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內心的痛苦,以及黑暗的想法,都是真的。這是一部分的你,而你也因為有了這些多元觀點而成為更立體的人,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文|武志紅

生活中我們總是要感謝很多事情,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想過:感謝自己。感謝自己的什麼呢?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或者叫作「擁抱內心的暗夜」。在我做心理諮詢的過程中,也包括自己之前的經歷中,我發現,我們能否擁抱自己內心那些痛苦的部分、黑暗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呢?

完美的往往存在問題

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有一次去講課,見了來聽課的三位女士。我經常自豪於自己有一眼斷人的本領,於是見面之後,我從她們臉上的神情評估她們最近的問題。有兩位女士對我說,她們是我的忠實粉絲,但是她們覺得自己的家庭關係是完美的。

她們一說自己是完美的,我就知道肯定有問題,其實我在她們的臉上已經看到了兩個字:崩潰。

第三位女士看著是最健康的,但是她對我說:「武老師,我家裡有很多問題,我內心有很多痛苦。」這就是一個正常人、健康人。等後來我們聊開了,我非常乾淨俐落地指出那兩位女士可能有什麼樣的問題,結果基本上都被我說中了。我們要警惕這種感覺:「我們的人生是完美的,我們的家庭是完美的。」

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有個說法:世界是相反的。其實,真實勝過完美,一旦我們懂得什麼是真實,如何接受自己的真實,如何跟自己真實地在一起,就會深刻地感知到真實是比完美更好的東西。

在剛才那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位女士自身的問題很大,但她們說自己是完美的,而另外一位女士說家庭問題很多,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三位女士對真實的接納程度是不一樣的。這裡所謂的真實就是痛苦,她們對痛苦的接納程度不同。

覺得自己家庭是完美的,這樣的人是把自己的痛苦分裂出去了,消滅了,她自己腦袋裡意識不到痛苦,所以她會說自己的家庭是完美的。而相對比較健康的女士,因為她對痛苦有接納能力,所以她會直接說她的家庭有問題,她有痛苦。這時候,我們看到一個簡單的評價標準: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與接納痛苦的程度成正比。

痛苦意味著什麼?這本書裡有一個故事很受歡迎,叫〈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故事是這樣的:女孩 Z 的童年非常不幸,兩三歲時父母離婚,父親掙不到錢,她基本上是跟著姑姑長大的。她不斷更換寄養家庭,小學時就已經覺得自己充滿痛苦。她努力討好老師、同學,卻總是不如願,她連一個朋友也沒有。

學校要換新課桌,需要交幾十元人民幣,她因為出不起這個錢,被調到了教室最後面,前面坐著的都是個頭比她高、擁有新課桌的人,她感覺非常痛苦,充滿羞恥。

她曾經很認真地計畫過自殺,也就是所謂的「哲學式自殺」,即經過很認真的計算、衡量,覺得自己的人生確實是不值得擁有的。她曾經在一張白紙的兩邊分別寫下活著的理由和死去的理由,結果死去的理由遠超過活著的理由,於是,她認為自己應該自殺。

我在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的一個師妹也做過同樣的事情,不同的是師妹自殺成功了,而女孩 Z 沒有成功。她感到很悲哀,進而很傷感。然後,她開始哭泣。她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在哭泣的時候,她回憶起人生中的種種不幸。

但是她哭到最後,心裡有個聲音出來了,那個聲音對她說:是的,你很慘,但是你還可以做很多事。結果這個聲音改變了她,這個女孩感覺她獲得了一種力量,讓她真的開始思考:我可以為我的人生做些什麼事情?

後來,女孩擁有越來越多好朋友。有一年耶誕節,在廣州,她邀請我去她家參加聖誕派對。我去了,發現一屋子人,我數了一下,大概有二十八個外面來的朋友。這很有意思,這個女孩很悲切地痛哭了一次,她的人生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涉及了我們的不完美中,第一個重要的東西:悲傷。

推薦閱讀:【為你點歌】當你能夠擁抱悲傷,悲傷就會有力量


圖片|遠流出版社提供

悲傷:被接納的悲傷是一股能量

心理學書籍經常會強調悲傷,專業的說法叫哀傷過程,意思是:任何一份失去都會引起我們心中的悲傷,如果我們讓這悲傷流動,就意味著我們接受了喪失、接受了失去。悲傷的流動是需要時間的,所以當巨大的失去引起巨大的悲傷,讓巨大的悲傷在一定的時間內流完,這就是所謂的哀傷過程。

你必須在面臨巨大的失去時,完成這個哀傷過程,這樣才意味著你接受了你人生的不幸。

這個女孩之所以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她接受了她過去的人生中存在的那些痛苦。然而,在她沒有接受這些痛苦前,就會希望能夠在痛苦中看到所謂的正能量,於是她特別想討好他人。

