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書摘,《年輕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談人生也談社會,當你願意為自己的「自由選擇」承擔責任,你便懂了何謂「成年」。

成年人的唯一標準在於能否自由地做出選擇,是否明白自由選擇的代價, 並為這個自由的選擇願意承擔責任。

創業四年來,我最大的一個體會便是,創業是成年人的遊戲。為什麼說是成年人的遊戲呢?就是說,創業可能比任何工作都需要一個人具備成年人的能力。在創業中,沒有人會因為你失敗了來安慰你,也沒有人會因為你成功了來鼓勵你。

工作中的困難往往比你想像中的還多得多,你設計了產品,卻無法將它建造成型;有了成型的產品,卻無法有效推廣;推廣出去,卻無法做好購買轉化;做好了購買轉化,卻沒有辦法進行資料分析。

更重要的是,從此之後,你被丟向了市場經濟的荒原,從此是死是活,全憑自己的力量。尤其我是從學生時代直接踏入創業門檻的人,對這個現實體會得尤為深刻。

推薦閱讀:學著一切靠自己!莫文蔚:「讓你成長的,是永遠願意學習的心」

不過想想,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生存下來,創業還是件蠻酷炫的事情嘛。

創業時最大的體會便是,這個世界的「幼兒」實在太多,「幼兒」就是指那一類年齡上已經完全成年,但是始終是嬰兒行為模式的人。有男女朋友吵架心情差就不想來上班,還不許扣薪資的人。有每天起早貪黑最後一個才走,雖然工作做得一塌糊塗還要求老闆必須加薪的人。

有每天必須坐一萬五一把的椅子,出差坐飛機必須要頭等艙,否則沒心情工作的人。有每天心情不好,寶寶不開心但寶寶不說,老闆要把我哄開心了送上奶嘴,才願意開工的人。有老闆你好像過得比我好,寶寶不開心,老闆你有很多錢你為什麼不分點給我,寶寶要哭了的人。

而一個真正要在創業上,甚至工作事業上有所作為的人,第一件事情就是選擇成人,真正成為一個成人。


圖片|來源

選擇成人

怎樣才是一個真正的成年人呢?

我認為真正的成年人只有一個標準,就是他能否自由地做出選擇,是否明白自由選擇的代價,並願意為這個自由的選擇承擔責任。

這是判斷一個人、一個群體甚至一個國家成年與否的唯一標準,也是我們判斷某個人是否真正具有理性的重要標準。

成年,是與年齡毫無關係的。如果有一個小孩,5 歲的時候他就想通了這一點,那麼他 5 歲就算成年了。如果有一個人 70 歲還沒明白這個道理,哪怕他兒孫滿堂,也只是一個沒有完全成年的「幼兒」而已。

因此,每個人最終都會有一個真正成年的時刻,而這個成年時刻,需要每個人從內心深處加以銘記。

我「成年」於 1999 年。那一年,父母將 9 歲的我,從廣東惠州送到了武漢學習圍棋。

在此之前,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父母的陪伴。而三年級的某一天,我在看《家庭》雜誌(確實有點早熟),當期有一個專訪,我印象很深,講的是圍棋神童常昊,現在已經是世界冠軍的常昊九段。我當時知道了常昊的老師是棋聖聶衛平九段,當時的聶衛平在武漢的一家圍棋學校擔任榮譽校長。因此我毫不猶豫地向母親提出,希望到武漢去學圍棋。

我記得當時我媽給我的回答是:「宇晨我支持你到武漢去學圍棋,但是你要想好,去武漢就要完全脫離父母,一個人生活。你願意嗎?你承受得了這個代價嗎?」

經過仔細考慮,我最終回答,我願意。

這時候就要感謝我父母的驚人執行力,他們真的幫我聯繫好了學校。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替我買好了機票,把我送到機場。一個空姐帶著我這個無人陪伴的兒童抵達武漢,學校派了老師來接我,從此我就開始了孤身一人在武漢三年的學習生涯。

第一天到學校,歡聲笑語的白天結束後,我一個人躺在床上,瞬間悲從中來,在被窩裡哭成狗。現在想想,這對一個 9 歲的從來沒有離開過父母的孩子來說,太正常了。我邊哭邊想,這是不是我自己的自由選擇呢?答案是確定的,那我就應該勇敢去承受這個選擇所帶來的一切,無論是新鮮有趣的生活,還是遠離父母的孤獨無助。我不敢讓室友發現我哭,只好強忍悲痛,裹在被子裡啜泣,等哭累了才能慢慢睡著。

這便是我成年的標誌,儘管當時我才 9 歲。但是因為我會自由選擇,知道自由選擇的代價,同時願意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我在 9 歲那年成了一個真正的成年人。這種自由選擇的時刻,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值得一輩子珍藏的,因為這是你被賦予第二次生命的時刻。之前的你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生物,而你開始自由選擇與承擔責任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推薦閱讀:致大人心中的少年!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我的正義是懷有善良

艾因.蘭德在《阿特拉斯聳聳肩》中寫到,「人類被稱為是理性的生物,但合理性是取決於他的選擇。人應該要成為人,他必須重視他的生命的價值,他必須學著承受它,他必須去探索生命的價值觀念並實踐他的長處,這一切,都應由他選擇。」

