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一談女子的《孤獨管理》,從南韓朴槿惠到日本女漫畫家柴門文作品,探討活在孤獨中的女子樣態。

「我讓自己活在孤獨中」,如果她有朋友,歷史會改觀?

2016 年十月底,我開始關注韓國政壇風雲,盯著六十四歲朴槿惠的「輾轉難眠」困境。十一月四日,這是朴槿惠為了閨密崔順實干政事件的第二次新聞記者會,當時的民調支持度僅剩 5%,史上最低。在記者會上,這位女總統聲音顫抖地表示,心都碎了,我很難原諒自己,夜裡也痛苦得無法成眠,懊悔不已——我讓自己「活在孤獨中」。

回顧過去她在競選總統時,媒體稱她「三無女」,無父母、無丈夫、無子女,她自己也屢屢發言:「國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務的對象!」當時,選民們感動她的奉獻語言,把票投給了她。今天的新聞直播,在她哽咽的道歉聲中,表示對造成國家的失望與動盪,感到十分抱歉而「心痛」。

首爾,不斷創紀錄的示威潮,要求「不用道歉,下台!」年青人的怒吼更大聲:「你們會老,我們會長大!」、「丙申年國恥!」⋯⋯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她被司法彈劾下台、韓國青瓦臺選出新總統文在寅。我想起了在東京深夜街頭獨酌的女子,不是性別問題,也是性別問題,如果朴槿惠是個單身男生,也是無父母、無妻子、無子女,他會陷入這個「困境」嗎?

沒有絕對結果答案!但是「無朋友」絕對會是困境。

所以,我們來盤點自己「光譜上,形形色色的朋友們」,有老朋友、新朋友;有好朋友、壞朋友;有好的壞朋友、壞的好朋友;有幫忙的朋友,有幫閒的朋友;有肝膽相照的桃園三結義;有沉飲酣歌的竹溪六逸;有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有濃如膠的莫逆之交;有商山四皓的忘年之交;有心儀之交;點頭之交;有不得不周旋的非朋友;有鴻儒之友;有白丁之交⋯⋯老師說「無友不如己者」,這是長輩對於沒有善惡抗體的小朋友的諄諄教誨,不要全盤接受,理解即可。人在江湖,沒有純白或是純黑的人,包含我們自己與朋友們。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是這麼想的。


圖片|來源

解釋什麼是「好的壞朋友」,比較甘迺迪總統與柯林頓總統的差異,甘迺迪想跟瑪麗蓮夢露幽會時,他的「好的壞朋友」法蘭克辛納屈等人就會幫他打點細節,從大飯店的隱密廚房電梯悄悄上樓⋯⋯而柯林頓與實習生陸文斯基的緋聞,發生的地點就在白宮辦公室裡,差異就是他沒有「壞朋友」幫忙掩護。結果,甘迺迪是風流,而柯林頓則成了下流。

再解釋什麼是「幫閒」的朋友,乾隆與和珅是君臣關係,可是私底下和珅是乾隆幫閒的朋友,在百般無聊的時候,和珅總可以安排了各種吃喝玩樂,風雅酣暢的餘興節目,讓乾隆開開心心「過日子」。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和珅,「他是天賦異稟的朋友」。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幫忙」的朋友,可是「幫閒」者難覓啊!朴槿惠除了「瞎幫忙的濫權閨密」崔順實,她有多少管用的朋友?顯然孤家寡人是唯一答案,她的朋友就是她自己和影子。

「我讓自己活在孤獨中」是沉痛呼喊自我,她如果是一般女子,我會同情悲憫;但是她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總統,應該日理萬機的領導者。她「越位」地把自己的位子擺錯了,所以造成了「物理性孤獨」痛苦。我質疑朴槿惠這種孤獨女子,是「天真卻又裝模作樣的虛幻者」,她的寂寞心態綁架了最高領導者的視野,誤國誤民。

推薦閱讀:孤獨經濟學:追劇、手遊、牛郎店、一蘭拉麵,孤獨有價

拋開政治的觀察,回頭再看看世間男女,他們在生活裡的載浮載沉。

女子的孤獨,男人的孤獨,我們進一步探究:彼此有什麼樣的差異?

