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壓力常常讓我們覺得沮喪,進而對職業感到疲乏與倦怠⋯⋯甚至有時候,還會覺得「如果做不好就是壞事」,因為一點小事而壞了一天的心情,對工作無力又無奈。小心你的「完美主義」正一步步擊垮你工作上的熱情。

各式各樣導致工作壓力的原因

我們什麼時候會有身心俱疲的感覺呢?各位什麼時候會覺得徹底筋疲力竭呢?

厭倦過多的工作量,覺得連恢復的力氣都沒有時,會認為這是職業倦怠嗎?

儘管一般認為職業倦怠應該是因為過多的工作量導致的,但也有可能不是因為「工作」本身。


圖片|Photo by Marten Bjork on Unsplash

首先,對工作的高標準要求是導致職業倦怠最大的原因,尤其是所謂的頂尖人才,即工作表現出色的這些人,更容易陷入職業倦怠之中。

上司總是會將任務率先交付給工作表現好又態度佳的員工,而優秀的員工也會毫不推委地接下工作。

所以不管員工怎麼做,事情都不會減少,做著做著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會感到疲倦,下班後也沒辦法多花心思在家人、朋友或伴侶等親近人的身上。

繼續這樣的話,最終很容易在體力、精神方面到達極限而倒下。

雖然工作量太大也是個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承擔了多少工作責任,自己負責的職務、承擔的範圍到哪裡,很多時候都是模糊不清的。

有些公司根本不告知業務範圍。

要做的事情太多,責任範圍卻不明確的話,當然會覺得相當痛苦。

過度廣泛的工作範圍也會導致職業倦怠。

特別是實習生或新進職員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公司希望新進員工能夠迅速掌握所有業務,但實際上非常困難。

他們往往一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

即使再忙、再累,如果能有成就感的話,或許還能撐得下去。

但若是如同工廠零件或是資源一樣,被到處叫來叫去,處理各式各樣的業務,不僅無法掌握職務內容,只會備感壓力。

公司不去考慮一個人的執行力、或是他能執行的業務範圍,便逕行分配工作,甚至是不考慮當下狀況就下指導棋,才會造成這樣的事情發生。

上司過分控制也是問題,如果上司事事都要干涉,不僅會剝奪員工的自主性,就連從失敗中學習成長的機會全都被剝奪了。

當然重要的工作必須要和上司與同事一起確認,但是獨自一人可以做到的事,也要一一受到上司的確認與干涉,那麼這個人就很難有嘗試錯誤的經驗。

過度的掌控會損害個人的自主性,自然而然也會讓人產生「主管不信任我嗎」的想法,甚至失去自尊心。

你會喜歡:職場生存指南|為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疲憊感是竭盡全力的證明

沒有決策權也會讓人感到疲勞。

自己負責的職務有獨立解決的權限,在承擔責任的同時,也可以得到成果,並且享受相對應的收穫,這樣的工作才會讓人感到有意義。

無論再累、再疲倦,只要做出令人滿意的成果就行;或者就算是失敗,在自己工作上可以掌控的範圍內盡全力,也可以從中汲取教訓。

以工業心理學(industrial psychology)而言,在工作中感到效率極佳被稱為「工作旺盛感」(thriving at work),如果有工作旺盛感的話,就可以抵銷部分心理上的耗盡。

可是韓國的組織結構很難感受到工作旺盛感,只要是上司交代的事情,不管自己的意見為何都必須執行,而且事情進行順利的話,功勞被上司搶走的情況也很多。

實際執行工作的人無法獲得成就,或找不到減少耗盡的契機,感覺被視為附屬品,就會產生「我有必要這麼辛苦地工作嗎」的念頭。

在掌控權或決定權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很容易與周邊的人產生摩擦或內在矛盾,這種情況本身也是導致職業倦怠的原因。

另外導致職務壓力的環境因素是什麼呢?業務沒有獲得相對應的報酬也是問題。

試著想想看,一周每天都要工作 12 個小時,但卻沒有相對的加班費;誠心誠意地接待顧客,卻連一句「辛苦了」的問候都沒有時;與同樣職務、做類似工作的同事比起來,我的薪水卻低很多時,像這樣得不到適當的報酬,就很容易導致職業倦怠。


