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特約作家涂豐恩談起了人們對口水的恐懼與排斥,這或許不令人意外,但歷史上人們曾經對於口水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和各式傳說,值得一探究竟!

上回我們提到,二十世紀初的《玲瓏》雜誌曾警告讀者,接吻可能傳染病菌。這樣的警語,幾十年後看來還不算陌生。只是今天我們更清楚,原來感冒病毒就存在病人的口水中,所以別說是接吻了,只要當一個感冒病人開始口沫橫飛時,你就最好走避三尺,以免病毒跟著飛沫到處散佈。 

就算口沫橫飛的不是病人,大概也沒有人喜歡他人的口水。在餐桌上,我們推行公筷母匙,以免彼此的口水沾染;在人潮洶湧的地方,我們帶起口罩。這一切透露著我們對口水的厭惡:口水很髒,很不衛生,更重要的是,很多病菌。

推薦閱讀:氣的修正與療癒:抗生素殺菌的真相


H1N1 的病毒。(取自美國疾病管制局網站)|來源

但這樣的印象是從何而來?是日常生活的經驗嗎?可能不是。因為沒有人能用肉眼就看見口水中的細菌。我們覺得口水很髒,是因為從小被如此教導;我們覺得口水裡頭細菌很多,是因為老師這麼說。教育帶給我們知識,也帶給我們恐懼。

這種恐懼的誕生,其實歷經了一段複雜的過程。在十九世紀以前,顯微鏡出現前的年代裡,沒有人知道這個世界上有種東西名為細菌,當然更沒有人會知道疾病的傳佈是經由這些渺不可見的小東西。就算微生物學家已經逐漸服膺細菌學說,實驗室以外的廣大群眾,又怎麼會相信那肉眼看不見的東西確實存在呢?

因此,在細菌致病論被普遍接受之前,人們對於疾病時常有著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想像。人們當然不會察覺到口水裡頭很多病菌,有時甚至正好相反,比如前近代的中國人,一直認為口水十分珍貴,是生命的精華,養生的要件。

出版十六世紀的《本草綱目》,可以算的上是中國藥學的集大成著作了。《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就在「口津唾」一條下說,唾液又可稱為「靈液」、「神水」或是「金漿」,聽來皆十分美妙。還說,養生的人若是不隨便吐口水,則可以保留住自己的精氣,反之,則會導致精氣損傷。


四庫全書中的《本草綱目》圖,左為狒狒,右為猩猩,都是可以入藥。左邊途中還有「乾隆御鑑之寶」的印。|作者提供

但「口津唾」能治什麼病呢?根據李時珍的說法,除了可以治皮膚上的癰腫外,口水還可以「明目退翳」。你或許想起中學國文課本裡頭,胡適說他幼年時得了眼翳病,胡媽媽一天晚上真的爬起來,用舌頭舔他的雙眼。只可惜胡適最後沒有說,他的病是否真的因此而痊癒。

延伸閱讀:無國界醫生救人反染病!伊波拉病毒登陸美國

除此之外,口水甚至可以避邪驅鬼。根據李時珍的解釋,從前有個名叫宋定伯的人,有次遇到鬼,心裡害怕的不得了,只好欺騙對方說:「我也是鬼,不過是剛剛死的鬼,不知道鬼需要提防什麼?」好心的老鬼告訴他:「我們最討厭口水了。」結果,宋定伯就趁老鬼一個不留神,劈哩啪啦的往它身上吐口水,老鬼真的失去了所有法力,還變成了一隻羊,被宗定伯拿到市場賣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有點懷疑,這真的是那本大名鼎鼎的《本草綱目》?這種怪力亂神?

事實上,李時珍的本草世界中,充滿著各種如今看來怪誕的紀錄。比如在他龐雜的知識體系中,人體各個部份都可能成為藥方——不只是口水,還有人血、人汗、人骨、人屎、人尿、人勢,甚至是亂髮、頭垢、耳塞、月水、陰毛……等等,連陰毛都能治病?對此,李時珍言之鑿鑿,甚至引經據典地解釋,要是被蛇咬了,可以「以口含二十條」,避免蛇毒進入腹中;而要是婦人難產,也可以將丈夫的拿來調製成藥丸。

現代讀者要對此要感到不可思議,難以理解,因為五百年來世界已經翻天覆地,和五百年前完全不同了。而李時珍對於身體和自然世界的認知與想像,也就這麼離我們遠去,而且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