如果你有一個討好型的朋友,你會發現他做十件事情,九件做得很好,一件做得不夠好,結果他會不在乎那九件,只對那一件耿耿於懷。為什麼會這樣呢?女孩 Z 過去的人生充滿黑暗、不幸,她不想接受這些,於是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就很害怕那些線索會讓她想起這些痛苦。

也就是說,她在和她的人生較勁,她想否認這些痛苦。結果跟她相處的時候,你發現,一旦有什麼資訊讓她回憶起痛苦,她就會對這件事耿耿於懷。

當她完成了這個哀傷過程,實際上一次哭泣並沒有真正徹底消除悲傷,但是對她來講,這是個很重要的過程。當她完成了哀傷過程的很大一部分,也說明她接受了這個事實:是的,我的人生有很多不幸,我不再和這個事實較勁,我接受我人生的真相。

她接受了這個真相之後,她的能量就在這個不幸中獲得很大的釋放,她就可以真的去思考自己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當你的人生遇見各種不幸,你會產生一個很本能的感覺,這個感覺就叫作悲傷,悲傷也許是所有的感受裡最重要的一種。你能否讓你的悲傷流動,意味著你是否能夠真的接受人生的真相,你是否真的有智慧。

攻擊性與恐懼:敢於攻擊,才是真正的「好人」

接下來是憤怒,或者也可以說是我更喜歡的另一個詞,叫作「攻擊性」,這個過程展示了人性的奧秘和複雜。我原來以為我的心理醫生會給我講許多人性的奧秘,其實不然,我們的話題大部分涉及攻擊力。

我壓抑了我的憤怒和攻擊力,結果讓我活得不自在,透過老師的引導,我慢慢清晰地認識了攻擊力,碰觸到我內心深處具有攻擊性的部分,讓我變得和以往不同。在深度睡眠治療中,我夢到自己變成巨大的恐龍、土匪頭子⋯⋯。

作為心理諮詢師,我有幾十個來訪者,我的個案都是長期的,他們就是我故事裡的人物,他們變成我的文章、書裡的人物,我就是靠劫掠他們的故事,來維持我的生活。

這樣一想,我意識到自己不是拯救者,而是土匪,也就是壞人,結果深深產生了一種崩潰感;同時,我卻又覺得自己是知名心理諮詢師,收費根本就不貴。

藉由這次學習,我真正明白、接受了自己就是土匪頭子,攻擊性的惡魔才能出來,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很自私的人。我接受了事實,心裡自在了許多,自己的攻擊性就出來了,我能真正放鬆了。我的氣質變化來自這裡。

如果一個人不能直接對別人表達憤怒,而是拐彎抹角地表達攻擊性,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被動攻擊」。例如,不直接拒絕別人,而是拖延。每個人心裡都有大量的憤怒,你能否覺察到自己的憤怒,能否合理表達你的憤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

佛洛伊德說過:「一個人能否合理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是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如果一個人做不到,必然有心理疾病。

恐懼是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它的重要之處在於,越讓自己害怕的東西就對自己越重要。

推薦閱讀:寫下你的恐懼清單!承認恐懼讓你更加成長

我們平時怕的「鬼」、「冤魂」,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壓抑在心裡的憤怒、恐懼久了,多了,就變成了我們心裡的「鬼」。它告訴你有些東西在生命裡非常重要,你必須學會面對。你真正恐懼的是悲傷、是喪失,比如,你越是沒有安全感,就越害怕一個人離開你。

我也有怕「鬼」的時候,那時我跟女朋友提出了分手,雖然分手是我提出來的,但是仍然喚起「我失去了」這樣的恐懼。要是失去她,我就是一個人了。在這個時候,我很害怕這種失去,這種恐懼向外投射,就變成了一個「鬼魂」。等我在這個恐懼裡待了一陣子,我發現這個恐懼過去了,我可以輕鬆地去面對這件事了。

我們要知道,我們對自己情緒的擔心和害怕,其實往往來自童年。當你還是嬰兒時,如果有許多感到孤獨的時刻,或者當你是孩子時,如果有許多感到受傷的時刻,這會導致你害怕痛苦,也讓你希望能夠逃離那些痛苦。

因為當時你面對和化解痛苦的能力非常弱,你除了父母,沒有別人,如果那時候的你經常有這種感覺,事實上你也面對不了自己的痛苦,於是只能藉由逃離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按照佛洛伊德的說法,這叫壓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壓抑自己。但是現在不同了,現在你是一個成年人,痛苦往往不再是一種真實的東西,僅是你內心的一種感受,一旦你好好地去體會它,讓它在你心裡流動,這種感受就會成為一份能量。


圖片|遠流出版社提供

內疚:我錯了,那又怎麼了

內疚,也很重要。內疚和羞恥,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我們最不願意面對的感受。為什麼呢?

