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時常談多元、公平及共融(DEI)如何落實於職場環境,而所謂職場,多半指涉企業職場,然而仍有許多特殊的場域需要額外討論,醫療健康領域便是其一。

究竟 DEI 對於醫療保健、醫護現場為何重要?以及,究竟如何將 DEI 的觀念落實、貫徹於這個過去由單一性別(男性)主導的重要領域呢?本篇文章將一一拆解,並提出可行的改變方針!

2011 年,行政院提出《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列舉七大核心議題,而「健康、醫療與照顧」便是其一,在該論述中,強調於健康、醫療與照顧政策中全面融入性別意涵的重要性,它將有助於提升醫療照顧體性的性別敏感度,並且有助於積極推動性別友善治療、提升照顧環境等,可以說是台灣醫療體系關注多元、公平與包容(DEI)的第一步。

如今,十多年過去了,DEI 於醫療現場的重要性在 Covid-19 疫情後達到巔峰。根據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資料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有約 30% 的醫護人員離開醫療工作現場,全球的醫療環境持續面臨工作滿意度下降、功能缺乏等現狀;而根據衛生福利部 2022 年的統計,顯示台灣醫學中心的醫護人員流動率達 27%,醫護比持續高於國際標準,成為台灣醫療現場的隱患。

圖片來源|女人迷
圖片來源|女人迷

DEI 的醫療環境,將成為下一世代醫療人才留任的解方

根據科學與醫療數據資料庫 ScienceDirect 研究指出,「多元(diversity)」價值在當代愈來愈受到重視,從 1990 年至 2000 年初,主要體現於企業之中,有許多企業意識到人才組成的多樣性及包容性,將對推動企業文化與戰略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具備人才多樣性且擴大包容性的企業,除了更容易留住人才之外,更提高了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在醫療保健領域,多元價值更為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

實施多元、公平及包容(DEI)相關政策,將提高醫療從業者的「敬業度」及「留任率」,在解決問題及盈利能力上也預期有大幅的進展;同時,在醫療保健領域更為顯著的是,實施 DEI 政策將以助於保障相關利益者的權利,包括醫療從業人員、患者、學習者及研究人員。


圖片|女人迷總製作人張婉昀

女人迷總製作人張婉昀於 2023 年與醫療界首場多元共融論壇上提及,2030 年台灣將會迎向 3,500 位醫師缺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 年的調查顯示,全球在 2030 年則將面臨 1,000 萬名醫療人才缺口,因此跨國搶醫療人才的情況將可以預期,台灣與全球面對全新的情勢與波瀾,下一個世代的解方又會是什麼?

延伸閱讀:未來醫療的多元共融:從全球到台灣的趨勢數據、多元共融解方

「根據女人迷 2022 年多元共融千人大調查顯示,有 96% 的受試者認為一個組織有沒有『多元共融』的文化與政策,是他們決定是否加入的重要關鍵,」張婉昀表示,包括麥肯錫在內的國際調研組織皆有報告指出,實施 DEI 政策之組出,預期在整體效率上提升 4 倍以上;而六成以上的人表示增加對組織的歸屬感,DEI 政策實為當今醫療人才流失問題的重要解方。

主動詢問、支持,才能逐漸滾動出更 DEI 的模式

在全球各大產業逐漸無法忽視目標(SDGs)的現況之下,DEI 政策直接回應了企業在社會責任(S, Social)及組織治理(G, Governance)兩大 ESG 面向。張婉昀表示,「未來 10 至 20 年內,高齡化、慢性疾病化、醫療人力缺口等問題,將會對於人類續存帶來很大的衝擊。在這樣嚴峻的條件下,台灣每千人裡頭便有 66% 的醫護人員有離職的念頭,而決大部分的原因都與多元共融有關。」

醫療體系對於年資、性別、生命階段等各方各面的共融,將有效地創造具備安全感的空間,「至於要如何讓醫療現場的工作者感到自己的『感受』被重視,甚至提升工作成就感、歸屬感?」

張婉昀提出三個方向:「首先,得創造 DEI 的溝通環境,讓醫療人員感受到自己的意見是被邀請,且被傾聽的;第二,採用 DEI 留任制,使不同背景、年資、性別的員工可以獲得公平的福利;第三,採納 DEI 排班制度,使制度可以支持各個不同生命階段的職員永續發展。」

