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人一定要結婚,若無適合的人,寧願選擇單身。

《兩個女人住一起》描寫另一種成家的可能,女人的歸宿不再只有結婚,和好朋友住在一起也是一種家庭模式。

「一個人住很適合我。」

我認為這句話要體驗個十年,才有資格說。就我而言,起初我覺得一個人住超棒,雖然有時也會和朋友一起住,但個性和生活習慣很不合,又共用不怎麼寬敞的空間,導致雙方壓力都很大。

我也曾認為,在完全屬於我的空間裡,小至一張腳踏墊到晾衣服,甚至擺書的方式,都能按照我的想法做,才符合我的個性。直到過了十幾年這種生活後,我似乎又開始累積起別的壓力。

那是在釜山爸媽家過夜的某天早上。爸媽一大早就在準備早餐,瓦斯爐上不知道在煮什麼,發出咕嘟咕嘟的沸騰聲。我很自然地被擱放碗盤時互相碰撞的聲音吵醒,聞到了米飯和湯的香味。我在聲響與香氣之中躺臥著,覺得好溫暖、好溫暖,莫名有點想流淚。

這些之所以會讓我覺得那麼溫暖,也意味著我獨自在靜謐早晨起床時的溫度並非如此。自從那天早晨之後,我開始留意自己一個人住時必須耗費的能量,尤其到了晚上,我會不自覺地花很多力氣在胡思亂想與不安感上頭。可能就是在那個時間點,那種疲勞感超越了獨自生活的輕盈與享受。

但結婚似乎不是答案。為了逃避獨處的疲累就跳進婚姻制度、婆家生活和父權制之中,無疑是自投羅網的愚蠢行為。假如真有魅力爆棚、足以把我變成愛情傻子的男人突然出現,也許就很難說,但這也不是我想要的,於是我很自然地開始摸索其他的生活方式。


圖片|Photo by Joshua Rawson-Harris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舒淇婚後宣言:婚姻不是功課,愛情不可勉强,若無適合的人,寧願選擇單身

我曾經試探過朋友們要不要一起住,也曾打聽過 Share House[1],後來碰到情況和我相似的朋友,最後就一起住了。我們都是釜山人,一個人在外頭住了很多年,終於開始思考獨居與結婚以外的生活方式,對方也和我一樣,養了兩隻貓。

我們在銀行的協助下,買了一間寬敞的房子,這比兩人個別去找房子更加有利。一個人頂多只能找到一間廚房、洗手間和玄關全部擠在一起的十幾坪套房,但兩人共用一應俱全的三十坪公寓,不僅更寬敞也更舒適。

連四隻貓也可以在前所未有的大空間裡跳來跳去。最關鍵的是,這間房子有浴缸。我對於適合獨居的小套房也沒有太大不滿,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浴缸。

如今我和同居人一起住了兩年多,滿意度可說是最高等級。同居人會負責做料理、洗衣服還有弄亂家裡,而我負責洗碗、打掃、整理洗好的衣物,家事分配達到了絕妙平衡。晚上躺在床上、準備睡覺時,只要想到家裡還有另一個人在,緊張感就會緩和下來。

聽到彼此的動靜,自然而然地從睡夢中醒來,每天在家中打招呼(「昨晚有睡好嗎?」「快點來。」「我出門了!」)為日常生活賦予了活力。

一個人住時,必須花很多功夫去維持「情緒溫度」,但因為兩人一起住,很自然地就能達到,我很喜歡。當然,我還可以盡情地泡在浴缸裡,維持身體上的溫度。

同場加映:「親愛的,我想你了」為什麼有一個好閨蜜,像有一個好男友?

還有最棒的一點,就是我們依然「單身」。每逢佳節,我們會各自回父母家,問候自己的父母。兩邊的父母都對我們一起住這件事非常滿意,又或者該說是內心感到放心、踏實。同居人的母親精通料理,總會準備我喜歡的小菜寄上來。

我既不用親自登門拜訪,或規劃什麼盡孝道的旅行,只要說一句:「好好吃!」就夠了,單身的輕盈感和同居的優點就這樣同時並存。當然,我們算是各方面都很契合的幸運案例。

假如當初我們認為在獨自生活與結婚之外別無選擇,就不可能會有現在的快樂同居生活,想想看,那有多可惜啊!

據說韓國的一人家庭比例超過百分之二十七。一人戶就好比原子,自己可以生活得很快樂,但如果超過某個臨界點,也可能和其他原子結合,最後形成分子。分子可以由兩個原子結合,也可以是三個、四個,甚至是十二個。

結合可以很緊密,也可以很寬鬆。名為女人和男人的兩個原子緊密結合,才是家庭根基的時代已逐漸遠去,往後將會有無數種形式的「分子家庭」誕生。


圖片|Photo by Sam Manns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多元成家的落實:一個人是家,兩個人有無血緣、性別同異,也都可以成家

好比說,我們家的分子式應該可以寫成 W2C4──兩個女人,四隻貓。現在的分子構造,可說是穩定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