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探討過台灣社會下的厭女情結,今日透過作者 Kanghao 觀察探討同志圈裡的厭女現象,為什麼娘娘腔永遠被罵?

最近看了上野千鶴子寫的《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我就特別好奇台灣社會的厭女症。我想台灣女性幾乎都可以體會「厭女症」是如何地發生在她們身上,但我不打算從台灣女性的角度出發,我選擇談論另外一群人,來談論「那個圈子」裡的「厭女症」。

我要談論的是台灣的男同志。為了這個主題,我觀察並訪談了身邊20幾位男同志的社交生活,我發現在台灣主流男同志社群的價值觀中,經常無意識地流露出「厭女」的思想。

討論開始以前,我要先說明:「厭女」並不只是單純的「討厭女性」,厭女是一種集體狀態,是一種社會不由自主貶抑女性、覺得女性(或是與陰性有關)就是弱者、不好的一種狀態。

從男同志身上看見社會的厭女情結,我想可以分兩個層次來談:(1)男同志圈外的厭女情結(2)男同志圈內的厭女情結。

為什麼很娘等於不好?

非同志圈的人通常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男同志的傾向」?我身邊的異性戀男人用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男同志的第一名指標都是「某人娘不娘」。如果某A男剛好是個「娘娘腔」,他就很難逃過會被認為是男同志的命運。

為什麼呢?因為在異性戀的世界裡,如果某A是個生理男性,就應該要有個「男人的樣子」,才是個「正港男人」。也就是說,如果某A被認為是娘娘腔,他就失去了成為正港男人的機會。為了排除某些類似某A男這種「不合格」的男人,把他們看待成「同性戀」就是最簡單直觀的解釋方式。按照異性戀男人的思考邏輯,陰陽調和中,一定要有人擔任「陰」。否則,異性戀找不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去說明「為什麼某A男那麼娘?」。某A男那麼娘,身為男人的存在意義,就是他是同性戀,才有可能陰陽調和。如果他是異性戀,陰陰調和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我好奇的是,怎麼樣叫做很娘?聲音很細?心思細膩?愛穿女裝?動作優雅?這些當然跟性別刻板印象有關,跟厭女情結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換個思考方向來表述,可能就可以發現很明顯的厭女情結。

推薦閱讀:給男人的一封性別討論邀請函

例如:瀏覽各大平台的即時新聞,留言區底下總是有網友喜歡酸馬英九,說馬英九跟金溥聰是「特殊性關係」、娘砲治國、說他是台灣第一個女總統、嗆他「馬娘娘不意外」、把他的頭像移花接木跟其他女明星的身體做成合成照片,這些事從來沒有停止過。

為什麼討厭一個人,很多時候要將他「陰柔化」、「同性戀化」?為什麼一個人的(執政)表現不好,罵他娘、將他「陰柔化」、「同性戀化」好像就非常合理,且不證自明?這種「爛」配上「娘」,而且還普遍被大眾接受的價值觀,其實背後就是這整個社會對「陰柔特質」的歧視,就是厭女情結。


圖片來源

男同志的拒C文化

男同志圈內也共享著同一種厭女情結的邏輯。最明顯的一個文化,叫做拒C文化。C是sissy(娘娘腔)一字的簡稱。

在智慧型手機仍然不發達的年代,很多男同志都是用交友網站在認識彼此,而交友網站的其中一項基本資料叫做CM指數,C代表的就是sissy,M則代表men,有1到7分,不可諱言地,很多男同志都是在靠CM指數在決定要不要「給心」(類似於 facebook 的 like功能),甚至進一步認識。

近年來,研究男同志文化的人都不會否認,智慧型手機的發明的確為男同志的生態帶來極大的改變,尤其智慧型手機還有了定位系統,一眼就可以知道處於你身邊的「圈內人」有誰。男同志交友的方式,變得跟以前非常不同,也越來越難以隱藏自己的身份。可是唯一隱藏不住的還是男同志圈內的拒C文化。很多人開門見山地在自己的檔案頁面中寫明「拒C」。

推薦閱讀:當男同志的女友20年,何式凝:我始終信仰純粹的愛情


男同志最夯的交友軟體之一(圖片來源

有一次,我臉書上的男同志友人因為拒C言論,而被他人指責為歧視,他便這樣替自己辯護:

