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有意義的生活,需要勇氣,因為它意味著你要打破習慣,並冒著各種風險去嘗試新的事物——但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可能才是創造「意義感」的關鍵。

文|47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前陣子有個朋友換了工作,真實地切換到了「906」的加班模式。嗯,對,沒有錯,就是早上 9 點上班,晚上 12 點下班,每週 6 天,一天不少。

再見到他的時候,我感覺他的狀態似乎不太好:精神疲憊、眼裡無神,就連說起話來也嘆氣連連:

「最近我常常在深夜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社畜的生活真的太累了,很多時候我感覺不到意義,甚至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我不知道這樣沒日沒夜地工作到底為了什麼?活著又是為了什麼?」

其實,覺得生活沒意義的時刻我也有過,不過和他有一些不同。工作後的第二年,我產生了一種「活夠了」的感覺:有過得去的學歷,有喜歡的工作,好吃好玩的東西都體驗過,有愛過的人也被人愛過。然後,突然就不知道自己還要什麼,繼而萌發了一種強烈的無意義感。

那麼,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聽著有點像一個哲學問題(也對,這的確是)。但是,今天我們打算從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聊聊這件事。如果你也為此困惑,或許今天的文章可以給到你一些啟發。


圖片|Photo by Carl Nenzen Loven on Unsplash

一、我們常說生活沒意義,那什麼是意義? 

意義感說起來,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如果我們要對其進行研究,就必須清楚定義它的結構和組成,使其成為一個可以被測量的概念。

結合 Gary Reker 和 Paul Wong 在 1988 年對意義感的研究,以及 Baumeister 教授於 2002 提出的新觀點,我們發現生活的意義感主要由四個維度構成:

目的性(purpose):即生活中的一系列目標

有意義的生活需要目標,否則我們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方,也不知道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什麼,最終會陷入迷茫和自我懷疑。

找到目標是一個私人化的過程,要通過挖掘自己的潛在動機和動力源泉才能發現。你可以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去發現哪些東西可以讓你感受到意義。也許是工作,也許是親人給予你的認同和支持,你可以根據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設置目標,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和方向。

換句話說,目標可以給我們提供希望感,沖散我們對於未知事物的不確定性,同時,讓我們感覺自己一直朝著一種更好的、更有意義的未來在前行。

重要性(significance):這些目標是有價值的

重要性主要由價值體現。只有目的的生活遠遠不夠。比如,單純的享樂、放縱雖然也可以成為目標,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並不會感受到意義,因為它們本身沒有價值。

價值感包含了兩個層面:

第一個是社會價值。我們希望,自己的行為和選擇在道德上和社會上也是具有一定認可度的。當一些目的違背了社會價值、令人感到羞恥的時候,即便我們最後實現了目標,我們的自我價值感也會被削弱。

第二個是內在價值,即我們從內心深處認可自己所踐行的事情。這種內在價值可以幫我們克服在追尋目標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也是我們主動創造的源動力。

總的來說,當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的要求都得到滿足和認可的時候,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就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自我效能(efficacy):我們有實現目標的能力和行動

自我效能指的是我們對自己能力的信任程度,也決定著我們對目標的實現程度。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沒意義,可能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沒有目標。但還有一種可能是,他們有明確的目標,但並不相信憑藉自己的能力能夠實現。所以,一個對他們來說無法實現的目標,同樣沒有意義。

當你的自我效能感很強(即相信自己的能力)時,你會感到對生活有足夠的控制感;你會覺得自己有能力且有信心去掌控生活、完成目標。而即便短暫地陷入迷茫,你也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走出困境,重新建立生活的秩序。

連貫性(coherence):我們可以將目標串連起一個完整生命

最後,我們還需要理解自己的生活,能夠將過去、現在和未來串聯在一起。

不論快樂還是悲傷,它們都只是當下的感覺。只有當我們把生命看作一個整體的、連續的過程時,我們才能明白每個當下發生的故事對生命產生的意義。

現在的生活是過去事件的產物,也是我們往未來前行的踏板。我們需要書寫自己的故事,知道自己如何成為自己。如此,我們才能獲得更加明確的身份認同,知道自己要去往何處,擁有對生命的獨特理解。

這四個要素,是生活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很多人,他們或許過著相似的生活,取得了差不多的成就,但有些人覺得有意義,有些人就會覺得沒意義。

這是因為,每個人對意義的感受以及獲取意義感的途徑都是不一樣的。

二、意義感的不同來源

通常來說,生活的意義感主要有這四種來源:

1. 首先是源於與他人的、與世界的連結

Proulx 和 Heine(2006)指出,人們期望和與之相關的任何事物,包括人物、地點、物體、事件,產生無論因果、時空、目的上的任何關聯。因為人們只有在發現或建立起某種關係後,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要這種關係的建立,就需要體驗式的互動。在體驗的過程中,我們逐步發現未知,擴寬對世界的理解。同時,也從不斷的情感體驗中建立起與他人的關係,感受到豐富的情緒體驗,從而找到自己存在的依託和支撐,這就是生活的意義。

2. 其次,源於不同形式所乘載的、自己存在過的印記

人們在意識到了自己的死亡的必然性後,會產生一種死亡焦慮。為了應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減輕死亡焦慮,人們會試圖在社會中以某種象徵性的、不朽的行為或物件來留下自己的印記(Greenberg, 1986)。

