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檢視日常消費的習慣嗎?紀錄片《英國人的消費秘密》揭示消費與人格特質的關聯:消費模式不僅展現價值觀,更透露了你的人生狀態。紀錄片更觀察到,窮人、富人的消費習觀,可能與你想的不太一樣。

我認為我們花錢的方式決定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紀錄片 《英國人的消費秘密》

你有記帳的習慣,或留意過自己的收支和財務狀況嗎?

在《英國人的消費秘密》(Britain's Spending Secrets)這部紀錄片中,主持人安妮(Anne Robinson)踏出攝影棚,以「消費揭示你是誰」和「消費是否帶來快樂?」為主軸,實際走訪並觀察不同背景人們的消費方式。

她以幽默的談話風格,風趣並一針見血地點出人們透過消費習慣,所呈現的人格特質,並得出有意思的重要發現——透過消費模式,不僅揭示一個人的價值觀,更可以反映他的人生狀態。

同場加映:如何達到經濟獨立?經濟自主這樣做:制定財務目標、培養理財習慣|女性理財

有趣的是,在觀看這部紀錄片時,我也從不同的消費習慣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進而反思既有的消費模式。

邀請你觀看《英國人的消費秘密》,除了了解富人、窮人以及中產階級的消費模式外,也藉此檢視自己的消費習慣,進而更認識自己,並找到理財規劃的精進之處。


圖片|截自《英國人的消費秘密》

消費揭示你是誰:檢視既有的消費習慣,釐清「想要」和「需要」

你是否存有迷思,認為窮人花得少,有錢人一定大手筆呢?跟著安妮走訪各式人群,會發現實際上並非如此。

我們可以看到,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即使身負債務,卻認為自己和孩子值得過上更好的生活,不惜刷信用卡「超前」消費,購買豪華冰箱和家具用品;另一位獨自撫養女兒的單親媽媽,由於喜歡街頭時尚而大量囤物,但平時常穿的,反而是 T 恤和牛仔褲,直到她和女兒被趕出租屋處,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消費習慣。

同場加映:財商生活養成課|花錢好罪惡?3 種薪水分帳法不再和意志力拉扯

白手起家的商人,認為消費是一場「投資」,所以他把大部分錢花在會增值的物品上,衣著則是特地到 Outlet 買半價西裝,他認為自己的消費行為都是精打細算;身份尊貴的女男爵,生活相當節儉,為了省錢泡咖啡不用濾紙,用絲襪做果醬,在 eBay 購買不超過 20 英鎊的衣物。


圖片|截自《英國人的消費秘密》

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發現,窮人可能選擇過著「精緻窮」的生活;富人則因為珍惜財富,選擇節儉,不浪費每一分毫。

那中產階級呢?影片中提到,中產階級更在意的是購買「服務」,例如負擔高昂(甚至有點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學費,只為了讓小孩能讀伊頓公學,每年一定要享受度假、出國旅遊,或是生活中一定要買杯星巴克(不只是一杯咖啡,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即使樂在其中,卻也有不得不為財富憂慮、拆西補東的時候。

而我從中的領悟是,如果缺乏長遠的人生目標或財務規劃,中產階級也只能維持在收支平衡的狀況下,持續在中產階層中忙碌打轉。


圖片|截自《英國人的消費秘密》

弔詭的是,我們可能看不到自己消費習慣的盲點,卻能對他人的花錢方式品頭論足。如果客觀分析,理性思考,我們可以從這些現象中學到什麼呢?我歸納以下兩點:

一、分清楚「想要」和「需要」,才能真正感到富足

回想過往的消費習慣,有多少時候是因為「想要」而非「需要」,衝動購物呢?這種頻率高嗎?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抑制購物的衝動?

例如,結帳前「再想一下」是否真的「需要」、買了以後,會時常用到,或只是為了一時高興、倘若真的「需要」,有沒有更實惠的替代品。

同場加映:「是亂花錢還是真的有需要」金錢心理學:為什麼我們賺的越多反而花的越多?

另一個迷思是,當我們真的「需要」購買某些商品或服務時,會不會因為捨不得花錢而不買?其實,這樣看似省下了錢,卻同樣會造成其他的機會成本。

舉個例子,為了省下通勤費而選擇不搭公車,走路上班,結果導致睡眠不足⋯⋯其中的優劣利弊,就必須根據個人的情況不同去做衡量了。

重要的是,當我們釐清「想要」和「需要」,也可以讓生活更簡單,環境更舒適,心靈更自由——這才是真正的富足,不是嗎?


