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不是天生會,而是可以學。諮商心理師剖析「說不出愛」的難題,也帶你一起練習,把心意好好說出來。
文|杜珝萌諮商心理師/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從諮商室到生活周遭,我常聽見人們在親密關係中,對彼此說出「難聽話」,語氣中充滿命令或指責。當問他們為什麼不好好說話時?有些人卻覺得那樣太肉麻、不自在。
但我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將內心最溫柔、最溫暖的話語說出口是一種肉麻?反而那些聽起來刺耳、帶有羞辱性的話卻可以被輕易說出口?
我不斷從歷史文化及心理學的角度來解析這個現象,也同時從許多前來諮商的當事人口中得出了一些結論:「因為過去我沒有被這樣對待,所以我不知道怎麼做。」
當我明白這個現象後,內心湧上一股酸楚。對許多人來說,那些對關係有益的語言從未出現在他們的成長經驗中,所以在給予別人時自然就變得粗糙或生疏。對他們而言,要自然地把心中的愛說出來,真的很困難。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 on Unsplash
心裡話,有時需要被「翻譯」
在伴侶或家庭會談中,我的角色有時更像是一位翻譯員。我需要協助雙方將那些沒能說清楚的話語,或隱藏在指責與抱怨底下的訊息,像是脆弱、無助,渴望靠近對方的心情,翻譯出來讓對方聽懂。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關係會談。在個別諮商中,我也經常聽到案主問我:「我真的不懂,為什麼在我這麼難過的時候,他還要責備我?」
或是,當我試著跟案主討論如何把心裡的真實愛意或關懷說出口時,他們常會疑惑地問:「有必要說這種話嗎?」、「對方不能從我的行為中感受到嗎?」、「我們家沒有人這樣講話,說這些太肉麻了。」
同場加映:9 個伴侶「有效溝通」技巧,這樣「吵架」能讓關係更昇華!
但當這些話沒有被說出來時,所有原本正向的意圖,就像一條被堵住的河流一樣,無法順利流向對方那裡。愛與關心容易停滯在內心深處,變成沉默、誤解,甚至變質為指責與冷漠。
圖片|Photo by Korney Violin on Unsplash
我們常說「會說話的人走得比較遠」,但在現實中,許多人在最親密的關係裡,卻最難好好說話。這不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而是因為在成長歷程中,從來沒有人教會他們怎麼表達愛,或是如何讓情感安全地被傳遞。
當一個人從小習慣在指責、冷漠,壓抑中學習互動,自然也就會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他愛的人。而有趣的是,在這樣的語言模式下,柔軟和脆弱反而成為禁忌,成為一種「輸了」的表現。
同場加映:面對不健康的原生家庭,5 個自救法:別期待他們改變、快樂不必依賴完美家庭
他們可能不曾察覺自己每一句的冷嘲熱諷背後,其實藏著「我想被你看見」、「我很在意你」等沒能說出口的愛。這些話沒有出現在語言中,卻流動在關係裡,如影隨形。
那麼,讀到這裡你可能會問:「我知道要說出口很重要,可是,我要怎麼說?」其實,我們不需要一開始就說得完美,而是從很簡單的語句開始,像是:
- 「剛剛我那樣講話,其實是因為我在意你。」
- 「我有點不會表達,但我真的很想要你能懂我現在的感受。」
- 「我講這些可能會讓你覺得很奇怪,但我其實是想靠近你。」
甚至可以在說之前加上一句:「我不太會說這種話,但我想試試看。」這樣的開場,或許可以降低彼此的防備,也能讓對方知道我們正在努力建立一種新的溝通方式。
圖片|Photo by CURVD® on Unsplash
表達,不只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選擇。選擇冒一點點風險,把真實的自己展現給對方看。我深知,把愛說出口其實不容易,但每一次的練習,都可能是讓關係更靠近一步的機會。
如果我們還想要這段關係、還在乎這個人,那麼,學習如何把自己的心意說出口,就是一件值得努力的事。因為關係不是只能順其自然,也不是只能靠默契去維繫,它是可以學習、練習的。
那些沒能說出口的愛,不一定要永遠被困在心裡,它們可以透過一點勇氣、一些練習,慢慢找到屬於你們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