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滔天的冤案,最激盪的復仇,你看了好評不斷的《琅琊榜》嗎?作家張大春更寫下觀後感:「正義的索求與返還,必須及時」。作者半寧布衣這次從《琅琊榜》中常被忽略的小人物沈追和蔡荃切入,要有好的時代,只期待明君跟英雄是萬萬不夠的,我們要的不是一個靖王,而是更多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小人物。

《琅琊榜》相關的劇評很多了,不過,這次我想談的,是劇中兩位就劇情比重而言的小人物,沈追和蔡荃。


來源:豆瓣網

沈追和蔡荃,是梅長蘇初步調查、審核之後,推薦給靖王蕭景琰,認為值得結交的朝臣。沈追是戶部侍郎、蔡荃是刑部主司,在各自的部門中,都算不上是重要的官員。他們都因為一心為民、專心辦差、不願結黨依附而不得重用。在太子和譽王相爭,試圖奪得帝位的險峻情勢中,這樣的官員沒有被提拔的價值。

即使因為到處征戰而不涉政事的靖王,都明白「他既不是太子的人,又不是譽王,這樣的人,要獲得尚書之位只怕不容易吧」的道理。如果不是因為梅長蘇的謀略,扳倒了依附太子與譽王的各部尚書,又幫助靖王逐漸獲得皇帝的重用,從負責的案件中凸顯出沈追和蔡荃的能耐,這兩個人無論在自己的職位上多麼勤勤懇懇,也絕對不可能獲得朝廷中重要的位置。

從劇情發展的脈絡來看,沈追和蔡荃看似是體現靖王不愛結黨、用人唯才的強力佐證;在朝堂上,他們雖未黨附,卻也因著志趣投合,而成為靖王奪位的重要幫手。似乎是因為靖王,他們才終於能夠實現自己的才幹,而這也是梅長蘇要力推靖王即位,以便澄清吏治的原因。

然而我認為,並不是他們靠著靖王實現自己經世濟民的理想,而是因著千千萬萬個沈追蔡荃,靖王才有建立一個清明盛世的可能。

推薦閱讀:真正能改變台灣的,是大多數人願意做微小的改變

靖王以他甘願被放逐於權力中心之外、也不同流合污的堅持,成就了霓凰郡主口中「靖王自有他的風骨」的不屈典範,然而,作為皇子的他,有即位的可能性,給他一個梅長蘇,他就能翻轉劣勢、獲得權力、順利即位。由始至終,他只需要搞定他的父親而已。

 

同場加映:從《瑯琊榜》《民王》看台灣政治:我們的政治人物從來都不是太娘,而是不夠娘

相反的,對於沈追、蔡荃這樣的人,就算給他們一百個梅長蘇,沒有皇室血統的他們,無論對政治有多少理想、多麼願意堅守原則,他們也不可能決定性地改變整個國家的風氣,只能等待一個明主的誕生。因此,當靖王一心為兄長、好友身陷的冤案平反時,他可以嚷嚷著等我即位之後如何如何;而沈追和蔡荃對於皇室草菅人命的行為,不論多麼氣的跳腳,最終最終的盼望,也只能說一句:「幸好還有靖王」。

同樣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比起權勢更重視百姓,沒有改變的希望、沒有決定的權力的沈追和蔡荃,默默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比起有機會改變些什麼的皇子靖王,更顯得不容易。

如果在靖王自我放逐的十三年間,沒有沈追、蔡荃這樣即使不受重用、也無法改變現況,卻依舊保持本心的大小官員,就算他有一天登臨帝位,又能用誰來輔佐他執行政務呢?更何況,奪位的過程需要勢力和人心,梅長蘇為厭憎結黨的靖王制定的方案是:結交勤懇做事、不同流合污的正直官員,他們雖然不會黨附,但多少顧念知遇之恩,只要理念相投,也願意出力幫助。就像沈追和蔡荃討論支持靖王時,其原因並不是「靖王很看重我」、「有靖王我才能繼續當尚書」,而是靖王是唯一會珍惜在皇子鬥爭中無辜喪生的六十餘條人命的人。但如果朝中根本沒有沈追、蔡荃這樣的人,靖王又要找誰為助力呢?

