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傾聽一個人,就像細讀一本好書,不論他講述的是正面或負面的事情、有用或沒用,我們都能從中學到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

能找到一個跟你談得來又有默契的伴侶或朋友當然很好,但切勿期待你們兩人能夠一直如此契合無間。

用心傾聽很耗費精神,無論你的個性、才能或動機如何都一樣。持續不斷的傾聽是不可能的。

航管人員一次輪一個半到兩小時的班就要休息,新進人員輪的時間更短,因為還沒累積足夠的耐力。航管員不只要認真聆聽飛行員的指示並複誦,還得留心飛行員的聲音有沒有一絲不安或不解,評估駕駛艙內是否出現危險狀況。

「專心聽太久,腦袋會變得疲憊昏沉。」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的一位航管員告訴我:「你得小心這種狀況,因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快出現這種問題。」

他說,輪完班後他常覺得傾聽力已經耗盡。「有時候我回到家,最不想做的事就是跟家人互動。」他說:「大家在老爸周圍都如履薄冰,但我就是沒辦法再聽人說話。」

焦點團體的主持人娜歐蜜.韓德森告訴我,當好聽眾的一個缺點是,大家老是打電話找她訴苦。

據說她會拿著手機走到門口按門鈴,這樣她就能說:「喔喔,有人按門鈴,我得走了。」不然的話,她會說:「你就像一碗巧克力慕斯,每個人手上都抓著一根湯匙。」

有人傾聽你說話時,感覺就像有人愛你,有些人說不定分不出箇中差異。好聽眾會知道界限在哪裡並設下邊界。

因為不同意對方、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裡,或自以為知道對方要說什麼而不認真聽,會變成壞聽眾。但若是因為當下在智識上、情感上沒有能力傾聽,只證明你是個凡人。

這時候先退出對話、待會再回去,可能是最好的作法。如果你要聽不聽,或是像瀏覽一本書一樣隨便聽聽,對方也會發現。連小孩都看得出來你沒專心聽他們說話。

例如,我朋友的小孩一再把父母的手機丟進馬桶——不是別的,就只有手機。他很清楚是什麼東西讓爸媽不好好聽他說話。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也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無論你怎麼努力,跟某人就是不合拍。或許是你靜不下心好好聽;或許是對方有所保留,拒人千里;或許對方就是充滿毒素。

有些人你只要聽他們說話,就會覺得沮喪、難受或被貶損。你很難專心聽一個惡言惡語的人說話。波特蘭的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精神病學教授凱薩琳.策爾貝(Kathryn Zerbe),跟我訪問過的幾位精神治療師意見一致。

她說:「在我們這一行裡,有些患者無法治療。但人生中也一樣,有些故事你就是無法聽,每個人都必須知道這一點。那是人類經驗的極限,沒關係的。」

問題是我們通常太快放棄。很少、甚至沒有人天生就能言善道,通常需要時間累積對他人的信任,還有對自己的信任,才能暢所欲言。

當你聽老闆、同事、朋友、心愛的人或陌生人說話時,對方都要一段時間才能直抒己見。他們或許會繞圈圈或嘻皮笑臉,可能說太多或說太少,甚至說了不想說的話。

好聽眾會慢慢幫助對方說出想說的話,這麼一來才能更理解、更親近對方。聽者透過或藉由持續的專注傾聽,贏得對方的信任。再說,你不會想要有人耐心陪伴你想通或摸索出自己想說或要說的話嗎?

有時候,一次對話還不足以理解對方。訪問結束,我會以為該問的都問了,但想了一陣又回頭多問幾個問題,甚至問同樣的問題,或許換個問法好澄清心中的疑問。即使說者已經不在面前,當你回想對方說過的話,想通更多事,傾聽依舊可以延續下去。

這不是要人鑽牛角尖或雞蛋裡挑骨頭,精神病學家策爾貝認為鑽牛角尖通常是缺乏安全感在作祟,而非發自內心的省思。當你反覆想著你對某人說的某些話的感受,而不去思考是何種感受促使對方這麼說,你就知道自己犯了這樣的錯。

