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跟爸爸還是跟媽媽?」心理師看童年創傷:三句父母不應該對孩子說的話
「其實你是個意外⋯⋯」如果這些話你曾說過,或被說過,現在的你,有能力停止傷害,或是重新療癒自己。
「其實你是個意外⋯⋯」如果這些話你曾說過,或被說過,現在的你,有能力停止傷害,或是重新療癒自己。
生命這項贈禮會被活成案發現場?人生這片庭院會搞到荒煙蔓草?那些年,關於內在小孩與童年創傷的故事。
小時候受過虐待的孩子,可能會做出虐待動物甚至自殘的行為,那是一種過去受到傷害時的情景再現⋯⋯
連日本人都不知道的龍貓續作《梅與小貓巴士》:有一天小梅出外玩耍時,碰到了體形很小的「小貓巴士」⋯⋯
作者從《女神降臨》看童年創傷:父母用錯誤的方式表達關愛,可能會讓孩子在成年後,用一生的時間治癒童年。
如我們在文章一開始所說,研究者如今更傾向於認為,每個人的依戀類型都不是絕對的,而是在這個坐標軸上的某一個點。有的人在某個維度上的位置居中,所以他們會被認為是兩種類型的交叉;有的人在兩個維度上都居中,那麼他們被認為不屬於任何一種依戀類型。同時,這個位置也是可以浮動的,隨著自身經歷的變化,我們自身的迴避和憂慮水平都會發生變化。
MBTI 16 型童年人格,你會是現在的大人,其實有跡可循!從五分鐘測驗開始,回憶你的童年時光,都是什麼樣子?以及你現在有可以如何呵護你的內在小孩?
你感覺到自己不太善於處理情緒,一遇到無法負擔的事件,就會想要逃避嗎?你可能有逃避依附傾向,而這也來自原生家庭影響。然而,這裡也將提供一些解方。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照顧者,都能給予孩子恰當的支持,有一些父母,必須要孩子滿足自己一些條件之後,才會給予孩子支持,而這個支持,也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只是父母一廂情願,認為孩子需要的。這一些孩子長大之後,便比較容易發展成缺乏安全感的人,要不是需要極力討好人,好換取別人留在身旁,那就是會變得異常獨立,很難和其他人有親近的交流。
不管之後會不會放掉,但為了得到、佔據、擁有某個想要的東西,小孩子會拼盡全身力氣去爭取。然而,當這件事一直受挫或無法滿足(來自如廁訓練的「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排便」和不能擁有某物「人無能於抓緊手中的寶物」),人們長大以後,便可能變得羞怯與自我懷疑。常見的情形是,在職場上,人們想去發表意見或爭取機會,但立即感到不該,焦慮若是行動了,就會發生可怕的結果。
這個禮物帶他找到人生志業的唯一又帶他落葉歸根,王力宏說,慶幸,還好有音樂。
流行樂壇,西方有瑪丹娜,東方則有梅艷芳。2003 年,梅艷芳因子宮頸癌逝世,終年 40 歲,她一生推出超過 30 張唱片、演出約 40 部電影,樂壇影壇獲獎無數,是香港黃金年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會中英粵日四種語言,發行過日文專輯,從日本紅回亞洲。她也是極少數在影劇裡,穿越性別角色的當紅巨星。
宥勝與女兒蕾蕾的故事就在旅行青蛙之後佔據了我 FB 的整個版面,除了心理專業人員的各種呼籲、重申教養方式,我還看到了很特別的現象:原來很多人都把小時候受傷的經驗藏在心中,直到看著小鰻魚與蕾蕾的故事,我們才想起兒時的那個自己有多無助。
原生家庭指的是你從童年开始成長的家庭,是相對於成年後组成的婚姻家庭而言的 —即你和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或祖父祖母、繼父繼母等成員共同生活的家庭。原生家庭中的親屬及其他關係對我們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你在什麼樣的家庭出生、成長,直接決定著你成年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面對焦慮依附型的人,不管對方在壓力之下是戰鬥或是逃跑,重點是⋯⋯他那些行為背後的需求,你看到了嗎?
《驅魔麵館》到《社內相親》,韓星金世正 7 個小故事:不只獻聲《愛的迫降》ost ,還是 IU 粉!
作家 Amazing 在《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書中提及她小時候的感受,父母們常常為了維持家的完美形象,讓使彼此痛苦的真相被隱藏,然而其實「勇敢地離婚」,可以是讓大家更幸福的選項。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著不為眾人所知的一面,某些自我只在特定人際關係中分享,有些部分只留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