的想法揮之不去,即使到現在才會只要一聽到、一想到母親,就會起戒心。雖然嘴裡說那無關緊要,但卻始終無法完全捨棄那份執著。

不過,這是一定的。因為孩子本來就是帶著追求母愛的本性誕生。

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為母親所愛。如果無法得到,那麼終其一生將會一直渴望、執著於母愛。這是很悲哀的宿命。母親與孩子的愛,在本質上是不對等的。在嬰兒時期,每個人都只能仰賴父母生存。然而父母親自己也有許多狀況,他們的愛與關懷並不一定只會對孩子付出。即使對孩子而言,母親是絕對唯一的存在,但對母親來說卻不一定是如此。

有的母親會一直把孩子當小孩般對待與照顧,依照自我意志支配著孩子。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母親就如同神祇般,孩子無法違逆母親那如神般的存在。

推薦閱讀:專訪歸雅蕾:「每個母親都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

因為想為母親所愛,孩子會想要回應母親的期待。但如果是一直保持這樣的關係,將會妨礙孩子確立自身與獨立的過程。必須要對孩子漸漸地放手,如果有所猶豫,因而錯失了良機,將會使得孩子失去自立的機會。

這樣的事情在母子之間很容易發生。

從一個相遇的故事開始

和他的相遇,是在我念大學的時候。

就稱他為 M 吧。M 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人,敏銳、感性而溫柔。只要看到 M,就有一種安心感,跟他在一起非常快樂。當時我是文學院的學生,經常和他聊文學和電影、聊人生意義,一聊就忘了時間,直到深夜。

然而,隨著和他越來越親近,很快地我發現 M 另外的一面。一旦陷入低潮,他會判若兩人似地開始變得自我封閉,說一些很負面的話。例如要我不要跟他這樣的人來往,或是說他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等等。

事實上,M 曾多次自殺未遂,徘徊在生死的關頭,我也看過他那沾滿著鮮血的遺書。M 的生活方式本身,可以說在某方面是具有毀滅性的。當經過長久的努力之後,好不容易一切都順利進展了,他卻會親手將它全部摧毀。在他的生命當中重複出現這樣的狀況。雖然他比別人更有才華與魅力,卻沒能好好地發揮。我雖然能夠體會 M 心裡的悲傷,卻一直無法理解為何他要一直傷害自己到這樣的程度。

推薦閱讀:心理師聊「自殺」:他們渴望被理解痛苦,而非否認痛苦存在

另一個我所不能理解的是,M 把自己的母親說得極壞。

有一次我遇見了他的母親。M的母親在學校擔任老師,和丈夫離婚後自己獨立將小孩扶養長大。是個理性、認真、具美貌、有氣質的女性。感覺跟我從 M 那裡聽來的「只是個普通的人」截然不同。

可是,在她說話笑瞇瞇的臉上,有時會在一瞬間突然變得沒有表情。那是當我們談到 M 的時候,她會突然用冷淡的口吻說:「像你這樣的人,怎麼會跟那個孩子來往呢?我真搞不懂。」然後開始不停地述說 M 的不是。

剛開始我以為她只是謙虛,便舉了 M 的優點想圓場。但M的母親卻帶著威嚇的表情,開始用更激烈的言詞來否定 M。在我啞口無言的同時,才發現她那種否定的口吻和 M 自我否定的時候像極了。我開始有些明白,M 的痛苦根源是來自於母親。

之後,我轉念醫學院、專攻精神醫學,我遇見了許多懷抱著各種痛苦的人;然而我發現,在那些痛苦背後,或多或少都隱約隱藏著母親的身影。這個想法,在經過二十幾年之後,越發強烈。

現代人蔓延開來的「母親病」

現代的親子關係,特別是與母親的關係,感到苦惱的人越來越多了。本來應該是最堅固的情感牽繫,現在卻變得脆弱且不穩定。

顯現在外的,是虐待的增加。兒童諮商的案例,在這二十年當中增加了四十倍。然而,這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潛藏在冰山底層,還有那些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的虐待,或是精神上的虐待及心理上的支配。可以看出與母親不穩定關係擴大的孩子當中,有三分之一會表現出對母親的不穩定依附,即使長大成人這個比例也不會改變。

邊緣性人格障礙或進食障礙、憂鬱症或焦慮症,以及各種上癮症的人激增,然而在這些症狀的根底,經常與母親的依附關係不穩定有關。案例的問題越是根深柢固就越與母親相關。相對地,治療起來非常困難的案例,也有不少在改善母親的關係後,本身狀態產生戲劇性的改善。

不只是那些與母親有摩擦或衝突、一看就知道是關係不穩定的人,即便是表面看起來關係良好的母子,也是孩子在遷就母親、受母親支配,以其他的形式顯示親子關係失衡的案例也不少。

