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期爆發 #MeToo 運動,許多受害者勇敢說出職場性騷擾的經歷。心理師分析面對性暴力時的三大反應,讓旁觀者能更好地了解他們的處境與陪伴他們。

最近職場性騷擾頻傳,引發各界關注,台灣興起一波 #MeToo 運動,許多受害者紛紛開始訴說自己的經歷。

其實,性騷擾的本質就是權力關係的不對等,行為人可能認為受害者「不敢說」而恣意妄為。而當被害者鼓起勇氣告訴主管或同儕,可能得到的回應是「這沒什麼大不了、你申訴可能會失去工作」等回應,或被吃案。當受害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申訴時,可能選擇隱忍下來。


圖片|Photo by Florian Kurrasch on Unsplash

當有人被性侵害或性騷擾時,我們會譴責行為人,但很多時候,我們也會不經意地指責或檢討受害人。例如:「你裙子穿太短、穿著太暴露、你不應該去夜店那種地方、是不是你給他什麼暗示?你為什麼要喝醉?」

還有一些時候,我們會去檢討受害人被侵犯當下的行為反應:「你為什麼當下沒拒絕?你怎麼沒有制止他?你為什麼沒有說不?」這些話語,都會造成當事人的二度創傷。面對外界的批判和質疑,當事人很可能開始自責:「都是我的錯,我不應該喝醉。」「我當下應該要激烈反抗才對。」

而被侵犯的當下,動彈不得、不知所措或沒有任何反應,其實是有原因的!

七八年前,我有一次和朋友走在路上,一個男生騎著摩托車從我身旁經過,摸了我的臀部一下,就加速騎走了。我覺得很不舒服,也受到很大的驚嚇。朋友陪我一起去警局備案,但因為我沒有看清楚車牌,好像也無法再多做些什麼。

朋友陪我回家,也有關心我「還好嗎?」,但他也問我:「你好像沒有很驚慌?你以前有遇過類似的事嗎?」那個當下,我覺得我被質疑了,而且百口莫辯:「我沒有遇過類似的事情,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不驚慌,而且,我一定要表現的驚慌才對嗎?」

同場加映:如何走出性騷擾的陰影?奧斯卡影帝布蘭登費雪談社會迷思:我曾覺得自己有重大瑕疵


圖片|Photo by Mihai Surdu on Unsplash

其實,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會依據周遭環境讓我們感受到的安全程度,作出三階段的反應:

1.社會連結(Social Engagement)

2.戰或逃(Fight or Flight)

3.凍結/關閉(Freeze/Shut-down)。

當我們感覺到安全時,我們處在「社會連結階段」,感覺到平靜、可以正常與人互動、也能理性思考。

而當壓力來襲,大腦皮質會馬上接收到訊息,下視丘會傳給交感神經,此時,人體會產生反應: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出汗、手腳發冷、瞳孔放大,讓我們的聽力和視力都變得更加靈敏,幫助我們因應壓力情境。

這時,我們可能進到「戰或逃階段」,我們會視情況決定要戰還是逃,反擊或趕快逃離危險,這是人類存活的本能。例如︰有一天你走在路上,你遇到一隻野狗衝向你,你可能選擇拿棍棒攻擊,也可能「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先跑再說!當面對性騷擾或性侵害時,有些人會用任何方式攻擊對方,也有人會想盡辦法逃離現場。

在生活中也有許多例子,例如︰明天的數學考試對孩子來說太困難,孩子可能不是跟他拚了(戰),而是決定逃跑-不念書而去睡覺。當你跟另一半吵架時,如果你站得住腳,可能會選擇「戰」;如果你理虧,可能就會「逃」。

而當壓力情境使人感受到劇烈威脅、覺得被困住,導致你覺得自己無法戰也逃不走時,你可能進到「凍結/關閉階段」,感受到麻痺、身體沉重、失去力量,這是我們面對最劇烈威脅時的自我保護機制。

例如:被性侵害、性騷擾的當下,你可能被嚇傻了,而且往往侵犯你的人是你認識的人、信任的朋友,或是權力位階比你高的人。在當下,你可能過於驚嚇而無法做出任何回應,只能任人擺布。事件的發生也會讓受害者的心中產生很大的衝擊︰「這個我認為是好朋友、甚至是信任的大人,怎麼可能對我做出這種事?」

猜你喜歡:《雷神索爾》大雷神娜塔莉波曼,勇敢說出曾受百次性騷擾經驗


圖片|Photo by Justin Snyder Photo on Unsplash

事發後,受害者心中也會有各種疑問和擔心:

「如果我說出來,會有人相信我嗎?」「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他才要這樣對我?」

每個人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狀況都很不同,而你的任何情緒和應對方式,都是正常的!在事件發生地當下,你可能「戰或逃」,也可能「凍結/關閉」,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你正在努力的保護自己、降低傷害。事發後,你可能有憤怒、恐懼、沮喪、憂鬱、自責、驚嚇、麻木⋯⋯等感受,或感受不到任何感受,這些都沒有關係。你不需要檢討自己,因為錯的根本不是你。

當面對身旁的親友遭遇性騷擾、性侵害等狀況時,希望我們都能不再質疑被害人,不造成當事人的二次傷害。同時,請告訴受害者:「這不是你的錯!」不管你當時穿著如何、正在做什麼、以及如何回應,這都不是你的問題,錯的是那個傷害你的人。

當身旁的人鼓起勇氣說出口,需要身邊的人溫柔的承接,陪伴他們面對、尋求協助、走過創傷,願我們及這個社會都能更友善的陪伴每個曾遭受性暴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