圖片|截自《英國人的消費秘密》

二、衡量自身的財務狀況,妥善規劃消費額度

影片中提到,中產家庭為了提供孩子到貴族學校上學,有時必須拆西補東;另一個收入較低的家庭,為了養活一家六口,時常購買打折日用品,卻可以花十分之一的年收入讓孩子們上各種興趣和才藝課程。

這反映了他們的價值觀,但同時也警醒我們:消費之前,是否先衡量自身的財務狀況,並進行規劃?

同場加映:小資理財術|6 3 1 法則,為什麼你該學會好好「花錢」

如果不執著於讓孩子上貴族學校,是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其他方式提供孩子教育和陪伴?如果希望培養孩子的興趣,有沒有其他更實惠的活動,不需要支付高昂學費就可以參加?

衡量自身的財務狀況,對收支有所了解,事先規劃好每個項目的額度或找到適合的替代方案,就可以減少消費中的盲點,進而讓整體、長遠的財務狀況獲得改善。

消費是否帶來快樂?根據長遠的人生目標,建立適合的消費模式

「消費」可以帶來快樂嗎?我認為消費可以帶來短暫的快樂,但真正令人感到幸福的,是消費背後隱含的價值與意義。

同場加映:花錢為什麼快樂?3 大心理因素看消費行為,健康的花錢習慣維繫財務平衡|女性理財

影片中,一位靠自己打拼成為有錢人的女企業家,是個購物狂,她時常因為某個名牌衣物具有「畫面感」或令她開心而購買,令人不禁懷疑,這些物品將來是否會派上用場。她因為享樂和便利,選擇支付高昂費用,長期住旅館,並提到自己很享受現在的生活方式。

令人反思的是,她雖然負擔得起,但目前的消費方式卻和長遠目標不相符——她渴望有一天組建家庭,住在漂亮的房子裡,但實際上,她目前揮霍的錢,早就足以支付郊區一間不錯房子的首付。


圖片|截圖自《英國人的消費秘密》

有一幕,是喜歡街頭時尚的單親媽媽,在殺價購買便宜又流行的衣物時,十分開心,但回到家看到囤積在租屋處的麻布袋,裡面裝著成堆自己可能不會再穿的衣物,突然流下眼淚。而她在反省並賣出那些衣物後,反而找到了真正重要的事——她跟女兒的關係改善了。

另一種消費的快樂,是把錢花在體驗上。一群退休的高齡人士,喜歡跳舞、跳傘、滑雪、滑翔等活動,這些刺激的冒險令他們感到充滿活力。

他們不在乎未來規劃,甚至沒有把錢留給子孫,而是在意當下的享樂。


圖片|截自《英國人的消費秘密》

而我回想起自己的消費經驗,感受到:消費當下的快樂是短暫的,擁有一件物品的開心不會持續太久,但消費背後的意義,例如和家人一起用餐,和朋友一起旅行,穿著令自己感到自信自在的衣物等等,才是消費所帶來的價值所在。

同場加映:別再嚇我「養小孩超花錢」!幸福本來就要付出成本

還有一點,我們也需要思考自己的長遠目標、未來規劃,以建立適合自己的消費模式。例如,是規劃要進修、學習;組建家庭;到各地旅行;又或是實踐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等等,都會因為現在的我們把錢花在哪裡,而反映到未來生活之中。

最後,分享一段令我印象深刻,主持人安妮總結的話語:

「除了金錢以外,再無其他話題可以針對我們的本質,有如此深入的透視;難怪我們遮遮掩掩、扭扭捏捏,覺得只是談錢,粗俗至極。」

「其實,談論金錢可以暴露出許多,我們的成長經歷,我們的競爭力,我們的攀比之心,我們的勃勃野心,以及我們所重視的一切。一談錢,它們便無所遁形。」

——紀錄片《英國人的消費秘密》

金錢反映出我們的狀態,幸運的是,我們也可以透過檢視自己的消費習慣,迎向更好的人生,重新定義自己是誰。

歡迎追蹤 ronna.tsai,寫作之路上,感恩有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