可見,人真正高貴為人,最重要的便是自由選擇,而這也是當代年輕人最缺少的一種品質。

我見過太多同齡的人,過早地放棄了自己自由選擇的可能,對於他們來說,國中是父母選的,高中是父母選的,大學和科系是父母選的,做的第一份工作是父母安排的,娶的老婆或嫁的老公也是父母所安排的。


圖片|來源

選擇的喜悅

無論如何,「發現自我」都是我們必經的一條道路,我在「喜馬拉雅」開設的節目《財富自由革命之路》就有一位聽眾,她在 28 歲時,找到真正的自己。

她就是我所說的那種年輕人,那種過早放棄了自己選擇的人。她的小學是父母選的、中學是父母選的、大學是父母選的、科系是父母選的、第一份工作是父母找的。如果一直這樣「乖」下去,老公也會是父母找的。但面對這個乖乖女的形象,她總是隱約感覺有些不對。

她的第一份工作在國營銀行,正式編制,朝九晚五,上班就是打卡上網買網拍,整天嫌主管沒水準。後來,聽到父親有份更好的工作要安排給自己的風聲,就認為十拿九穩,正好受不了主管,就自認為帥氣拉風地提出了辭職。

推薦閱讀:寫給依然在長大的我們:學習調侃自己並溫柔生活

辭職後,她的父親大發雷霆,她才知道新工作也不一定是確定的。她原來的工作單位在深圳,家卻在海南。父母趁機希望她能回到身邊,便徹底幫她把工作和老公都安排好了。

但這時她終於醒悟了,自己原先之所以辭職,就是為了不再受他人的擺布。如果回家,那最初的辭職,又有什麼意義呢?

為了這一次的自由選擇,她破天荒地生平第一次拒絕了父母的安排,而是堅決留在深圳自己找工作。而她父母則一直在等著看她撞牆碰壁的笑話,他們從來不相信自己的女兒能靠自己的努力找到工作。

在面臨失業壓力的五個月後,她真的找到了工作,而且是一份令她十分滿意的工作。在這期間,她度過了自己的 28 歲生日。更神奇的是,她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篇文章,發表在微信公眾號平臺「簡書」上,結果第二天就上了頭條,超過三萬的閱讀量,獲得超過一千個讚,收到許多公眾號授權邀請和私信留言!

一時間,她感覺自己就是傳說中的「網紅大 V」!

自由選擇讓她重新發現了自己。

目前,她在深圳蝸居,租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每天騎車上下班,不再每天打三次電話回家。可是,在她看來,這感覺太爽了。這是一個處處閃耀著自由光輝的故事,她像絕大多數女孩一樣,從小被父母安排。但與很多人不一樣的是,她在 28 歲的年紀找到了自我。

她選擇主宰自己的生活,留在自己喜歡的城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她在互聯網中找到了同屬自由人的同類,收穫了喜悅與幸福。她發自內心地感到,即便在深圳打拼不易,蝸居在分租套房中,騎車上下班,也比在父母安排下的錦衣玉食要好得多,這不就是自由的幸福真正的含義嗎?

學會拒絕

另一位聽眾,對於她來說,她真正成年於二的無理索求之時,這一年,她 35 歲。

一六年五月,第一次拒絕了她父親十多年來,她的父親都會時不常地向她要錢,理由五花八門,無非是做生意要出差旅費、要發薪水、要買設備等等,而且每次都很急。她曾無條件地支持父親,因為她認為這是子女對父母的義務。只要父親需要錢,她都會馬上把錢給他,還曾向朋友借錢給他,然後自己慢慢還,也曾按照奶奶的要求把父親欠別人的錢親自送到別人家裡並代他賠禮道歉。幾乎所有的要求,她都照做了。

隨著個人意識的成長,她逐漸意識到家人之間也是有界線的。首先,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這是人的根本屬性,然後才能承擔他的女兒這個角色。對於家人來說,父母都有退休金和醫療保險,在老家好好生活毫無問題,而她買房和還房貸也從未向父母要過一分錢。至於父親做生意,是他自己的選擇,結果需要他自己負責。

推薦閱讀:《不過就是世界末日》:我的家庭不可愛,但我依然願意去愛

她終於做出了自由的選擇,決定除非父親有特殊的生活困難需要幫助,她才會伸出援手,而他生意上的事,她不會支持了。之後父親向她要錢,在確定了父親仍然是為了生意向她伸手的時候,雖然有極大的心理負擔,任父親如何不滿和施加心理壓力,她都努力頂住了。

她決定堅持原則,一直到今天。

即便父親多次透過家庭輿論、親人勸說等方式影響她,母親也多次要求她妥協聽話,她都沒有像以前一樣乖乖就範。

最終,她的內心也取得了充分的平和,漸漸接受了與父母關係出現隔閡的事實,並相信父母的這種心態會隨著時間而逐漸轉變。現在,她感覺自己更有內在的力量,更能掌控自己的人生,這就是成長的喜悅。她的經歷完美詮釋了自由選擇。一個互聯網時代的成年人,能夠真正領悟她與父母的界線,她自由選擇並承擔隔閡的那一刻起,便真正發現了自己的價值,發現了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意義。

真正的快樂,不來自於周遭人們的認可,不來自於父母的認可,而來自於對自我人生的掌控,對自我成長的喜悅。一切快樂都來自於自身,這份快樂是最偉大、最高貴、最自由的。

我們深知自由選擇的艱難、複雜與不易,卻依然選擇面對艱難,放棄穩定,因為我們深深知道,未經自由選擇的幸福,正如未經選擇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