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良好溝通?一起來看文中的生活情境和我們可以避免的 4 種對話句型。

口才好和善於對話是兩回事。口才可以靠鍛鍊,但對話卻需要雙方的努力,如果兩人之間的頻率不協調,對話就無法順利進行。

在開始對話前,我們會根據與對方的關係來決定如何說話。和相處自在的人談話,以及和討厭的人談話,對話的內容和方式必然會有所不同。有些人雖然口才很好,但卻不擅長與他人對話,主要原因在於不懂得如何根據情況做出適當的對話。

例如把不熟悉的人當作自己的好友,輕浮、隨意地進行對話而造成對方誤會;或是面對需要溫暖安慰的人,卻以冷若冰霜的態度談話。另外,也有些人不管跟對方的關係如何,始終如一地按照自己的風格進行單方面的對話。

由於每個人都會與他人建立各式各樣的關係,因此無法在此一一列舉適合大家的對話方式,但是所有對話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前提,只要滿足這個前提,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圓滿的對話。

進行良好對話的基本前提就是:在自己想說的話和對方想聽的話之間取得平衡。

猜你想看:愛的形狀|伴侶衝突,隱忍其實是錯失彼此了解的機會:3 個溝通心法,為關係創造對話


圖片|Photo by EKATERINA BOLOVTSOVA on Pexels

單方面的對話招致的悲劇

裕美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如下所示。

「媽媽,那個藝人是不是很帥?」

「是啊,很帥。不過你功課寫完了嗎?」

「媽媽,你今天幾點會來接我?」

「嗯,下班後馬上去接你。你今天的功課都做完了吧?」

「媽媽,這個星期天我可以跟朋友出去玩嗎?」

「這個嘛,你好好想一想,這樣你不就沒時間念書了嗎?你那個朋友成績好嗎?」

雖然裕美認為自己所說的話都是為孩子好,但從對話內容看來,可以發現她只是不斷重複自己想說的話,呈現出單方面溝通的態度。孩子想要的是心情上的溝通,可是媽媽卻只顧著詢問與孩子提問無關的問題,這樣要如何溝通呢?

認為溝通無效的孩子因此逐漸放棄對話,並將所有的不滿都累積在心裡。雖然孩子和父母彼此相愛,但是若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單向的,那麼只會讓彼此的矛盾逐漸擴大。當矛盾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轉化成不滿和憤怒。

身為家長明明盡了最大的努力養育孩子,卻在不知不覺間成為給孩子帶來傷害和憤怒的加害者。無論原本的關係有多麼親密,情感破裂都只是頃刻之間的事,無心的一句話或皺眉的表情,都可能在一瞬間讓親子關係降到冰點。

推薦閱讀:Netflix 母親節必看電影!心理師解析《空巢之旅》:衝突之下仍願意對話,就是愛的證明


圖片|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on Pexels

良好溝通的條件

「關心」和「共感」是進行良好溝通的必要條件。如果不去關心對方,就會變得只顧自說自話;如果共感不足,就很容易對他人的話產生反感。

最糟糕的溝通,則是希望對方關心自己並設身處地為自己著想,但自己卻不去關心對方,也沒有對他人的想法感同身受。所以,裕美應該先關心為何孩子會說那些話,並且對她的話產生共鳴。

我也有一個和裕美孩子年齡相仿的女兒。女兒剛上國中時,曾跟我提過歌手 IU 的事。她進入青春期後成了 IU 的粉絲,房間裡貼滿了 IU 的照片,買了很多她的周邊商品,每天聽著她的歌,還會跟著哼唱。

因為她未滿十四歲,所以無法註冊粉絲俱樂部,為此還用我的名義加入。看著孩子追星的模樣,我可以看到她的依附對象從父母轉變為藝人的社會化過程,也就是說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的存在了。

因此我很感謝 IU,感謝她代替父母成為孩子喜歡的對象。由於懷抱著感恩之情,所以我也開始關注 IU,對於她是一位具有個人魅力的優秀歌手這一點也產生了共鳴。不久前看著出現在電視上的 IU,我們家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同場加映:明確具體的指令、直接堅定的態度,8 個溝通技巧,幫你掌握親子界線!