這些行為選擇,通常來說都是符合某種文化意義的,比如不同的宗教、民族、國家文化等等。不論這些印記是否真的可以永恆存在,它們都凝結了我們的個人意志,是我們存在意義的體現。

3. 第三種是源於既定目標的實現

對有些人來說,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一個個被完成的目標。意義並不是天然存在的,而需要付諸實踐,付出實質性的、持續的努力。

當一個人可以克服惰性,通過較高的自律手段去管理自己、管理目標,並最終實現了目標的時候,一方面,目標的實現對他來說本就是意;

另一方面,他能感受一種強烈的控制感,這種控制感可以提升人的自尊水平,讓他相信自己能夠過想要的生活(Feldman, 2005)。他會因此感受到希望,並在實現期望的過程裡感到人生充滿了意義。

4. 最後是源於自我詮釋,只要自己覺得有意義就有意義

人們構建生活故事,是一種理解生活並賦予生活意義的方式,是通過解釋曾經發生的事情,將個人與事件聯繫起來。從敘事心理學(Narrative psychology)的角度來說,生活的意義是人為構建的,是人對於事件的主觀評估。

有人認為,好的生活狀況,包括滿意的工作、健康的身體、積極的情緒等等,可以帶來愉悅和滿足感,這種幸福的體驗就是意義。

而當人們面對生活的挫折和挑戰時,也有人將它視作自我提升的機會,並因為成功克服了困難,獲得了更高的滿足感,那麼,他們也會認為這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

所以,生活的意義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和講述自己的生活,取決於我們自己如何賦予生活意義。

你會喜歡:接納自我的三個練習題:人生意義,在於打破固有循環

三、追尋生活意義的重要性

在這個時代,意義感的缺失正在逐漸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情況。或許有的人覺得,過一日算一日的生活也沒什麼不好,何必費盡周章去尋找什麼意義。但實際上,對於我們個人的發展來說,追尋意義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對意義感的信念能使我們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

Frankl 在《人類的意義探索》中指出,人類天生具備一種尋找生命意義的內在動力。

當我們相信生活有意義,而且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意義的時候,才能獲得到對生活的掌控感,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意義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主體幸福感

研究人員在線上對 400 位被試者進行了調查,要求參與者對他們的幸福感和意義感進行評分。

結果發現二者的確呈正相關——那些覺得自己的生活有意義的人,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也擁有更高的幸福感(Baumeister et al., 2013)。

此外,對生活意義感的體驗也與人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

Stephanie(2018)指出,有意義的生活意味著更好的身體健康狀況。

對生活意義的感知,能夠降低罹患阿茲海默氏病的風險,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降低中風的風險,甚至還和壽命延長有關。

所以,不論從心理發展、身體健康、個人感受還是價值實現的層面來說,追尋生活的意義都非常重要。缺乏意義感的生活可能會讓人感覺到迷茫,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動力和激情(Reker & Wong, 1988),最後在自我懷疑中麻木地度過一生。

推薦閱讀:「活著就已用盡全力了」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意義,如何活出真我?

四、那麼,我們如何過上一種有意義的生活?

你可以從這五個方面去嘗試,逐步開啟有意義的生活:

1. 建立目標,創造動機

動機和激情驅動了我們對生活的渴望(Vallerand, 2012),如果實在沒有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和目標,可以主動地創造一些,哪怕當下沒那麼感興趣,至少可以獲得方向感,在完成的過程裡感受意義。

2. 發展社會關係,尤其是尋找「同頻」的人

與其他人建立聯繫並保持關係,是一種培養意義感的有效方法(Heintzelman & King, 2014)。Vallarand(2012)還指出,與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相處,分享自己的熱情,有助於進一步促進意義的生成和深化。

3. 增加和增強具有歸屬感的關係

專注於「讓自己感覺像自己」的關係(Lambert et al., 2013),比如和父母相處,以及交往那些可以讓你自由表達的、支持你的朋友,這些都可以幫我們獲得歸屬感和支持感。

4. 訓練對生活的掌控力

一方面,你可以給自己制定一些簡單的計畫,通過嚴格的執行和自律,提升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另一方面,你可以主動觸發一些「失控」環節,當我們可以處理生活中的失控時,對自己能力的認可也會提高。你不會再畏懼和迷茫,因為你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和改變,也就會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5. 關注細節,練習正念

或許生活很多時候都是一成不變的,但這所謂的不變,只是你看到一個大概的框架。當你細緻入微地沈浸到每一個細節當中,用正念的方式去體會每一口食物、感受每一束陽光的時後,你會感覺到流動性,會從這些互動中感受到意義。

同場加映:減少執著、找回內在平靜:為什麼你該開始嘗試「正念訓練」?

最後想說的是,要追尋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可能勇氣才是關鍵。很多時候不是你真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是你很清楚自己對眼下的生活不滿意,卻困陷於習慣和安逸之中,一邊懷疑人生,一邊感嘆沒意義。

生活需要勇氣,過有意義的生活需要更大的勇氣。因為它意味著你要打破習慣,放棄很多已經得到的東西,冒著各種風險去嘗試新的事物;況且,那些勇敢的嘗試並不一定會給予你期望的反饋。

可是別忘記,這時候你只看到了結果,而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才是你生活的意義。

我很喜歡 Joseph Campbell 說過的一句話:生活本身沒有意義,是你將意義帶入了生活。

所以,從此刻開始,用你思考和抱怨生活沒有意義的時間,去做點什麼,去創造屬於你人生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