圖片|女人迷總製作人張婉昀
圖片|女人迷總製作人張婉昀

而在展開實際的 DEI 政策之前,現任立法委員林靜儀也強調梳理現況的重要性:「先做性別統計,才有辦法進行性別分析,也才能夠打造有效的 DEI 政策。」

林靜儀表示,在醫療體系中最有效導入 DEI 政策的方式,便有賴一個具備意願的領導者產生,「作為具有決策權力的人,主動詢問、提供、支持是最快的模式,我們討論的不只是醫療體系中弱勢性別的權利,還包括如何讓男性放心地參與家庭照顧,主動針對需求提供解方,才能逐漸使醫療體系的文化與模式做出調整與改變。」

「我們有能力、有權力說話的人,要把 DEI 的可能性領導出來。」—— 立法委員、婦產科醫師 林靜儀

圖片|林靜儀醫師 / 立法委員
圖片|林靜儀醫師 / 立法委員

從個人推進組織,使組織影響個人

從留任到招募,DEI 應落實於每一個關乎於「人」的流程之下。張婉昀表示,企業是否具備多元背景的招募關對於 DEI 招聘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多元背景的招募官可以有效屏除無意識偏見,讓更多元背景的新血加入到醫療環境裡頭,讓所有人感受到『多元價值』備受尊重,並在工作裡頭找到自我認同感,但凡所有領導者都樂意去創造且實踐這件事情,DEI 的推進也就得以更加順利。」

當然,在此之中,確實仍有相當多的痛點及阻礙,其中最顯而易見的,有其以下三點:

  1. 組織具備導入 DEI 政策的念頭,但缺乏相應技術、知識與支援,因此很難開展。
  2. 感知組織內多元性需求需要相對高的敏感度,然而現階段組織領導者的敏感度不足,美意容易釀成危機。
  3. 在醫療產業,DEI 可以說是全新議題,即便國外有案例可供參考,然而仍會有在地經驗落差等問題。

為解決三大問題,女人迷內容總製作人張婉昀提出可引導出正向循環的「I Model」,透過關鍵角色的賦能,讓該領導者了解到什麼才是具備「共融力」的領導能力,同時創造使員工安心的工作環境,並以 DEI 的視角去促進正向的醫病關係,引導出全新的共融文化,此為第一個 I(Inclusion,共融);再者,讓個人在這樣具備共融力的組織下成長,增加每一個參與者的影響力,這視為第二個 I(Impact,影響力);最後集結組織當中的「個人」,傳遞打造 DEI 環境非領導者的職責,而是每一個「我」共同參與而來的,此為第三個 I(I,我)。

「I Model 是一種正向的循環,可使組織內所有的『個人』感受到價值與實踐,使其更願意投身於組織,而組織也更願意培養個人。」


圖片來源|女人迷

讓每一個人,過得更舒服一點

最終,在醫療體系之中落實 DEI 的政策,對於社會整體的正向發展,人類在健康、醫療照護上的永續可起到相當的作用。醫療體系的 DEI 要能落實,最終才可能回饋到改善患者的醫療效果,阻止因語言、種族、文化障礙而排擠醫療資源,組織對於 DEI 的認知與多元的觀點也將提升醫病關係、醫療滿意度,並解決更多複雜的醫療糾紛。

根據 2010 年醫學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多元觀點將可以提高患者滿意度、減少在醫療研究上「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能降低衛生系統的成本與開支,無論是患者、醫療人員、學習者、研究人員都受益於具備 DEI 政策的醫療工作場所。

從學習者(潛在醫療從業人員)的角度來看,多元的培訓環境可以改善學習的結果,促使其積極思考、具備同理心,並飽滿其參與及工作的動機;同時,在多元化的醫療場景中,亦可拓寬醫療工作者對於種族、宗教、民族、文化相異性的理解,更能好好地提供相對應的支援,在不同的環境中感受自在、展現效率。

「由此可知,『多元』是一切的基礎,」林靜儀醫師提及,「如果一個工作場域沒有『多元』,則沒有機會談及『共融』,如果相關者(尤其是領導者)沒有站出來表示『在意』,那麼需求就沒有辦法被好好地接納與理解。」

林靜儀醫師表示,疫情之後是醫療產業發展 DEI 政策的重大契機,「人類跨越了原本的生活模式,阻斷了國境的阻隔,這些可能性愈被打開,改變也就愈有機會發生。」未來,多數已開發國家面臨少子及高齡化的危機,在這樣的社會現況底下,產業需往 DEI 發展。

因為家庭照護模式的改變,每一個人的自我實現皆非常重要,當我們走入一個多元化的世界,人口狀況、經濟模式、產業的動力模式都會被迫往更多元、融入的方式思考。在下一個世代,除了關注少數性別的權利,男性的困境也該被拿出來討論,當環境、經濟、時間的彈性和需求被平衡支持的時候,每一個人,才能夠過得更舒服一些。

圖片來源|女人迷
圖片來源|女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