圖片|Photo by Gustavo Fring on Pexels

「像 IU 這麼會唱歌、長得又漂亮的人,竟然在選秀中落選二十多次。好不容易才被中小型娛樂公司選上,卻又遭到詐騙事件。不過 IU 還是選擇繼續挑戰,所以才會有現在的她。真是了不起啊!面對失敗還能屢敗屢戰,如果是爸爸的話,可能會變得畏縮不前。」

孩子聽完我說的話後,一臉驚訝地說道:「哇,這些事我也知道,但你是怎麼會知道這些呢?」接著孩子立刻講述了 IU 的另一個幕後故事。

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對話若是能夠不斷地上演,那麼即使是瑣碎的問題,孩子也會期待著「不知道爸爸這次會怎麼說」而享受著親子之間的對話。由此可見,共感和關心,可以打造樂於溝通的親密關係。

應該避免的地雷句型

為了讓對話能夠順利進行,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懂得說出適當的話很重要,而把不該說出口的話放在心裡也很重要。當對話持續進行時,我們很容易把未經思考的話語脫口而出,但這麼做往往會造成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狀況。

即便說話的人認為自己的話是不帶個人情感的中立意見,但就聽的人而言可能會覺得相當刺耳。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而對我來說,只要聽到下列四句話時,都會讓我心裡不太舒服。

1. 老實說

雖然說話的人是為了坦率地表達心情而使用這句話,但是根據狀況的不同,這句話可能聽起來會帶有攻擊的意味,況且這句話的後面通常會出現粗暴和否定的話語。實話實說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沒有考慮到對方心情的誠實,往往會變成一種輕率的語言暴力。

就像阿拉伯諺語說的:「若要射出尖銳的真相之箭,就必須在箭頭沾上蜂蜜。」我建議可以變更一下表達方式,用「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來取代「老實說」,應該會更好。

「老實說,你當時穿的衣服實在是太俗氣了。」

→「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你當時穿的衣服好像不太適合你!」


圖片|Photo by Arina Krasnikova on Pexels

2. 那個我知道

無法明確地理解對方的想法,卻裝作好像知道的時候,通常就會出現這樣的表達方式。如果真的理解,就應該對他人無可奈何的情況產生共鳴。如果真的知道對方情況卻還指責他,我想應該沒有比這更讓人不愉快的事情了。

即使對方講述相同的話,也不一定要說「那個我知道」,因為還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

「我知道你很辛苦,但並不是只有你辛苦。」

→「大家都很辛苦,我們彼此多照顧一下對方吧。」

「我知道你很敏感,但你也不能這麼說。」

→「如果心情變得敏感,很多話不小心就會脫口而出。」

3. 雖然不關我的事

應該沒有比這句話更不負責任的表現了,聽起來給人的觀感就是不想跟目前的狀況扯上關係。在此建議盡量別說出這句話,即使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情況,最好也要表現出只要有機會就會盡力了解的態度。

「那件事是怎麼一回事?」

「那件事不關我的事啊。」

→「這個嘛,我不知道那件事怎麼會變成這樣,但是我正在了解中。」

延伸閱讀:避免向下溝通、為他人貼標籤!改變三種溝通習慣,建立好關係


圖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4. 這不像你的作風

「擁有自己的作風」這句話不是限制自己的意思,而是想要尋找真正的自己。但是當別人對自己說「要有你的作風」時,就好像他對我已經有了既定的印象,想要把我關進那個框架裡似的,讓人感覺很不快。

這句話聽起來會有一種「你最好不要做出超過自身能力的行為」,或是要求你按照往常的習慣來做事的感覺。因此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就會產生一種「到底我的作風是指什麼」的反駁心理。即使不用「這不像你的作風」的表達方式,也不會影響到對話的進行。

「這件事的處理方式,怎麼不太像你平時的作風啊?」

→「看起來與平時不太一樣,你那天的狀態是不是不太好?」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令人感到刺耳的表達方式。如果聽到這種不舒服的話,你可以牢記在心,至少要提醒自己別使用這些話語。若能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態進行溝通,那麼你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成為一名懂得深思熟慮再進行對話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