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編茶水間的 Zoey 分享,你的心態決定看待事情的想法,你的想法決定後續做出的行動,而你的行動也決定最終得到的結果。她列舉兩種類型的人:「成長心態」和「定型心態」,你是屬於哪一種呢?

將成長思維變成你的「預設值」

在經營個人品牌的這幾年裡,我最常收到的問題就是:「我不知道自己的熱情是什麼?我找不到方向,對很多事都興趣缺缺該怎麼辦?」

以前的我會使用很多的方法和工具去幫助學生,告訴他們「你可以試試看用這個方式探索興趣!」「你可以利用這本書說提到的工具套用在自己身上。」然而,沒有找到熱情的人,依然沒有找到熱情。

這是怎麼回事?我其實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研究。近日,我感受到一個新的道理:「你如果對一件事沒辦法產生熱情,是因為你對這件事還不夠投入。」

這個說法我們在上個章節稍微提過,但仔細想一想,那些你覺得滿喜歡的事情,你是不是真的更用心的為其付出呢?

你或許在想:「這個道理我也懂,但是我實在沒有動力去付出、去投入,這該怎麼辦才好?」如果是這樣,我相信這裡所談論的,就不該只是找興趣或培養興趣的方法論,而是如何從根本的思維去轉為積極心態的人。接下來和你分享一個故事。

大學時期的我曾經在健身房打工,那段時間,認識了一位女孩小嫻。當時的小嫻雖然不到骨瘦如柴,但她在一群壯碩的教練當中,就是個纖細瘦小的女孩。

在我們短暫共事的那一個月裡,我發現小嫻是一個「信念」非常強大的女孩,雖然走在路上,絕對不會馬上對小嫻產生「啊!這個女孩子有在健身!」的想法,但只要與她聊到和運動、飲食有關的話題,都能從她的瞳孔中看見炯炯有神的光芒。

我和小嫻先後離開那份工作,我們就沒有特別保持聯絡,但是我始終 留著小嫻當初給我的 Instagram,時不時地觀察這個女孩的改變。

就這樣,一年又一年的過去了,不出我所料的是,小嫻持續在健身領域精進,我看著她從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慢慢地轉變,多年之後,她已成為女子健美比賽的常勝軍,身材也從好幾年前的纖細瘦小變成精壯結實,曲線極致且鮮明,用脫胎換骨來形容也不為過。


圖片|Photo by John Arano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每天十分鐘瑜珈,我達到了理想生活」五部影片,讓你重拾規律日常

美國的心理學家 James Flynn 曾做過一份調查研究運動員,他發現最優秀的拳擊手通常在體能上都不是最有天生優勢的,然而,他們卻通常是最有信念、最堅強且最能夠履行對自己的承諾的一群人,儘管訓練的內容、時數或飲食習慣都一致,那些堅信自己的人,在場上的表現通常都比其他拳擊手更卓越。

人類總是本能性的追求光鮮亮麗的工具、攻略、伎倆,勝過於從內在根源去調整自身的心態、思維和精神信仰。你也許不是個喜歡買名牌包、開跑車的物質主義者,但是現代人的一個新型現代病,就是知識強迫症。

知識強迫症者沈迷於知識的吸收,最喜歡參加讀書會、購買新的線上課程,並且積極參與相關的社團討論或活動。其實,積極進取是超級值得被鼓勵的行為,這也是優秀人才的基本標配,照理來說,大部分人的生活應該也會一點一滴的進步、改善。

但是,假設你注意到自己學了很多方法論、獨門技術或各界大師的知識精髓,生活卻維持停滯,那很有可能就是我們要改從「根本」去挖掘自身的心態是否需要調整,而不是不停地把焦點放在那些閃亮亮的外在物件。

《心態致勝》的作者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經過長年對不同群體的研究,發現人類有兩種心態,第一類稱為「成長心態」 (Growth Mindset),第二類稱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

杜維克博士表示擁有「定型心態」的人,總是急於追求證明自我,將所有成果二分為成功或失敗;而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則是樂觀看待自己的所有特質,將個人的基本素質視為起點,相信可以藉由努力、 累積經驗和他人的幫助而改變、成長。

換言之,定型心態人的會因為一些外在條件,例如沒有有錢的父母、沒有進到名校讀書、沒有好看的外貌,而認為自己在起點就輸人一截,因此最終努力的成果也會被大打折扣;但成長心態的人,相信每一位專家都曾經是個菜鳥,也認為自己的先天條件不全然會影響後天的結果。

在小嫻的身上,我真真實實的見識到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紮實地打造出自己的理想人生,她也許不是最有先天優勢的健美選手,她可能也比其他人花上更多年的時間來健身,但是她做到了,而且持續前進著。

她的毅力與心態讓我深感佩服,尤其是我曾經與當年還沒開始健身的小嫻交流過,因此見證了她轉變的過程,也更深刻的體會到「相信自己辦得到」和擁有成長心態,在打造理想生活中是多麼重要的一塊元素。