在我家陽台上,有一株芒果樹的故事

我在台北工作時,習慣到一間百貨公司的日系髮廊,店長是一位來自台南的美麗女子,土親人親,剪髮之際總有共同的話題。有一次,我送了她剛出版的《當老樹在說話》新書,裡面寫了二十二株台南老樹的故事,讓她在台北也可以感受家鄉老樹的鬱鬱蒼蒼。

下次再去剪髮時,她跟我說:「我也有一株樹木的故事,在永和家的陽台。」那是一株長得營養不良的芒果樹。這棵尋常果樹,特別的地方,是她的先生栽種的⋯⋯生前,吃完了芒果籽隨便丟棄在盆栽裡,偶然長成的。

「生前」,你沒看錯,她喪夫已經兩年多了,育有兩位小男生,弟弟三歲多,哥哥快六歲了。所以,這棵樹是她與去世的丈夫之間的連結之一,每次夜班回家,在陽台獨處的時候,這棵樹成了撫慰。而她的母親,在台南鄉下種芒果的老母親,常常北上幫忙她看護這兩位孫子。母親沒有讀過書,就是鄉下果園長出來的「農婦」,平凡,但是生命力堅強。

她說有一天,夜班結束,下班回家時已經很晚,孩子都睡了。手持一杯紅酒,她又到陽台吹風,驀然發現那株芒果樹被拔起,丟棄在地面已經好幾天,完全枯死。她驚慌又生氣地質問母親:「樹是你拔的?」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這株果樹長得又醜又小,台南老家裡有很多好看的芒果樹,我下次帶一株來種。母女兩人大吵一頓,第二天清晨,母親就悄然也負氣地回到台南山上⋯⋯她一邊剪著髮,一邊輕柔地跟我訴說「芒果樹的故事」。事情已經過了半年,母女也已經和解了,只是兩人不再談這樁事件。

她緩緩地說著舊事,面帶微笑,我隱隱地替她義憤填膺。

過了一個月,再去剪髮,我跟她說上次你所說芒果樹的故事,當天我反芻了內容,發現事有蹊蹺。這兩天你問問你母親「把這棵樹拔掉的動機」,是不是「她不捨得你繼續單身,應該再有第二春?你的母親是鄉下人,不擅長講『人生道理』,她也是一位寡婦,早年喪夫,獨自辛苦拉拔你們姊弟,那個年代,鄉下鄰里對喪夫的女人是殘酷的,不管是主觀理由還是客觀條件,她吃的苦一定難以言語。而今,她看到你又走上了她刻骨銘心的哀傷道路,她不捨,可是她不會表達!」

「把樹拔掉,母親天真地以為這樣就可拔掉你對先生的想念!」我是這麼猜的。

事情的真相,我實在好奇!這次提早預約剪髮,也得到了結果:「真的,就像是你所推理的,我母親跟我說不要像她孤獨了一輩子。


圖片|來源

關於婚姻汪洋,她們勇敢地縱身一躍而下

一次與朋友們聚會,其中一位在房屋仲介業多年,我問「不景氣,仲介業不好做吧?」答案是「不會啊!現在很多中年夫妻離婚,他們要處理共同的房子,又要買個比較小單位的房子,所以很忙啊!」婚姻世界像是一座城,結婚進城的、離婚出城的男男女女,大家都焦慮。

結婚與不婚,跟幸福沒有直接關係,跟孤獨也沒有直接關係,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知識、共識。

關於婚姻,大家也知道應該敞開心胸,「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我們認識與不認識的人們,許多人卻因為害怕「獨處」,沒有足夠思慮,也沒有心理建設,他們憑著感覺走進婚姻,談不上無奈,卻是對浪漫婚姻生活過度期許,於是他們的故事雖然不同,但是結局卻是相似。美國有真人秀電視節目「Married at First Sight」,翻譯為「一見面就結婚」,是現代版的「盲婚啞嫁」婚禮,雙方在節目單位的配對撮合之下,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就是他們自己的婚禮現場。這些結婚儀式都是具有法律效力,參與節目的性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者都稱說這是一場「極端的社會實驗」。

這個節目從幾百位報名者的基本資料中—這些人年齡均在二十六至三十三歲之間—挑選出六位,配對成三對新人。節目中的性學家表示:「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確定社會科學是否能在婚姻中發揮作用。」婚後,兩人世界的前幾個星期,節目組將跟蹤拍攝這幾對新人的新婚生活,六個月後如果新人決定離婚,節目組將承擔離婚訴訟的費用。節目裡,可以想像兩人狀況百出,有喜劇,但是不乏悲劇,甚至有人私下說道:「我要結婚了,和一個我完全不認識的人,我剛剛做出了這輩子最糟糕的一個決定。」

有一個女生解釋,她為何要參加這樣的活動?她說,過去一直努力尋找自己的另一半,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她覺得很多人只是玩玩而已,很難找到一個認真對待感情的人,於是她冒險一試,決定參加這個節目。我們很難用道德性的語言來判斷他們的「盲婚啞嫁」行為,只能祝福。

