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依賴還是愛?五個關係心理學讓你越愛越強壯
「這是愛情,還是只是依賴?」有時你不禁在心裡疑惑。五個讓你越愛越強壯的關係練習,讓我們一起往真愛靠近一步、也向更自在的自己打聲招呼。祝福我們都有一天,在愛裡自由飛行。
「這是愛情,還是只是依賴?」有時你不禁在心裡疑惑。五個讓你越愛越強壯的關係練習,讓我們一起往真愛靠近一步、也向更自在的自己打聲招呼。祝福我們都有一天,在愛裡自由飛行。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當你選擇了一個人,也選擇了一組必須面對的問題。」在我們閱讀過不少愛情祕訣或是戀愛方法之後,我們納悶自己為何還是不停地愛錯人、持續用錯的方式去愛人。關鍵就在於每個人需要的都不一樣,沒有一種幸福的祕訣模板,可以套用在每個人身上。但這就是愛情如此美妙的地方吧!聽聽海苔熊告訴你如何辨別他或她到底要的是什麼。
親愛的,你相信所謂的靈魂伴侶嗎?你相信在茫茫人海中,每個人都能遇見自己的 other half,又或者 other half 從不是單數,而是 other halves 呢?我們總是愛了,受傷了,痛哭了,卻還是再爬起來的愛,像個孩子一樣不怕疼的去相信,去感受在愛情裡頭的或苦或甜,去主動出擊又或者等待與他或是她的相遇。或許,這就是愛的本質吧,痛楚更加定義了我們的深愛。
不愛了,卻也狠不下心分手嗎?如果真的確定不愛了要怎麼辦?本文幾個問題給你思考,找到你的「人生故事」。
你的「不愛了」未必為真,與其不明不白地結束親密關係,不如把這種感覺當作我們探索和尋找關係出路的契機。
我講的愛自己,不是指金錢和財富、美貌、身材、名利等這些表象(super_cial)的東西包裝自己,而是內在的層面,自我價值的認定,自信(con_dence),尊重自己(self-respect),原諒自己(self-forgiveness)都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
這位心理學家把愛定義為一個個「發生了積極共鳴的微小瞬間」(micro-moment of positivity resonance)。在這些非常微小、轉瞬即逝的時刻,兩個人之間發生了美好的、令人產生正面感受的共振、回音,是在那些時刻裡,我們把自己的感受稱為「愛」。這也就意味著,即便我們在說「我愛你」的時候,我們認為這是一種「持續的狀態」,但事實上,我們體會到這種情感的方式仍然只能是通過一個一個的瞬間。即便是最美好的一段關係,我們也不可能無時無刻體會到「愛」的存在。
古今中外,都為愛留下深刻雋永的話語。
以前天天叫著脫單,而如今,人們對愛的感受和需求,好像越來越寡淡。有的人覺得不需要愛:「想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可以找到小夥伴,為什麼還要談戀愛?」也有人不再相信愛:「那些結婚的,不也很多都離婚了嗎?」我們逐漸進入了一個 「羞於談愛」的時代,甚至,談論愛還會遭受各方鄙夷: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酒不好喝,為什麼還要談戀愛?
在精神分析的觀點中,暗戀是一種充斥著投射和理想化的情感。很多時候,我們的暗戀對象可能只是符合某一點我們內心對「完美情人」的想像,於是我們就把自己對「完美情人」的全部幻想投射在了對方身上。
深深愛過,所以受了傷,於是不敢再輕易說愛,如何打破愛情的受傷迷思,放下疼痛,勇敢邁出步伐繼續去愛呢?
面對人生許多的十字路口,我們總是猶豫選擇這條路是否更好?另一條路又會發生什麼?別把時間浪費在猶豫上!
當我們自怨自艾,埋怨找不到那個「對的人」,可否想過自己因為自我恐懼作祟總是無意識地把愛推開?
《小王子》是法國經典文學,細膩文字搭配溫暖的畫風,讓讀者彷彿隨著小王子踏上尋求生命與愛的意義之旅。
愛情將人從孤獨的狀態中解救,苛求對方符合自己「理想伴侶」的完美藍圖,卻忽略了愛應該保有自己的完整性。
「光明型人格」相信人生而有價值,因此他們也相信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和他人都是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個體。
喜歡是什麼,愛又是什麼?兩者差別是什麼?十點喜歡與愛的不同,快看身旁的人是否也讓你有這種感覺!
I-PRIMO 婚姻故事,與女人迷攜手,看見伴侶相處之間經營關係的各種模樣。
研究將「無法真正去愛」的人們,分為 4 種類型:接受型取向、剝削型取向、囤積型取向和市場交換型取向。
心理學家 Winnicott 認為,當一個人自己沒有擁有過某種感受時,他也沒辦法接收到來自他人的相應的感受。就像關於愛的「接收開關」沒有被打開,此時,無論身邊有多少愛意環繞著,他都缺少一種情緒上的真實感,而沒有辦法真切地感到「被愛」。
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們周遭有許多人誤以為愛一個人就是為對方犧牲奉獻、無怨無悔,分手後又會做出一些傷害對方的事,還辯稱是「因為太愛你才會那樣」。更叫人驚訝的是,居然很多人吃這一套。為什麼像這種「因為愛而傷害對方」的話,明明有違常理,卻又能被接受呢?
在你心中愛是什麼模樣呢?在愛裡我們會感受甜美但也參雜辛苦,透過以下圖籍讓你看見愛的十種面向,同時也可以思考,你想要的愛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