我們身邊絕對有至少一個經常說自己身材不好、想要減肥,卻總是堅持不下去,或是過幾個月後又不小心復胖的朋友,為什麼會有這種事呢?我想,答案就是出在心態上。

第一,你的朋友也許表面上說自己胖,但心裡其實不認為這件事情非常重要,至少絕對不是最重要的;第二,你的朋友沒有一個明確、清晰的「為什麼」,去說服並給自己一個一定要達成的理由(如果這件事開始威脅到性命,我們就絕對會努力維持並堅持下去);第三,你的朋友可能在思維上是屬於定型心態的人。

以下方的圖示為例,一個擁有成長心態 vs. 定型心態的人,在面對挑戰、障礙和批評的時候,就會明顯有兩種不一樣的感受與想法。


圖片|時報文化 提供

我們將兩種心態套用在「減肥」這件事情上,在下圖中你可以看到,光是減重 10 公斤這個目標,就可以因為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心態、思維,而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你的心態決定了你看待事情的想法,你的想法決定了後續你要做出的行動,而你的行動也決定了你最終得到的結果。


圖片|時報文化 提供

現在,我們拉回主軸聊聊怎麼打造熱情並建立一份有錢有愛又有意義的工作,其實,第一步並不是開始上課進修,而是去將杜維克博士提到的「成長心態」設為你的思維預設值。

大部分的人對於「把興趣當飯吃」都抱持一種嗤之以鼻的態度,他們認為當熱情變成了工作,就不再是熱情;他們認為天底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

就算有,可能也只能安頓於微薄的收入;他們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癡人說夢的妄想,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世界其實有非常多和家人幸福快樂,做著自己覺得有意義、喜愛的工作,並且過著富裕生活的人。

我們覺得一件事「不可能」,通常只是因為我們還沒看見可能的案例,這也是為什麼與國際接軌或多旅遊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並不是因為你又可以認識更多外國人或是去更多好玩的地方玩(當然,這是附加價值),而是當我們能更看見更多的「案例」,眼界、見識與格局才會更高、更廣。

例如說,當我還在台灣上學上班的時候,我其實對國際新聞與政治都沒什麼感覺,後來因為自己搬到美國生活,才發覺世界的經濟脈動、種族人權與自身息息相關。

當你開始去了解這些不同面向的觀點,你看事情的角度和解讀也會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延伸閱讀:理想生活,不必等有錢了才有:比起存款你更該做的幾件事

就像是有些人可能與鬼神、靈體、宇宙有更緊密的交流,那他也許便能從更高維度的視角去理解這個世界,這時候,你會發現擁有一份有錢有愛有意義的工作是個非常基本也應該要達成的功課,你對自己也會有更強大的包容力與理解力去完成你的夢想及使命。

這樣的理解能力是怎麼來的?答案是訓練來的。這是任何人在任何年齡、任何階段皆可以培養的一種能力,可是在訓練之前,你要先敞開心胸,要願意去接受國外的資訊,要對其他人的人生故事感興趣,要對萬物宇宙抱有求知慾與好奇心,更要相信大腦的潛力與可塑性,當你相信你的大腦可以被重塑、重新教育,那你幾乎可以學會任何你想學習的事情。

而當你成功將自己的思維預設值設定成「成長型思維」後,你便不會再否定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擁有成長心態能讓你發現自己以前沒有注意過的熱情,都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

你不會馬上和自己說:「羊毛氈?別做夢了吧,做羊毛氈怎麼可能讓我賺大錢?」你也不會說:「會唱歌的人這麼多,我不可能脫穎而出的⋯⋯」

你反而會去思考有誰在這個領域做得有聲有色?有誰和你有類似的背景、走在類似的道路、面臨類似的難關?國內找不到可以學習的案例,那國外有嗎?歷史事件有嗎?如果都沒有的話,你可以當第一個嗎?

你絕對可以當第一個。

當你調整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你會發現,你其實是有許多熱情的,你認為自己沒有熱情、沒有想做的事,通常只是因為你告訴自己這些事情「沒有用、不可能、賺不了錢」,但是,這是誰告訴你的?這是事實嗎?這件事有根據嗎?

你可能在想:「告訴自己有可能,也不是一件有根據的事情呀⋯⋯」不過,假設兩件事情都只是無形的信念,那你到底要繼續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領著不怎樣的薪水,還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創造一個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情?應該是後者聽起來比較有趣吧?

因此看完這個章節,請你去檢視一下自己深根蒂固的信念:你是否 100% 的相信自己?你是否擁有成長心態?(如果不是,你可能在檢視的過程中會聽到一些自我懷疑的想法和聲音)找到讓你遲疑的要點,找到讓你不相信自己的原因,然後仔細問自己:「我為什麼會有這些否定的聲音?它們是從哪來的?它們是真的嗎?重點是:『我願意接受嗎?』」

在這個練習的過程中,你就能看見自己的熱情慢慢萌芽,你也能從中找到一些線索,知道要如何訂定自己未來的方向,朝你真的有感覺的事情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