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說來就來,讓你無法掌控?《刻意放鬆》教你「STOP 情緒緩和術」,4 招審視自我需求,重新擬訂行動策略!

當你淪為情緒的奴隸

你是否曾因為情緒突如其來竄上腦門,而衝動做出讓彼此都受傷、讓自己後悔萬分的行為?一股難以壓抑的巨大力量推動著你去「做些什麼」,使你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踩不住煞車?

這種俗稱「理智線斷裂」的現象,與大腦裡負責危機警示的「杏仁核」,以及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有密切關聯。

假如大腦時常放任杏仁核警鈴大響,前額葉卻無法適時介入、提供思考與判斷,人們就容易因為持續升高的焦慮與激動狀態,做出失控的行為。

女人迷自我成長01
圖片 | Photo by Raychan on Unsplash

假如你出現類似傾向,請不要自責,這並不是代表你脾氣不好或抗壓性低。

杏仁核是站在保護你的立場啟動警鈴,它只是不希望你受傷。至於腦袋裡的警鈴為何經常為了小事、甚至令人難以理解的事而失控,通常與你的成長經驗有關。

猜你想看:一吵架就理智線斷裂?心理師梳理「心理失控」原因,療癒原生家庭的傷

好消息是,大腦裡的神經元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發展。只要開始鍛鍊杏仁核與前額皮質間的連結,兩者間的通道就會慢慢被建立起來。未來遇到危機、杏仁核開始啟動時,前額葉皮質不再只是雙手交叉在胸前袖手旁觀,而能夠適時相互支援。

如此一來,你依舊能感覺到各種情緒,卻也能夠做出適合當下的行為反應。

換句話說,以前的你被情緒所奴役,但現在你將成為情緒的主人。這種改變,可以藉由練習 STOP 情緒緩和術來達成。

情緒緩和術幫你成為情緒的主人

STOP 情緒緩和術有四個具體步驟,依序是「暫停動作」、「留意呼吸」、「自我觀察」、「重新表達」。


圖片 | Photo by Hannah Busing on Unsplash

S:Stop,暫停動作

捕捉到負向或強烈情緒浮現的片刻,最簡單卻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告訴自己:「停!現在什麼都不要做。」

「什麼都不要做」就是當下唯一要做的事情,光是停止動作就有機會減少衝動行為產生。

延伸閱讀:焦慮者自救指南!心理作家海苔熊:克服焦慮,從每一天練習心疼自己開始

假如你本來就是很擅長忍耐的人,這個步驟你一定很精熟。但是以前你除了忍耐別無他法,現在,後續三個步驟讓你跳脫這個狀態。

現在,你要提醒自己:

  • 停,輕輕地放下手中的東西,不要扔、不要摔、更不要傷害自己或他人。
  • 停,你可以微微鬆開嘴唇,但不要急著說任何話。
  • 停,你可以持續看著前面的人,或者將視線瞥到一邊,但不做任何反應。
  • 停,不要把辭呈遞出去,不要寄出信件,不要發送信息。
  • 停,請對方給你一些時間,不要急著做決策。

「停」,就是此刻你所要做的事情。

此刻,不要讓事情如過往那樣變得更糟、失控,就是最好的開始。你想罵人、想摔東西?請放心,未來機會多的是,不急於這一時。

你可能會抗議:「可是,過了這個時間點我就衝動不起來了啊!」

嘿嘿,恭喜你發現了這個事實!