圖片|Photo by Thought Catalog on Unsplash

不安與壓迫感引起職業倦怠 

「我很希望能得到眾人的肯定,我認為這是我的個性,如果稍微沒被認可,就很容易感到憂鬱,情緒起伏也很大。」

「雖然性格如此,但這或許也是一種職業倦怠吧?」

我們容易因為工作壓力而感到脆弱,並產生職業倦怠的症狀,引發原因往往來自於不安與被壓迫感。

有些人是因為個性上較為敏感,也有些人是因為社會氛圍而造成這樣的情緒。

讓我們更具體了解不安與被壓迫感吧。

首先是預期性的不安感,是指預測和期待的心態造成情緒上的不穩定,例如明天有重要的考試或發表會,在發生之前就開始煩惱,心臟就開始加速了吧。

到了考試或發表當天,肯定也會坐立難安。提前預測、擔心,讓不安感增強了兩、三倍。

雖然預先模擬(simulation)令人擔憂的情況是降低不安感的好方法,但是過度且反覆的模擬卻會誘發疲勞,特別是想像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的細節,這才是問題所在。

「如果明天發表會時有人問奇怪的問題該怎麼辦?」

「如果不小心說錯話怎麼辦?」

「上台簡報時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擔心這些發生機率小或是不重要的事情,就會過度消耗能量,彷彿已經發表過數次一樣,光是想像就令人疲倦;但是真正的發表甚至都還沒開始呢。

同場加映:為你選書|為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沒辦法辭職的話可以這樣做

如果太過努力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其中,或是考試就近在眼前而感到不安,是否就會夢見正在工作、被上司責備、發表會、念書、考試的夢呢?

負責的工作負擔太重,或是過度模擬尚未發生之事,內心的不安感就會無意識地出現在夢中。

當做了這樣的夢,起床後會非常疲倦,在夢中已經把工作都處理完了,但是早上起床後卻要從頭再來一次,可以說是消耗了兩次能量。

處事完美的人也容易飽受不安的折磨,特別認為要獲得身邊人的關愛與肯定,自己必須得要完美無瑕,導致壓力沉重。

每個人的生活都必須與他者接觸,自然而然會產生「認同需求」與「關愛需求」。

「認同需求」顧名思義,是做某件事情時可獲得來自他人肯定的欲望。

不只是被稱讚,也包含了「辛苦了」、「你已經盡到責任了」、「完美達成了」等認可。

「關愛需求」則是渴望得到他人關愛的心情,想要聽到「喜歡你」等這類話語。

問題在於認為自己要得到認同與關愛,就必須事事達到完美的境地才行,把事情結果與這樣的需求結合,導致過於執著。

其實做好自己負責的工作,只與認同需求有關,當工作表現得好,可以獲得上司認可,或者考試考得好、考取證照,本身僅是獲得身邊人的認同的一環。

但是很多人在成長期時都經歷過「做得好會更疼你」這種「激勵式的關愛法」。

我們會下意識地記住在學校考試時得到 50 分、80 分或 100 分時,父母不同的反應。

他們的反應不僅只有「辛苦了」、「做得很棒喔」的肯定,還包括「我們OO考 100 分,太喜歡你了」,這些行為會讓我們覺得若是事情做不好,不僅自己不滿意,還會失去身邊人們的認可,甚至會失去關愛。

好文分享:職場養成必修心法!——聚焦需求問題,讓怪獸同事變天使


圖片|Photo by Image Works Japan on PIXTA

回想一下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其他人,彼此關係變得更親密呢?

不是因為那個人工作表現得好、或是能力很好,而是因為那個人和我個性很合得來、相處的時間充滿意義、聊得來、笑點相近、有共同討厭的人⋯⋯難道不是這樣嗎?

大家在交朋友時會按照成績來交朋友嗎?不可能會說「你考第一名,你有資格當我的朋友」吧?

可是因為小時候接受了這種結合認同需求與關愛需求的教育與稱讚,讓我們產生如果不夠模範、沒有照著社會期望,會連關愛也被剝奪的不安感,伴隨「失敗的話,就會被朋友輕視,我身邊就不會有朋友」的荒謬想法。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記住,就算任何事情做得不夠完美,我們依然是充分有價值、值得被愛的人。

「非黑即白」也會造成壓迫感,這個邏輯特別與完美主義有關,認為所有事情「如果做不好就是壞事」。

陷入這種邏輯的人會認為若事情無法完美處理,就乾脆不去做。

當然,事情都能表現得好,那是最好的,但是現實不可能如此,不能因為我們無法完美做好某件事情,就連嘗試也不願意。

不完美也沒關係,事情只要完成一半左右,就會累積相對應的結果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