作家安東尼.杜爾以《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一書奪得普立茲獎。對他來說,新聞工作是一種反思式傾聽(reflective listening)。今年四十七歲的他,從十六歲起開始寫日記。

「那其實是一種訓練自己看和聽的方法。」他告訴我:「你慢下來翻譯一個浩瀚又混亂的世界,幾乎像在禱告。」

好的新聞寫作也具有同樣的特質,例如《紐約客》的「人物側寫專欄」就是作家對訪談內容的反思,不只列出訪談對象說的話,也點出他們沒說的話,還有他們的習慣癖好和神態舉止。

吉里安.陶德在哈佛法學院的談判課上告訴學生,要像準備寫一篇報導一樣聆聽談判對象說話,或許不是太令人意外。

我自己長久以來都有收集名言佳句的習慣。有意無意中聽到有趣、好笑或發人省思的話,就會趕緊記下來。

我有很多筆記本和電腦檔案,記滿了親朋好友、同事、陌生人,當然還有訪談對象說過的警句妙語。一旦專心聽,你會很驚訝怎麼有那麼多事值得記錄。

回頭再看這些筆記,就能找到有趣的主題,不但能從中認識自己,也能認識當初說話的人。

當你思索某人說的話時,那人的想法和感受等同住進了你的心裡。這就是「傾聽是一種好客的表現」的延伸。

藉由傾聽,你邀請某人進入你的意識之中。你在乎的對話,就是存留在記憶中的對話。亞歷山大.內哈瑪斯(Alexander Nehamas)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哲學教授,也是《論友誼》(On Friendship)一書的作者。

他曾經告訴我:「最棒的友誼,就是你能馬上重拾兩人上次未完的話題,因為對方的話一直留在你腦中。」確實,你能對一個人說出最讓人滿足的話就是,「我一直在想你說的話。」

同樣地,朋友就是能把你當下所說跟過去所說連在一起,幫助你想通問題、釐清思緒,或者有時輕輕一點就讓你哈哈大笑的人。

延伸閱讀:家的心理學:被好友或伴侶背叛以後,我可以如何修復自己?

但在這個視傾聽為負擔的時代,人被傾聽時反而覺得困窘、尷尬或心虛,更何況有人思考你所說的話。現代人或許會對數位黑洞,也就是網路掏心掏肺,卻無法對同一個房間裡全神貫注聽他們說話的人打開心房。

「經過這麼長久又熟悉的冷漠之後,被理解、聽見和看見可能真的很難,也太遲了,甚至不再令人渴望。」愛米.布魯姆(Amy Bloom)在《愛創造了我們》(Love Invents Us)這麼寫道。

紐約的髮型師傑瑞.雅各(Jerry Jacobs)告訴我,他很多顧客都會為自己在店裡滔滔不絕而跟他道歉。「他們好像覺得自己做錯了事。」他說:「我要他們別在意。說話有益健康啊,我不排斥聽別人的心事。」

去一趟他的美髮院,你很快就會知道,大家在那裡為什麼想把壓抑已久的心事一吐為快。

首先,當有人站得離你很近又摸著你的頭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一股親密感。此外,雅各會問一些很私人的問題,比方「你喜歡你的外型嗎?」或「你想要什麼樣的造型?」

對著鏡子,他的客人好像在跟自己也在跟他對答。雅各說:「我有種感覺,他們很多都沒人聽他們說話,或是沒好好傾聽。」

無論坐在椅子上的,是想嘗試藍綠色挑染的小姐,還是想遮住禿頭的中年男子,他們觸礁的感情、親子衝突、健康問題、社交焦慮或金錢的煩惱,都像地上的頭髮愈積愈多。

不去打斷或搶話,對方才能把話說完、把想法表達清楚。有時他們會說出連自己都沒想到、甚至不知道的話。場面可能很難堪,對方也不一定會感謝你。

我訪問過的人,有些後來會對自己說的話感到難為情,甚至否認自己說過那些話,即使我錄了音也事先知會過。在社交場合上也一樣。人可能會因為說太多而感到抱歉,或者事後刻意疏遠或冷淡,後悔當初對你透露太多。