不論是有自覺,或是刻意逃避,母親這種病都會在不知不覺當中侵蝕他們的人生。母親這種病那不知所以的痛苦、空虛、自我否定感到煩惱的人並不在少數。許多人不知道究竟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而在當中掙扎著。

為了避免失敗受傷,所有的事情都不去認真面對,也不跟他人建立坦誠的關係,只是消極地過著自我的人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過著毫無意義、價值的人生,在無形當中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總是看別人臉色、不說出自己真心話、遷就別人,以及老是扮演吃虧角色的人,也一樣不懂為什麼自己只能這樣活著。

與母親關係不融洽的人,會覺得這只不過是跟母親的關係而已,只要將自己與母親切割開來,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了。甚至,覺得這個問題根本很無聊,這麼想的人也不少。也有不少人覺得,跟父母的關係是不需要拿出來討論的問題。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麼想,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更加失落、受到更多的傷害。

對於有自覺與父母之間的齟齬或不和諧感的人,也許還可以說是願意面對問題的人。

同樣有許多人,雖然覺得自己與母親的關係良好,但實際上是其中一方強迫自己忍讓順從,或是對父母過度言聽計從,或者是親子立場對調。在旁人看來像朋友般的親子,或是看起來很孝順的孩子,但實際情況是孩子在配合不穩定的父母,被父母所綑綁,而犧牲了自己的人生。

推薦閱讀:如果我的媽媽年輕三十歲,她會不會後悔現在的日子?

對親子關係無止境的影響

母親這種病,不單只是親子關係的問題。

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和母親的關係不穩固的問題,絕不會僅止於與母親之間的關係,而是左右你所有人生的問題。

因為與母親之間的情感羈絆,不單純只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身體的。母親這種羈絆的病,是情感上的病,而且不僅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身體的病。你和母親的關係,是從你出生,不,應該說是從你出生之前、還是一個受精卵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你還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就和你以臍帶相連,證據就是留在你肚子上的肚臍。

從你出生的瞬間開始,被擁抱、哺乳、照顧養育。那已經超乎了心理上的關係,是更深一層的關聯。沒有了這些,你不會生存下來。即使不完全是如此,但你能像現在這樣,是因為有照顧你的人。

對於還在成長發育的大腦或身體來說,最初跟母親相處密度最高的時期,可以說就是造就你這個人的最特別時期。最能夠反映出你在幼年時期有沒有獲得滿足、有沒有安心感的,就是你和母親現在的關係。如果幼年時期得到母親充分的照料,在母愛的關注中長大,就容易和母親形成穩定的關係。

然而,若不幸的,母親的心思被其他的事情所占據,因為各種狀況無法親手照料年幼的你,那麼你們之間的關係就容易變得不穩定。

因為這個特別的時間,不只是身體,也是形塑大腦與心靈無可替代的時期。因此它的影響,不只對於你的人際關係、抗壓性、對孩子和異性愛的方式、精神健康,甚至對你的身體健康、壽命,還有老化的程度都會有影響。就連神經纖維的傳導或受體的數量,這種大腦分子層級的構造,都會因為那段時間你有沒有和母親一起度過,有沒有獲得良好照料而有所影響。

一直都和母親一起,受到她的安撫、照顧下長大的小孩,因為自己一直都有人愛,受到保護而能獲得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不只是心理上,也會和生理結合。和母親情感穩定的人,對精神壓力的承受度較高,也不容易憂鬱。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幸運。

推薦閱讀:為什麼我們總想改變對方?愛情裡的安全感練習

剛出生階段,即使只是和母親短暫分開,大腦的構造也會產生差異。更何況長期不在身邊,或是母親有什麼狀況、無法擁抱或照顧新生兒的話,其影響之大更是無法估計。這樣的孩子一生都將會被懼怕不安、人際關係不佳、抗壓力不足、缺乏自信等原因糾纏,活得很辛苦。

並且,在幼年時期沒有好好受到母親照顧的人,將在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也容易有照顧不好孩子的情形。母親這種病,和人的根本存在相關,它的影響大到在不知不覺當中會為人生帶來重大的改變。

因此,這樣的人會一直執著於父母的愛。那是因為人會本能地感到不足,覺得必須修復,所以不得不追求。即使知道每一次的渴望都會造成傷害,然而還是不得不這麼做。 即使在毫無由來的痛苦中翻滾,也要掙扎著想辦法克服,那都是因為源自於對父母愛的執著。

推薦閱讀:三種影響愛情的焦慮依戀!用心理學找回感情安全感

對父母愛的執著,會表現在想要治好母親這種病的潛在願望。那既是一種痛苦,也同時是一個轉機。只要你去追求,就有機會克服。

 

更多關於母親病的討論,都在岡田尊司《母親這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