家暴社會新聞。一個男子走進名叫布蘭黛的女子的生命中,雖然他的條件與她的理想完全不同,但她還是決定跟他約會,「因為,她太孤單了,」她說道。婚後,剛開始丈夫仍然對她很好,不論家事,還是照顧孩子,他都會幫忙,然而在結婚一周年的前夕,一切都變了調。「事情發生得非常突然。」婚前像公主,婚後痛毆我。這不是「一則」而是「無數+一則」,烏青公主只是一個小例子。

愛情,需要被歌頌。但是,婚姻生活的種種顯然嚴肅以待。

歌手劉若英的著作《我敢在你的懷裡孤獨》,新書宣傳期間,她與身兼精神科醫師與作家的王浩威在《天下雜誌》有一段精采的訪問,談家與家人,談父母角色,談學習孤獨,也談「獨處必然性」。訪談之中,王醫師對於「自處與相處」有一段話呼應劉若英的新書,對勇敢泅泳在婚姻海洋的女子,也值得深思:

這是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 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說的,他認為完美的相處關係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這是說,剛開始戀愛的情人總有說不完的話,但時間長了之後,總會走到無話可說的片刻。有些人碰到這種狀況就會感到緊張與不安全,深怕兩個人的關係無法繼續,但真正成熟美好的關係是—即使兩人暫時無話可說也無所謂,相對無言,就暫時沉默,可以靜靜地躺在對方的懷裡孤獨,這是兩人相處互相信任的極致表現,也是最高境界。

從柴門文的作品,開始思考「人生到了一半」時,做什麼改變?

我喜歡日本女漫畫家柴門文的作品。《Age, 35》,故事是以三十五歲為題材,對於「前中年恐慌症候群」有深刻描寫,故事裡有婚姻的檢視,有外遇的情節。柴門文屏棄一般人對外遇的刻板印象和道德枷鎖,深入挖掘人性的弱點、婚姻的本質,以及愛情之於婚姻的關係。書本封面的設計,是半透明帶灰色的淡淡孤獨色調。

柴門文《Age, 35》的主角不再是青澀年輕人和他們的愛情哲學,而是關於深諳事理的成年人。書中主角是島田英志和朱美這對夫妻,他倆有一對龍鳳雙胞胎子女,婚姻平靜無波的十年後,對於「婚姻裡的孤獨」膠著狀態有了新的體會。三十五歲的他們,站在生命的這個分歧點,彼此內心對愛情、夢想,有了重新燃燒的渴望,但是兩人方向不同。

三十五歲,是作者設定面對「人生一半」的年紀,「好像可以改變,但又害怕改變會失去很多很多」的樞紐。許多人過了這個年紀,就有極大的機率選擇認命。三十五歲等於過了人生的一半,因此作者說「這是最後重新開始的機會」。書本裡,柴門文也說「如果一個三十五歲的女子開始置產,那就代表她已經有一輩子單身的打算了」。

現在是晚熟時代,長壽狀況與社會現象,我會把「人生一半」設定在四十歲。孔子說「四十不惑」,孟子說「四十不動心」,我以為「四十歲是重新format 的好機會」,重新開機,重新設定。

我已經早過了四十歲,久久以前就跨過了前、後半場的分界線,下半場也過了大半。

一九九七年出版,初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四十歲剛過不久,內心深處仍有一副看不到的道德枷鎖,心得是「婚姻這門功課,有些怵目驚心」,當年閱讀《Age, 35》有一種不是很懂的心情。現在六十歲了,重新閱讀這本書,多了婚姻理解與悲憫,也多了我自己對「餘命」的考量與謹慎。

站在由歲月墊高的生命視野,往下俯瞰眾生與自己的過去,思慮也澄清了起來。當然,也多了對四十歲之後的單身女子,她們獨酌、獨居、獨旅、獨食、獨眠等等的理解與想像。「水能喝但不能燃燒,石油能燃燒但不能喝」。人生真矛盾,單身可以讓日子自由、單純,可是漫漫夜卻是聲聲慢。

Happy ever after,是公主與王子童話故事中,最後所說的「他們從此永遠過著快樂的日子」。

長大了後,大家都知道「從此永遠」就是童話,聽聽就好。真正的生活,這個「之後」才是新的開始。現代女子如果還是未婚,通常四十歲之後,往往「決定要單身」了,對愛情也決定「絕食」了。她們開始不那麼認真存錢了,寵愛自己的消費理由,顯得理直氣壯。如果,她們更認真存錢,則是開始對未來的老年生活進行「災難管控」。性別不是問題的核心,年紀也不是,我想心態才是!

