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堅強,可是不要逞強。將自己活成一座孤島,只會越來越寂寞⋯⋯

文|Jojo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前幾天,我們收到了一則留言:

「KY 你好,我最近遇到一個困擾。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是個很要強的女生,也一直以此為傲。

身為成年人,遇事不就應該自己消化、少去麻煩別人嗎?

困擾大概是我時常覺得自己很孤單。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工作不太順利,心情特別沮喪,已經連續好幾天一個人躲著哭了。

雖然爸媽常常打電話主動來噓寒問暖,我反而故作堅強,甚至嫌棄他們很煩。快要中秋了,我還在猶豫要不要回家一趟。

你說,我這麼努力,為什麼還過得這麼不開心?要強到底是不是件好事?」

想對這位粉絲說,你不是一個人。

現在的許多年輕人都很「要強」,覺得自己就能完全應對生活裡的一切,努力成為不去麻煩別人的人。一個要強的人,在生活中可能:

  • 一個人獨自生活,搬家、去醫院都不願求助朋友,總擔心麻煩別人
  • 經常主動承擔一些工作中的重活、累活,希望在別人眼中展現出自己能幹的一面
  • 對自己的成就、生活都有較高的要求,要追求能力範圍內最好的
  • 即使不開心,也很少在關係裡訴苦,不希望父母或朋友覺得自己依賴性太強、不夠獨立
  • 遇到困難時,偶爾也渴望有人幫、有依靠,但又怕別人覺得自己矯情,猶豫過後還是決定自己撐一撐

如果這些表現看起來很熟悉,那麼你可能也是一個「要強」的人。

要強的實質是什麼?那些要強的人真的很強大嗎?

今天,我們就聊聊「要強」這件事。


圖片|Photo by Luke Marshall on Unsplash

一、「要強」可能意味著什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要強的實質可能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對脆弱的恐懼

當我們恐懼脆弱,我們不敢向他人打開內心,也不敢向別人袒露真實的自我。

在工作中,我們不敢說出面臨的困難;在生活中,我們也不敢求助他人,因為這些都可能讓別人認為我們是無能與軟弱的。

說出自己的困難又怎麼樣呢?除了又一次提醒了我自己是個沒有能力、技不如人的人,也沒什麼用。倒也不是沒想過跟相熟的朋友聊聊,但就是張不開嘴,可能就是覺得和自己的「人設」有點不搭吧。

——普爾,男,29歲

在打開內心的過程中,我們也將自己置於一個可能受到對方評判的位置上。

正是因為害怕可能隨之而來的傷害,我們「選擇」了獨自承擔、獨自面對困境。

對人際關係的不信任

當我們向外界索求陪伴或幫助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面臨被拒絕的可能性。

當我們對人際關係的穩固缺乏基本的信任,或是不相信他人有意願和能力幫助自己時,我們也會放棄聯結與求助的機會。

因為害怕被拒絕或是失望感,我們甘願「選擇」要強。

對自我的不接納

很多人不願接納不夠「強大」的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長期迴避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悲傷、失望),拒絕看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此時,我們無法看到全部的自己。

小時候,每次因為什麼事情哭,我媽就會訓斥我:「哭喪著臉真難看!老是這樣,沒人喜歡你!」。多少年過去了,她說這句話時,那種嫌棄的語氣和表情,我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長大以後,我也開始覺得,哭有什麼用嘛?最後還不是解決不了問題。

——小王子,女,25歲

當我們根深蒂固地認為,生命中的那些重要他人不願意接納不夠「強大」的自己,我們也很難真正地認可、接納全部的自己。

久而久之,我們不願意看到自己軟弱的一面,也不敢承認自己需要他人的幫助與陪伴。

對自我價值的懷疑

最後,要強還可能出於我們對自我價值的懷疑。當我們的自我價值,被牢牢綁定在自身的成就上時,我們很難接受自己做不到某件事。

我們需要不斷地證明給自己,也給別人看,「我是一個有能力、有價值的人」。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感到強烈的壓力,不斷追求更好。我們不敢面對「不夠有價值」的自己,因此「選擇」要強。

可以看出,要強的人並不是真的不渴望聯結和溫暖。

只是為了逃避脆弱與恐懼,他們在遭遇困境時總是竭力壓制住自己的需求和渴望。

也就是說,有些時候,要強其實是內心恐懼的表現。

二、要強可能會讓我們活成一座孤島

但很多時候,要強很難讓我們變得真正強大起來,它還會令我們活成一座孤島。

這是因為,在一次又一次的逃避中,我們慢慢喪失了對他人展露脆弱、與他人建立聯結的能力。

在自己需要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如何以合適的方式尋求關懷與幫助,也不知道如何面對來自他人的善意和關心。

