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嗎?有時不經意的小玩笑,也可能無意間傷害他人。想擺脫無意識的冒犯,你可以這樣做!

日前,我國拳擊選手林郁婷,在本屆巴黎奧運深陷運動員性別議題風波,最後不畏輿論拿下金牌。對於日常歧視言論,柔道選手連珍羚、射擊選手吳佳穎也表示,她們曾受到「女生練體育沒出息,根本是男人婆吧!」「30 歲年紀這麼大,怎麼還沒退役去結婚生小孩?」等言語影響。

「日常歧視有如人心的病毒,若未及時遏止就會不斷擴散,傳染並危害整個社會。」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前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丘彥南表示,這些大眾常聽到的日常歧視話語,包括但不僅限於學歷、年齡、性別等面向,有如病毒一般可輕可重,也會視每個人的抵抗力高低,可能為心理上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

微歧視微型歧視1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日常「微歧視」(Microaggression)

丘彥南強調,日常歧視過去被稱為長久以來的「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常被誤以為是微小或不嚴重的歧視,背後卻隱藏著對特定族群的社會刻板印象和偏見。

常見的日常歧視,依照表現方式可分成 3 種:

一、口語日常歧視

可能是表面上看似善意的問題或評論,但其背後隱含著更深層,可能會強化對他人基於其背景而產生的負面假設,貶低一個人的身分,或是否定他們的想法、感受或經驗。例如:你年紀還小不懂啦!你輪廓這麼深,應該是原住民吧!

同場加映:尤美女專文|從英國皇室到小鎮女孩,談《消失的另一半》與「微歧視」

二、行為日常歧視

指一個人可能在無意識的行為中傳達了敵意、貶低或負面的訊息。例如:對著協助身障者的人溝通,而非直接跟身障者本人對話;看到年輕的員工就把他當作實習生。

三、環境日常歧視

指讓一個人在環境中感到不友善與敵意。例如:只詢問求職者的年齡,而不問其有什麼程度或類型的經驗;在問卷上僅提供二元的性別選項。

微歧視
圖片|Photo by Vitaly Gariev on Unsplash

「小時候不讀書,長大只能賣雞排!」日常歧視無所不在,有時細微到很難被察覺,許多人無法完整分辨開玩笑與歧視言語的界限差異。

為此,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公開最新「2024 年日常歧視大調查」,蒐集 18 歲以上成人、統計共 1,000 份有效問卷,調查民眾對於日常歧視言語的相關認知行為。

每 5 人就有 3 人曾遭受日常微歧視

該調查針對年齡、性別、性取向、婚姻或伴侶狀態,以及學歷等議題的觀念題或情境題,測試民眾認知是否存有相悖之處,發現國人在學歷、性別等 2 類議題上,最常出現不自覺的日常歧視態度,且僅約 5 成民眾可完整分辨日常歧視對話。

同場加映:如何擊破刻板印象和無意識偏見?反事實思考有助敞開心胸

調查更揭露,職場(68.5%)和本該提供人情溫暖的家庭(58.2%),竟是最常發生日常歧視的 2 大場域,有 65%、即每 5 人就有 3 人曾經遭遇過日常歧視言語或是行為對待。甚至,有 53% 民眾承認,曾對他人表現出日常歧視的言語或行為,尤以同儕朋友間「互虧」的對話情境中最容易出現。

微歧視可能以善意、關心表現

丘彥南指出,人會承襲家庭、教育背景或社會文化中的特定觀念及言行,或許在過去曾經有用,但已不見得適用於現今,而形成所謂的社會刻板印象或偏見。

從科學角度來看,人類大腦常以慣性、簡化方式來理解多元複雜的人事物,進而誤解某些特定的現象就是事實,下意識無意間冒犯他人,卻常被包裝成以「善意」、「關心」的方式來呈現。

微歧視無意識偏見
圖片|Photo by LinkedIn Sales Solutions on Unsplash

「然而,若未察覺日常歧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會加深大眾對於特定族群的偏頗想法,也將導致對方的壓力、焦慮等情緒,降低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可。」丘彥南認為,想要反轉日常歧視現象,應以尊重二字為出發點,透過「察覺、溝通、反思」3 招,共創友善人際環境。

日常歧視應對,拿回情緒主導權

丘彥南解釋,若察覺自己可能受到歧視時,建議先靜下心來,尋求可靠親友或專業心理師諮詢,從認識自己的好惡、專長及優缺點開始,去分辨外在言語對自己造成影響的程度,拿回情緒自主權,可以自己「選擇」相信或不相信這件事。

雖然鍛鍊心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學習表達自身感受、建立心理界限,是最永久有效的解決方法。

同場加映:同篇貼文下,不同人會看到不同的留言?AI 正在強化你的無意識偏見!|DEI 快訊

微歧視2
圖片|Photo by Christina @ wocintechchat.com on Unsplash

丘彥南提到,日常歧視不僅出現在真實對話情境,網路霸凌也是容易出現歧視言語、惡意玩笑的典型場域之一,快速且大量的未具名訊息言論,可能對一方造成重大傷害。

他呼籲,每一次送出訊息之前,不妨善用同理心進行換位思考,以客觀事實來判斷是否有偏頗之虞;透過不斷地化解、反思自省,才能讓雙方都獲得對等的尊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只有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為讓大眾更加認識日常歧視,學習如何分辨是單純開玩笑還是帶有惡意的歧視言行,台灣吉立亞醫藥與中華衛生心理協會共同發布「日常歧視應對指南」以及趣味互動線上遊戲,呼籲大眾重視日常歧視的影響、提升全民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