推薦閱讀:【為你點歌】最好的愛,是我敢在你懷裡孤獨

朋友曾經問我:「落日與夕陽有何不同?」我不解,答案是:「落日是一個人看的,夕陽則是兩人一起欣賞的」。

這個答案真好。獨酌是一個姿態,也是一種心態。獨身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信念。我長期觀看她們,也成了關心與揣想。

多年職場經歷,我「認識」甚多優秀的四十歲以上女子,或是說「交手過」,她們有在書店的、電台的、電視公司、出版社、尖端校園、創意公司⋯⋯都是獨當一面的企劃製作、文字工作、編輯創意、市場行銷、教育訓練⋯⋯她們幹練,多是未婚,或是已經不再執著「要嫁人」了。我與她們小聊對於婚姻的心態,感覺是「終究就放棄吧!」探究原因,除了工作忙碌,主要的原因是在工作領域裡,她們經歷「過盡千帆皆不是」,在職場中來來去去,所遇見的那些優秀男人—都是別人家的。至於,年齡相當的身邊男生,相對顯得幼稚。再三想想,算了,學會孤獨,終生獨身,何妨?


圖片|來源

從「宜家家居」到「獨居時代」,那是我們的生活新選擇

二○一五年,日本的數據,選擇「終生獨身」創下歷史新高,統計五十歲世代,男性有四分之一未婚,女性有七分之一未婚。愈來愈多人抗拒婚姻,理由一,因為生活方式更多元;理由二,低薪、不穩定的工作變多。第二個經濟理由占了四十%(一九八○ 年,僅占二十%,明顯的上升趨勢),這也接近台灣逐年上升的現況。

台灣的現況是,二○一六年三十至四十四歲適婚年齡卻未婚的人口,接近兩百萬人。這個年齡層共有五百七十萬,換言之,三十五%未婚。

以前,我在文創公司有一位女同事,閒話中我問她碩士的論文題目?她的回答約是「IKEA 引進台灣之後的女性獨立意識高漲所引發的獨居生活形態革命」之類,當時我嚇了一跳,直覺「這個好猛!」請她簡單描述內容:

IKEA,在台灣也稱之「宜家家居」,品牌自一九九四年引進台灣,以型錄及體驗式行銷創造商機,讓消費者透過情境式擺設與圖片,可以 DIY 自己的家居。想想,那是二十多年前開始的事,當時許多人「自己成長的老家」不管鄉間寬敞或是都會窘迫,都以省錢為由,不講究室內設計空間,一切以亂中有序當是習慣,僅管不堪終究是熟悉的狗窩,雜亂?已經痲痹了。

當 IKEA 的情境圖片展現在眼前,許多小有經濟能力的上班女子,才驚覺原來可以輕易擁有「照片裡的清爽而方便的家居擺設」。要改變自己的老家環境,不易;等嫁人,又不知猴年馬月;搬出去,一個人住,則簡單多了!在外地租個小房間,自己即刻可以擁有雜誌上的家居情境,於是她們「獨立」了,也擁有了天堂。

推薦閱讀:沒人教過的獨處學:當你不再恐懼孤獨,孤獨會使你快樂

《獨居時代》(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作者艾瑞克.克林南柏格(Eric Klinenberg),他在書本裡揭櫫著全球崛起的新風潮:獨居。獨居帶來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他列出獨居者大幅崛起的數據:一、十年內,全球獨居人口將增加三十三%;二、美國有七分之一的人獨居,大多集中於城市;三、全球獨居比例最高的四個國家:瑞典、挪威、芬蘭、丹麥(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家庭為獨居);四、傳統社交生活仰賴家庭為基礎的國家如日本,約有三十%的家庭獨居;五、德國、法國、英國獨居比例高於美國;六、獨居家庭增加最快的國家:中國、印度、巴西。

至於台灣呢?根據二○一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公布的資料,內政部說二○一六年「一人戶」爆增為二六七‧ 六萬戶(十年前,二○二‧ 三萬戶。與去年相比,則增加了七萬)。結論:台灣已經進入獨居時代。統計也顯示,獨居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或人生過渡階段,反而蔓延到中壯年跟高齡族群。內政部是從戶政事務所的資料匯集統計而得,真實的獨居世界,數字一定遠大於所公布的。獨居,確實是趨勢。

現在的宅配、3C 與 WiFi,讓生活更方便了,每個獨居的空間,都是一座島,自由、隱密、遺世,卻同時享有與世界聯結的方便。能好好享受獨處,我又何必一定要嫁?德國哲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Johannes Tillich)曾說:「語言創造出『寂寞』這個字,表達單身的痛苦;而語言也創造出『孤獨』這個字,來表達單身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