猜你喜歡:「想生氣時不生氣,該生氣時要生氣」關係心理學:怒氣來自莫名的恐懼,請試著剖析它

T:Take a breath,留意呼吸

有時候你就是處在束手無策的困境當中,這時深呼吸就是你信手拈來、非常有效的冷靜方式。

穩定而規律的呼吸可以調整自律神經,幫助緩和當下急促的心跳,放鬆緊繃的肌肉。

此時的呼吸其實沒有什麼技巧,想要大口呼吸就大口呼吸。千萬別在這個時候提醒自己:「據說道行高深的人都可以用安靜且不著痕跡的方式呼吸。」

刻意控制呼吸反而會讓激動狀態下的自己更不舒服。身體需要多少氧氣,他會自行告訴你。經過幾次大口、大聲呼吸之後,你會發現呼吸自動變得緩慢、輕巧且不費力。這代表你已藉由呼吸幫助身體重回平穩的狀態。

女人迷自我成長02
圖片 | Photo by Надя Кисільова on Unsplash

此時你也能感受到胸口的起伏變得比較不明顯、心跳的速度逐漸緩和。或許肌肉還無法完全放鬆,但內心那一股「非得做點什麼」的衝動已經縮小許多。

來,現在觀察一下自己呼吸的力道與速度。感受一下這與你在生氣的時候有什麼不同?

假如你發現自己正在憋氣,或者刻意控制呼吸的力道,請提醒自己:吸氣會自動到來,呼氣也會自動發生。只要觀察呼吸的運作就好,不要花力氣去控制。

O:Observe yourself,觀察自我

身體趨於平穩之後,就要把注意力轉移到心(其實是指大腦)上面了。

有時候情緒像是俄羅斯娃娃,一種情緒裡包含著其他情緒。例如生氣背後,經常是因為挫折、失望、無力、恐懼等情緒引起。假如我們因為感受到生氣就指責他人或責怪自己,表面上抒發了情緒,卻沒有貼近內在真實的聲音,就沒辦法達到真正的安撫效果。

情緒也是一種信號,當內在有某些渴望被忽略、某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某些聲音沒有被聽見,相對應的情緒就會跳出來提醒你。

唯有聽懂這些聲音,你才會更清楚情緒究竟從何而來,也才能夠掌握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否則就會陷入很生氣/委屈卻說不清楚的窘境。

延伸閱讀:致孤單成長的孩子們:兒時未曾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愛,你可以自己來

在這裡,提供幾個可以幫助你探索自己內在需求的問句:

  • 發生了什麼事讓我有這麼大的情緒?
  • 在這件事情裡,我真正最在意的是什麼?
  • 在這個情緒背後,我真正希望別人聽懂的是什麼?
  • 如果可以,我期待別人幫忙的部分是什麼?

你發現了嗎?重點不是別人做了或說了什麼,而是自己的需求、渴望是什麼。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可以藉由自我探索來幫助自己。

P:Proceed,重新表達

面對危機、情緒激動的時候,我們的應對策略多半提取自過往的經驗。這和生物演化的過程有關:事態危急,哪裡還有時間慢慢思考?

偏偏現代人類的生活極其複雜,最先浮現腦海的這些招式不見得適用在每一種情境,而且人們因為仰賴慣性,往往沒有發現自己在重複使用無效的方法。

女人迷自我成長04
圖片 | Photo by Nils Huenerfuerst on Unsplash

我曾經與一位母親談話,我問她,如何停止孩子熬夜玩手機的行為?

她會告訴孩子:「好了,把手機收起來了。」

我問:「假如他不聽話呢?」

她會提高音量:「好了!手機收起來了!」

我繼續追問:「那要是他依舊不聽話呢?」

她說她會大吼:「手機給我收起來!到底有沒有聽到?」

像這樣,只不過是音量大小的不同,其實講話的內容是一樣的。重複同樣無效的行為,怎麼可能得到有效的結果呢?

情緒冷靜下來、也探索完自己的需求之後,我們要練習思考:

  • 過去的行動方式裡,哪些能有效達到我的目的?哪些無效?
  • 剛才的表達方式,有讓別人理解我想表達的嗎?
  • 有哪些表達方式更能夠讓別人懂我?
  • 如何行動才能減少傷害,或者接近彼此的期待?

經常陪伴自己整理過往的行動經驗,有效的策略就保留,無效的就避免重複。未來,你就更能夠在需要時為自己篩選出有效的行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