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充滿心理安全感是有好處的!利用「歡迎嘗試」思維和重新檢視思考框架,幫助團隊效能升級。

文|原田將嗣

X:這個有前例嗎?

O:來試著做做看吧!

不管是誰,初次挑戰新事物都需要勇氣。舉例來說,想要改良業務流程,若至今為止的順序為「A→B→C→D」,為了提升效率,想突然省略「C」,改變流程為「A→B→D」,理所當然是很困難的。

可以想見,團隊裡會出現「這樣做沒有風險嗎?」等反對意見。此時,能讓這種狀況往積極面好轉的言詞,就是「來試著做做看吧!」加上期間或次數,例如「限定一週」、「只做一次」等,也會很有幫助。

「藉由省略這項工序,可以大幅減少花費的時間及經費。假使執行不順利,也能馬上恢復原本的方式。對於這項行動,要不要以一個星期為限來試行看看呢?」這裡的「期限、次數限定語詞」,不只能對成員運用,面對高層(經營階層等)也同樣可以使用。

「我想在我們團隊裡,以一個月為期來嘗試『十分鐘朝會』」。為什麼要使用這樣的語詞呢?其中是有道理的。使用「嘗試」這個詞,能讓挑戰的「前置刺激」壓力減輕,換言之就是降低心理上的障礙,讓嘗試、挑戰的頻率得以增加。

只要讓團隊的「挑戰」要素升高、願意「試試看」的挑戰總量增加,從結果來看,能夠順利執行的數量也會變多,讓「有變化很正常」的概念徹底融入。

猜你想看:工作不當「完美主義者」:勇於嘗試新方法的兩種練習


圖片|Photo by Canva Studio on Pexels

這種以「選擇判斷、試行、修正方向」,來取代「訂定追求完美的遠大計畫,並縝密實施」的方式,其中也引入了各種商業用語的概念。

舉例來說,近年備受矚目的決策方法「OODA 循環」(OODA Loop),就是以「觀察→理解→決策→行動」四個步驟來重複循環。藉由快速運轉這樣的循環,即便處在持續變化的情況下,也能夠做出高精密度的行動。

而在系統工程、軟體開發領域裡很受關注的「敏捷開發」(Agile Development),其特徵就取自「敏捷」的「快速」、「靈敏」之意義,能在開發過程中,柔軟應對規格或要件的變更。

他們在「變化難以避免」的前提下,藉由「小的循環」來反覆進行開發,所以很能因應改變。事實上,在這個變動激烈的時代裡,比起「每三年進行一次大規模改良」,採行「多次小規模改良」,不是更能夠獲得良好的結果嗎?

OODA 循環或敏捷開發所重視的,就是「增加嘗試的頻繁度」。請把「來試一次看看」當成你的口頭禪吧!

藉由這句口頭禪,可以讓成員得到以下訊息:

  • 領導者歡迎「嘗試」的態度。
  • 「嘗試」可能順利,也可能不順利。
  • 重要的是要掌握狀況、找出需要改良的地方,再重複「嘗試」。

若在如此思考的同時,團隊裡能開始產生「歡迎挑戰,就算暫時進行得不順利,那也在預期之內」的氛圍,幾乎就可以說是大功告成了。

「即使是沒有前例或實際成績的想法也被採用了!」、「跟現狀不同的想法、手法或假設,也都受到歡迎」。在這種「挑戰」要素升高的場合裡,鬆開通往自由發想的剎車,應該就可以更進一步、更有開創性地相互交流了吧!

推薦閱讀:「能容錯的團隊,創新思維才有機會扎根」《Social AED》發起人林紹偉的創業之路


圖片|Photo by Kampus Production on Pexels

X:狀況很順利,就照著這樣進行吧!

O:為了拿出十倍成效,來想想有沒有想要嘗試的事情吧!

若希望發想出能提高「挑戰」要素、超越當前思考框架的想法,那試著讓團隊全體一起思考,與正常路線截然不同的「極端目標」,是很有效的做法。

比較常見的目標如:「營業額要比去年高 5% 」,通常只要「增加業務人員」、「提升廣告預算 5-10% 」、「努力加班」⋯⋯靠著這些強化過的「預期內的主意」,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徹底,就已經足夠了。

但是,如果想要讓營業額增長「比去年高十倍」,那就有必要大膽地重新發想諸如「大幅度提升單價」、「重新檢視商品陣容」、「將手工作業自動化」等等這類的想法了。

姑且不論實現的可能性,從「挑戰」的觀點來看,「更大規模地重新檢視企業經營」是很重要的。這能夠給予容易集中在當前業務上的成員們刺激,並拓展他們發想的框架。

同場加映:如何進行有效溝通?比起說服他人,你需要學會的換位思考


圖片|Photo by Moe Magners on Pexels

為此,請嘗試提出這種容易理解的「十倍成果」,或者再大個一位數(比目標數值再多一個零)的刺激方法:

「我們官方 Twitter 的跟隨數雖然只有兩萬人,但如果想要達到二十萬人的話,你們覺得應該要怎麼做呢?自由地發想、思考看看吧!」

「一下子要升到二十萬人嗎?這可是藝人帳號的等級啊!」

「不過,看看有些什麼想法,或許還是有可能的吧!」

「像作夢一樣的想法也可以說嗎?像是被韓國流行偶像轉推之類的?」

「這不錯耶,那得先跟隨他們的帳號才行啊!」

「先整理出當紅藝人的一覽表或許不錯?」

上述例子,覺得如何呢?或許你會認為「淨蒐集到這種想法⋯⋯不太現實啊!」也說不定。如果現在團隊有很多想法,那把重點放在「想法的品質」上,確實會更有效。不過,假使現在連一個想法都拿不出來,就請首先以想法的數量作為目標吧!

活用這個語詞來給成員一個發表想法的機會,把至今沉睡在負責人心裡「這麼微妙的事情可以說出來嗎⋯⋯」的眾多想法,全都搖醒吧!拿掉思考的框架,我們稱為「重新架構」(Reframing)。如同字面意思,這代表著要重新檢視思考的框架。

延伸閱讀:【台達 不同凡想.心旅程】錢薇娟:包容更多人,讓團隊更多元,這樣才能一起走得更遠


圖片|Photo by Tirachard Kumtanom on Pexels

通常,我們多半都是從自己的視角、現在的視角、手能觸及的現實及日常的視角來看事物的。如果能離開這樣的框架,改以他人或客戶的觀點,去思考長期的未來視角或是非現實的跳躍想法。

像這樣切換立場或視角來思考,將能夠激起至今為止未曾想過的柔軟發想。例如:

  • 十年後的自己看著如今的我,會給出什麼建議?
  • 如果,日本第一的業務員來我們公司的話,他會做些什麼?
  • 要我不發表意見,反過來說,就是要確實地聽聽別人說的話吧!
  • 如果有競合,為了讓我們獲勝,應該準備怎麼樣的策略呢?

利用這樣重新架構的言詞再加上「追求十倍的成果」,便能夠讓對方跟自己的思考「朝著框架外」流去。

這個脫離常識框架的提問,也有著能夠讓意見跟想法更容易被提出來的效果。因為對於已知沒有正確答案的提問,也就沒有必要害怕會答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