甚至,我們還可能拒絕那些主動伸出援手、想要陪伴我們度過難關的家人朋友。

「有困難自己撐就好了,朋友也幫不上忙,還白白讓他們擔心」
「爸媽的嘮叨好煩啊,還是什麼都不要跟他們說了」

像是在自己身邊豎起了一堵牆,將他人的關心全部阻擋在外。

另一方面,當要強成為一種習慣,我們不再允許自己體驗到負面情感,也越來越難以理解他人的脆弱和痛苦。

我們不敢承認自己對別人的需要,常常顯得過於冷漠、難以接近;我們也看不出別人為何會需要我們,往往會以一種尖銳而缺少溫情的方式與人交往。

總而言之,我們無法以開放和真實的樣貌與身邊人相處,也難以與他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的良好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與他人、與世界的聯結對我們是十分必要的。

這是因為,正是這些與外界的聯繫,讓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安穩地存在於當下。在這一前提下,我們能夠感到自己有所依托,獲得一種根本上的安全和歸屬感。

相反,當我們與他人、與世界都缺少這種必要的聯結,我們就會從根本上感到一種焦慮和不安全感。

此時,我們找不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也很難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期待感和意義感。

長此以往,我們的生活就會陷入孤獨、空虛之中。甚至可以說,要強的終點,就是虛無。

這樣的我們,看似非常獨立、強大,實則很虛弱。這種「要強」也往往不是從內心的真實感受出發的,而只是基於他人的評判——做一個在別人眼中獨立、強大的人。

我們可能總是想著,再一個人撐一撐,等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了。

卻忘記了,在組成幸福生活的元素中,足夠好的關係與聯結是不可或缺的。

可以說,當我們選擇要強,離聯結越來越遠時,我們已經走上了一條與「好的生活」漸行漸遠的道路。

延伸閱讀:「我們不是學習生活,而是學習死亡」他聽離世妻子的話,聽了五月天的演唱會

三、獻給要強者的調整指南

那麼,已經習慣了要強,我還有可能改變自己嗎?要怎樣放下要強的心態?

我們也為要強的你精心準備了以下這份自我調整指南。請查收~

1. 意識到自己的要強可能是出於恐懼

想要消除恐懼,先要意識到它的存在。

很多人都不明白,自己這種要強的狀態,不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而是因為不敢面對恐懼。

你可以先從以下問題中,理清自己要強的實質:

  • 你是否在明知求助或傾訴可以令事情更簡單的情況下,因為要強,而將自己置於一個不利的,甚至不公平的位置上?
  • 要強這件事,是否常常讓你感到自己是世界上孤孤單單的一個人,感到孤立無援?
  • 要強這件事,是否已經成為了你和他人建立聯結、深化關係的阻礙?這是否也令你感到痛苦?

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能夠看出,要強這件事給你帶來的,究竟是好處更多,還是痛苦更多?

延伸閱讀:常常失眠的人,背後到底有什麼恐懼?

2. 擁抱脆弱,與家人朋友建立聯結

接下來,我們要接納自己,身為個體能力有限、需要他人幫助這一事實。

只有允許自己身上那些不夠強、不夠好的部分存在,我們才可能看到更真實而全面的自己,也才可能意識到自己真實的需求是什麼,並樹立起一種更加開放的心態。

以前每次跟老爸老媽視訊,他們問到我「有沒有好好吃飯?」、「最近生活怎麼樣?」,我都感覺特別不耐煩。他們又幫不上忙,還總是提醒我沒有照顧好自己的事實,最後經常不歡而散。

後來我反思了一下,我每次喊著孤獨,不就是想求這樣一份關心嗎?於是我不再用「你們就別管了」來敷衍他們,也開始跟他們分享一些生活裡的小事。

其實他們還是沒給我什麼實質幫助,但我現在感覺整個人的狀態比以前好太多了。

——谷地,女,27 歲

下一次遇到困境時,試著去關係中尋求一些幫助、安撫或陪伴。

你可以從身邊更熟悉的、令你更有安全感的人開始,比如父母、大學同學等,逐步鍛煉自己面對社交情景中,各種反應的能力和勇氣。

有時候,向對方直白地表達出需求即可(「我現在有點難受,你可以陪陪我嗎?」、「我不太舒服,你可以陪我一起去醫院嗎?」)。

你要做的,只是允許自己在對方面前做個「小孩」,接受別人的好意。

一開始,你可能會感到十分不適,但你要忍耐住這種感受,依然讓自己投入到關係中去。

當你獲得足夠多的「成功」經歷,就會積累起更多的力量應對內心的恐懼。

當我們正視「要強」,我們會認識到自己有可能受到傷害,但在同時,我們也能夠意識到,自己有能力處理這些傷害帶來的痛苦。

表達出對他人的需要,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夠強、不夠好;相反地,只有當我們願意跨越恐懼,去嘗試與他人建立聯結,我們才可能真正地強大起來。

在《Into the Wild》一書中,Jon Krakauer 寫道:「It's not always necessary to be strong, but to feel strong.(我們無需時刻堅強,只要內心感到強大。)」

願我們都能成為一個有陪伴、有聯結,又足夠強大的人。

你會喜歡:長大的過程,就是逐漸看懂《櫻桃小丸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