「我不喜歡吃甜食,就算端到我桌上我也不會吃。但我本身並沒有歧視甜食,而甜食也並沒有錯,所以在點菜時開宗明義就說了,我不吃甜食,難道錯了嗎?拒C在我看來也沒這個問題吧?我不喜歡和C(sissy)的人相處(或交往),我沒這麼博愛,不行嗎?我不能勸你不C,因為我何德何能改變你的本質,我們井水不犯河水,我想也是我對交友和平的最大讓步了吧?」

閱畢,我只在底下留一段話:「原來人跟甜食是可以相比的呀!甜食有情緒嗎?甜食會傷心嗎?甜食會有覺得被排斥的港覺嗎?難道是科學新發現,甜食有神經會痛會傷心嗎?」雖然這是一段戲謔的話,但我確實點出了他的盲點。也就是說,人是有情緒、有感覺,他不喜歡吃甜的、拒甜食,甜食不會因此而傷心,可是有人卻要因為很C就被排斥。人真的會感覺到自己被排斥,硬要把人跟甜食比擬,豈不是一件怪事?

不過,這個臉友他也說對了一件事情,在「個人」擇偶條件的情境下,要拒C、拒胖、拒什麼都無所謂,那是他個人的選擇。說一句難聽話,他的性器官、他的感情狀態都不是公共財,任何人都無法質疑他有挑選「菜」的權利。

可是,我今天要帶大家思考的是:當拒C成為一種集體現象、成為一種文化,「拒C」這兩個字被放到人人皆可瀏覽的交友網站或交友軟體,並且成為一種沒人質疑它的宣稱,我覺得這樣就有歧視的嫌疑。因為,這種行為等於是在宣告,C是很多人討厭的氣質,進而對C的人產生排擠行為。

C之所以令他們討厭,背後的潛台詞大概都不離:

(1)「正常的男人」怎麼可以那麼C,可不可以men一點!

(2)我喜歡的是男人,不是一個那麼C,像女人的男人

(3)這麼多C的,不知道的人都以為男同志都很C。顯而易見地,拒 C就是對「陰性的貶低」(對「陽剛的崇拜」)、拒C就是在說:「你不夠__,所以你不合格」、拒C就是厭女情結的展現。

這個世界上的人有百百款,每一個人都代表著不同種類的樣貌,為什麼當某些人擁有sissy的氣質,就會成為被排斥的人,sissy又為什麼會被當成一種汙名?(推薦閱讀特企:女人百百款:她們的力量

拆解性別刻板印象,誠實面對厭女情結

每一次,我指出男同志跟異性戀男人們的性別刻板印象,或厭女情結時,他們都會誓死否認到底,當然我也會不厭其煩地反覆論述。因為,我真的很希望台灣社會有一天可以不會再有葉永鋕事件。

十五年前,在屏東高樹國中,有一個性別氣質很陰柔的男孩,死在廁所裡,他叫葉永鋕。葉永鋕死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可信任的說法是,他因為「很娘」而被捉弄、欺負,他因為被霸凌,而不敢在下課的時候去上廁所,在上課時間去上廁所而跌倒撞到後腦勺,躺在血泊當中死亡。

我,也曾經是那個葉永鋕。只是我剛好比較樂觀、比較幸運,但是我跟他一樣害怕,跟他一樣孤單,跟他一樣不知道為什麼只因為我很娘,我就得被笑、被欺負、被霸凌。

所以,每一次,我看到有人可以大剌剌地說出「拒C」的時候,我的心都在淌血,我的腦袋跑出的都是那段可怕的回憶。因此,我更無法理解,有人把拒C跟拒絕甜食看作是同一件「那只是個人喜好」的事。拒C,就是血淋淋地歧視,它不僅只是個人喜好,而是一種「貶低陰性」的集體價值,而有人必須要為這種集體價值付出代價,這公平嗎?汙名,真的可能殺死一個人,你相信嗎?


圖片來源

時至今日,我已經不再對於那些罵我娘、拒C的人有太大的反應,我認為這就是一種集體狀態了,我只是希望,藉由我的文章說出來,能夠讓這個社會能有多一點的反省、少一點的否認,我們才可以一起往下一個更美好的性別友善社會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