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和北一、雄中和雄女,幾個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男校和女校,已有多年的歷史和特色。而單一性別教育在中國傳統思想以教育是男性的特權上來說也並不陌生。但是這樣的單一性別教育,對於性別意識的培養,或許有其盲點,聽聽曾任曾任教育部性別平等委員會的諮詢專家怎麼說。

男女分開就學,通常被解釋為可使青澀男女心無旁鶩、少受到感情的困擾,而更能專心於課業。然而這樣簡單二分、和現實環境不同的區隔式教育,有些人認為對心理狀態還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是較好的選擇,也有人認為讓孩子早點接觸異性和性別多元的環境對孩子成長較健康。至於這樣的環境是否會使學習成效較好,或是這樣的單性別空間的教育環境和性別教育之間的關係,都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

男女同校好?還是分校好?

單性別教育近十年在歐美國家也是相當熱門的教育議題。

根據美國 1972 年頒布的法令,接受聯邦政府經費的教育機構除了身體接觸的體育課和性教育外,不得實施性別歧視、單性別班授課。單性別學校遂而變成私立學校的「特權」。然而隨著2002年新法令「No Child Left Behind」生效,以及多數女性參議員支持下,單性別教育逐漸抬頭。

去年,紐約市新任總學監沃考特(Dennis Walcott)表示應該提供家長更多的教育機會選擇,擴大選擇權,包括讓家長選擇過去是私立學校家長才享有特權的單性別學校。


沃考特(Dennis Walcott),認為應該提供家長更多的教育選擇權,New York Post, 2011

在英國,單性別教育也有悠久的傳統。在英國政府一份 2007 年針對 17,000 名學生做的調查報告中,受單性別教育的女生在數理上的表現較好,男生則是在文學有較出色的成績。另一份研究則是指出女性在發展語言方面比男性早六年,男女分學可有利因應不同性別而因材施教,並針對男女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而設計較適合單一性別的課程。

同場加映:男女腦不同?別再誤會了腦袋其實沒有性別之分

那男女同校呢?

回朔到民國初期,男女共學在中國近代教育史,尤其是在科學發展上,帶來莫大的深遠影響。陶行知,最早的男女同校的倡導人,在1919年提出了《規定女子旁聽法案》。1920 年,南京高師正式招收了第一批男女同校的班級。陸陸續續,也越來越多知名大學和學校實行男女同校,或是實施提升女子教育程度的政策。名字聽起來像男生的吳健雄〈見性別教育系列文章 ─ 當裙子遇上褲子琴棋書畫遇上電子顯微鏡〉,就是第一批接受男女同校,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女生之一。

單性別教育所帶來的性別問題

大部分的學者和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樣的隔離教育所帶來的性別問題。孩子會解決一個微積分題目重要,還是培養性別意識重要?

男女分班、分校就學,表面上似乎有利於校園管教、成績表現和提供教專注的學習空間,但一方面卻也犧牲了孩子認識性別和接觸性別意識的教育機會。一般認為單性別教育的缺點,就是有助於強化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分工,而這樣的學習空間更容易使在這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將來較不容易跳脫出傳統的男女性別框架。

推薦你看:妻子不應太過強勢?家暴防治法 20 週年,法官的性別意識呢?

除了古典單性別教育的缺點,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的是,單性別教育所提供的教學環境,在性別上其實並不足夠友善,尤其對跨性別學生,同志學生,或是在青少年 時期對自己性向認同有疑惑的孩子,單性別空間 (包括班上同儕、教師、和校園環境,如廁所等等) 將無法滿足有不同性別認同的孩子在校園生活、課程、和心理上的需求,甚至會帶給他/她們莫大的壓力,或是壓迫。

如果學校是社會的縮影,社會就像是學校的實習課,那學校或許不應該背離真實的社會事實。如果社會上存在著許多不同性別認同的人,那學校在教學和空間上的設計就更應該滿足這樣不同的性別需求,同時也培養孩子正確的性別意識和尊重不同性別的價值觀。

推薦你看:#itmatters:性別是一群人的事,沒有人是旁觀者

近幾年國內外對於單性別教育的辯論,還無定論。不論從孩子心理狀態、或是生理構造上作基礎的研究,都有支持者和反對者,對於何種方式較能提供孩子較好的學習環境,也都沒有一定的答案,但這些研究相同的是,絕大部分只以孩子在學業 (科學、語文、表達能力) 作為評量指標,而忽略了性別教育的重要,和性別意識對孩子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