內疚和羞恥是這樣的:我傷害了你,所以我內疚;我覺得自己是個壞人,所以我羞恥。內疚通常是我們所不願意面對的東西,因為它意味著「我錯了」。而前面說的悲傷、憤怒、恐懼,這三種感受是在說「對方錯了」。

所以,很多人選擇成為聖人,卻不願意成為壞人。我在博客上的一篇文章〈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對外向者的嘉獎〉中提到,很多外向者在社交層面如魚得水,生意也做得很成功。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其實我們都是依賴關係的動物,我們很希望在關係中得到認可、得到愛。如果一個外向的人靠近我們,向我們傳遞這樣的資訊:「我喜歡你,我歡迎你,我想跟你交往」,那麼這就意味著他打破了我們的孤獨,所以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是受歡

迎的。大家覺得外向的朋友具有很大的價值,而且外向的人經常有一個特點,他往往是會索取的,可以很輕鬆地說出他要什麼。

對於不能夠提要求的人而言,每當你建立一個關係,就意味著你在喪失你的資源,你在付出。也就是說你朋友越多,你付出得越多,你就越累。例如,我便經常要斬斷自己的一些關係,這會讓我內疚。

但現在我會好好地看待這份內疚,讓內疚的能量流動,而不是為了避免有內疚的感覺,就不再向別人提出要求。過去,我不會攻擊別人,不會拒絕別人,也是因為我會感到內疚,所以我以前在自己的關係中非常不自由。

如果你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就意味著你在處理內疚這方面,其實有很大的問題。建議這樣的朋友認真思考自己的這個問題,試著學習,內疚一點又怎麼了?我錯了又怎麼了?

嫉妒:壓抑嫉妒,便是削弱競爭力

嫉妒也許同樣是我們特別不願去面對的一個東西,因為大家都知道,吃醋、嫉妒狂,都是在描述那些看上去很不受歡迎的人。其實嫉妒和競爭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如果你克制自己的嫉妒,就意味著你在克制自己的競爭力。這會造成很多問題,例如無法在職場成功升遷。


圖片|遠流出版社提供

接納黑暗,打開生命的通道

悲傷、憤怒、恐懼、內疚和嫉妒,還有簡單談到的羞恥,我想說,這些都是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能量。

我的書籤上有一句話:「成為你自己。」什麼是自己呢?其實,在這個所謂的自己身上,所謂壞的東西,往往比所謂好的東西更加凸顯本質。悲傷、憤怒、恐懼、內疚、嫉妒和羞恥中,藏著我們生命的本質。

我們想成為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更好的人,想把真正的自己活出來,就需要去觸碰這些東西,需要理解和接納這些東西。

心理學家卡爾‧ 羅哲斯(Carl Rogers)說過:「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通常我們認為這句話是對別人說的,但是其實這句話同樣可以放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需要深深地理解和接納我們自身。

接納自身什麼呢?如果你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人,那還有什麼要接納的呢?大家都知道,所謂要理解和接納的東西,通常就是你心理上的那些黑暗面。

推薦閱讀:【插畫專欄】沒有永遠的正面思考,每個人都有黑暗面

非常有意思的是,當你深深地理解和接納了這些所謂的黑暗面時,它們就是美,就是生命中最棒的東西,你會覺得它們根本就不是黑暗,而是從黑暗轉化成了光明,從醜陋轉化成了美好。同時,你會深深地體驗到什麼是自由。這時候,你就知道能量流動、生命力流動的感覺是怎樣的了。

佛洛伊德說噩夢是潛意識的一種,如果你從噩夢中醒來,身體不能動彈,可以嘗試去體驗這種感覺。你的身體保持不動,你的腦袋沒有做很多工作,就意味著你沒有切斷流動的潛意識,而這就是最好的理解和接納。

一旦你理解和接納了,讓它們自由流動了,一開始你會很難受,但是堅持下來會變成美好的體驗,能堅持十五分鐘就已經是極限了。

我現在四十幾歲了,卻從沒有過這麼好的感覺,就是因為我不斷地在體驗這些東西,讓它們流動起來,達到療癒的效果。

再次重複這句話:真實勝過完美。

本書要談的是負能量比正能量更具有價值,當我們積極地追求所謂正能量的時候,其實就割裂了和所謂負能量的連結,這種割裂是一個重大的損失。悲傷、憤怒、恐懼、內疚、嫉妒和羞恥,我們要打開這些感受的管道。當我們打開這些管道,生命力就會在我們身上流動。

從 1992 年在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學習心理學開始,到現在已經二十餘年,我終於深刻地、頻繁地體會到了這種流動的美好感覺,這是因為我不斷和人生中這些所謂的黑暗面共處。

當我面對科學主義心理學路線和現象學心理學路線的時候,我選擇了現象學的路線。學院派不可避免地重視頭腦、輕視身體,我卻本能地重視身體。二十幾年來,我一直在走自己的路,現在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這並不是說武志紅有多麼好,而是我作為一個管道,越來越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