心理治療師告訴我,假使患者在療程中透露特別敏感的資訊,取消下次預約或乾脆不來的人所在多有。策爾貝說:「他們覺得自己赤裸裸,所以可能消失很久。」

這就要提到替人保密的重要性。八卦是談論他人的行為並試圖加以瞭解;背叛他人的信任則是透露別人私下告訴你的事,兩者天差地別。

你會喜歡:說話技巧學:高情商者,不會「打聽」八卦

根據溝通隱私管理理論,私人資訊就像金錢。對待他人的私人資訊馬虎隨便,就像未經同意就花別人的錢。

自己的資訊你想透露多少都可以,就像你可以任意花用自己的錢。但如果你提領別人戶頭裡的錢,對方一定會氣得跳腳。即使你認為那些資訊早就廣為人知,或覺得那些根本不算敏感或令人尷尬的資訊。

除非明確取得對方的同意,不然你無權透露那些資訊。最好當個可靠的密友,不然以後朋友想告訴你重要的事都會猶豫再三,甚至從此跟你斷絕聯絡。

有這麼多可能的危險和陷阱,要人傾聽似乎是一種過分的要求。有些時候,對有些人來說確實是。但傾聽更常讓人滿載而歸。

聽別人如何渡過難關,有助於面對自己的問題,無論是採用別人的策略或採取相反的策略(因為你發現那些方法對他們沒用)。

藉由傾聽,你會發現我們都在面對類似的問題——渴望被愛、尋找目標、害怕終點。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藉由傾聽,你認識也擁抱外在的世界,然後想辦法整理內在的世界。

跟人生大多數事情不同的是,要不要傾聽,完全由你自己掌控。你可以決定誰值得你認真傾聽。傾聽是你賜給別人的禮物,沒人可以強迫你傾聽。

你應該謹慎思考過後才送出這份禮物,但收回這份禮物時,同樣不能大意。停止傾聽在某些情況下,情有可原也出於實際考量,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也是一種拒絕。

無論有意或無意,你都選擇轉而注意其他事物,這也就意味著對方不是那麼有趣、重要或值得你花時間——至少在那個當下。

即使你並非有意,拒絕傾聽還是有可能傷到人,若當成一種武器也很殘忍。這也是「神隱」(指某人無預警或毫無解釋就跟另一人切斷所有聯繫)如此傷人的原因。

發表在《性格研究期刊》(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的一份研究發現,跟其他分手的方式相比,神隱(專業術語所說的「逃避/退縮策略」)最傷人,最讓對方生氣和怨恨。能得到對方的解釋並有機會表達意見的人,還不至於那麼生氣難過。

人會選擇退縮,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逃避批評。但值得牢記的是,有時候良藥苦口,我們最不想聽的話才是金玉良言。

批評很刺耳,但如果我們認真聽,不讓自我擋在面前,而能思考對方說的話,即使句句刺人,我們或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就算覺得批評有失公允,至少還有機會知道別人怎麼看我們,然後解釋自己真正的意圖。

再者,好聽眾因為樂於接觸各種想法和意見,也比較有能力接受批評。他們知道一個人說的話不必然是定見,也不一定準確。

同場加映:從科倫拜校園槍擊案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學習聆聽,找答案

一個練習的好方法如下:想想生命中那些你很難認真聽他們說話的人,問題出在哪裡。

他們很愛評斷別人?同樣的話一說再說?誇大事實?太瑣碎?說來說去都在自捧?所說的根本不符事實?太過負面?太裝模作樣?太膚淺?太無禮?

他們挑戰了你的想法?跟你意見不合?讓你覺得嫉妒?引經據典,還用你不懂的字詞?聲音很討厭?在人際上或專業上對你沒有幫助?你害怕跟人走得太近?

你一定有你的理由。只要找出理由,還有這些理由是否反映了你是什麼樣的人,更甚於對方是什麼樣的人。

同時也要知道,人都會變。當你真心傾聽時,你對他們的看法就會改變。在你決定不再傾聽之前,先努力看看,通常都會有些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