沈追和蔡荃並不是僅有的兩個例子,他們是許多存心忠直卻只能期待明主的有志之士的縮影。

即使在經過十年黨爭、腐敗不堪的大梁皇朝,仍然可以找到許許多多這樣的官員。比如說,在梅長蘇為不諳政事的靖王尋找一同調查皇帝交辦案件的官員時,拿出了一張名單,都是一些經過調查後確信不黨附、有原則、肯做事的人。在靖王因為動用軍資賑災而被彈劾時,梅長蘇也確信會有「耿直的朝臣」出來替靖王說話。而在眾人研討選賢舉才的考官時,朝中也能夠挑出以蔡荃為範本、嚴厲、正直、一絲不苟又有能力的十八位官員。甚至在劇裡戲份不多的中書令柳澄,雖然皇帝和譽王都曾經評他為滑頭、老油條、打混仗,好像是一個兩邊不幫、打迷糊仗的庸才。但事實上皇帝之所以晉用沈追為戶部尚書,是因為柳澄有意無意地提醒;而在靖王和譽王爭執落於下風時,也是他輕鬆帶過為靖王解圍。

如果他只圖自己安穩,沒有理想,他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呢?


來源:LiTV線上影視

如果將琅琊榜視為一部梅長蘇的翻案/復仇劇,那麼沈追和蔡荃,以及一眾與他們相似的官員們一點也不重要,可是,故事沒有在梅長蘇與靖王成功翻案後就歡天喜地的結束,相反地,靖王對即將奔赴戰場的梅長蘇,以鏗鏘有力的一番話來勾勒他對未來的期待:

皇長兄當年一心只願江山繁華、百姓安康,你如此相信我能夠承其所志,做一個以民為重的好皇帝,那就盡你所能安然無恙地回來。我絕不會讓帝王之位動搖我的本心,但我仍然希望你能一直在我身邊,親眼看著我,去開創一個不同的大梁天下,好嗎?

 

 

 

江山繁華、百姓安康、以民為重,那就是祁王(靖王的皇長兄)、靖王以及梅長蘇,甚至是《琅琊榜》全劇,最終、也最重要的目標。而在這樣一幅美好壯闊的盛世圖景中,固然需要一位有理想的皇帝,但同樣需要許許多多一同維護這份理想的臣子。

《琅琊榜》並不是一本讓人讀了幸福甜蜜、回味無窮的書,但卻讓人感到蕩氣迴腸,久久不能自己。那份磊落之氣,不只來自於主角梅長蘇與靖王:他們甘願承擔奪嫡的風險,也要建立一個更加清明安穩的大梁盛世;也在於沈追、蔡荃這樣的小人物,拼盡全力也要不違本心地為人民做一點事。算起來,無法掌握權勢的普通臣民,那股無力回天卻勉力為之的蠻勁更讓人動容。

        越是朝局如此,我們越不能心灰意冷。
        既在其位,當謀其政,有些事情雖然你我無能為力,
        但有這份為國為民的心思,總比尸位素餐要強。

沈追這樣安慰著對政治灰心失望的蔡荃,這份即使無能為力也要為國為民的心思,讓這些堅守原則的人們,不論自己的權位高低、是否能獲得重用、實現理想,都在自己的崗位上,閃耀著微小卻明亮的星光。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不只是杜甫的盼望,也是許多希望能經世濟民的文人終其一生的夢想。幸運的是,身在民主時代的我們,不需要期待奇蹟般的明君誕生,我們參與投票、發聲討論、甚至投身抗議,終能將每個人微小的光芒,匯聚成耀眼而巨大的亮光,照亮這個時代。

推薦閱讀:七年級生給五年級生的一封信:我們挑戰社會,因為台灣值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