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腦筋急轉彎 2》被譽為皮克斯史上最佳續集,我們想說說我們的喜歡,喜歡皮克斯這樣談接納:與其抹去負面記憶,不如讓你成為自己。(以下有雷)

“I am not good enough.”

我不夠優秀。當新的自我意識生成的瞬間,阿焦沒有想過,原本初衷只是想保護萊莉,最終換來的是一句深刻的自己否定——因為怕自己不夠好,所以孤單失敗,沒有人愛。

神經繃緊,焦慮躁起,為了騰出生存的空間,過往的積累又算什麼呢,是以劍走偏鋒,親手將曾經積累的正直良善,拋到腦後。


圖源|《腦筋急轉彎 2》劇照

《腦筋急轉彎 2》觀影過程裡,你也跟我一樣,好幾次我實在忍不住討厭起阿焦嗎?看著巨大螢幕裡阿焦猙獰的臉龐,一幕又一幕輸送可能搞砸的畫面給萊莉,我們跟著樂樂一行人的視角共同譴責,不能讓阿焦這樣對待萊莉!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在把阿焦視為反派角色的同時,我們或也曾因為焦慮,以同樣的方式情緒霸凌自己呢?

阿焦:焦慮是為了保護自己,是一種中性的情緒

這樣的場景,其實似曾相似,無論是在職場上,擔心自己不夠優秀、不被看見,所以過度用力,累壞自己;還是在重大事件前,儘管已做好萬全準備,仍會幻想各種出槌意外。

「明天會不會睡過頭?如果在台上忘詞了怎麼辦?如果表現很差被大家笑⋯⋯」因為焦慮,在床上翻來覆去,夜不成眠。

我們有多不喜歡阿焦的所做的一切,就該同樣意識到,不該放任焦慮一次又一次恐嚇自己。


圖源|《腦筋急轉彎 2》劇照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之所以感覺焦慮,是為了留意潛在風險,因而焦慮作為一種保護機制,是一種中性的情緒,不該過度深陷,演變成自我傷害。

阿焦不是反派角色,而是我們的一部分,就好像這集新的角色,阿廢、阿羞、阿慕,都是為了要應對外在變化、融入社會環境,而產生的情緒。

一旦我們願意覺察並承認它的存在,就已經跨越了第一步,唯有接納並理解,才能真正與之共處。

下一次感到焦慮的時候,試著告訴自己:我的情緒正想嘗試保護我,它很擔心我會受到傷害,那是它愛我的方式。

而我們可以開始練習相信,我們之所以能夠來到這裡,是因為我們一路累積,已經足夠強大,應對生命裡的一切發生。

樂樂:與其抹去負面情緒,不如讓你成為自己

“I am a good person.”

在新的情緒出現以前,萊莉的自我意識是這樣的:我是一個好人。可是 13 年來悉心澆灌的人格信念,就這樣被連根拔起,作為觀眾的我,也是忍不住捶心肝啊。

為了找回原本的萊莉,樂樂一行人展開征途,翻山越嶺,終於來到拋到腦後區,但當他們來到堆積如山的負面記憶球跟前,樂樂一時卻恍惚了——只見眼前這座山,竟然已經疊得這麼高了。

原來一直以來,自己不知不覺,逕自刪除了這麼多帶有負面情緒的記憶。而這樣的決定,是正確的嗎?說真的,樂樂想讓萊莉成為一個善良的好人,並沒有任何問題。

腦筋急轉彎 2 影評、劇照
圖源|《腦筋急轉彎 2》劇照

只是《腦筋急轉彎 2》想談的,不是好與不好的二元命題。

我喜歡皮克斯這樣談接納——不把樂樂與阿焦的競逐,簡化為善與惡的排擠對立,而是重新拋出一個問題:如果情緒是複雜的、經歷是多元的,那任何單一的元素,都不應該主宰定義一個人之所以為誰。

那麼樂樂私自抹除掉不好的記憶,只留下好的,是否也剝奪了萊莉從過往路徑裡反思,從中淬鍊出更深刻自我的機會呢?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次的樂樂,不再總是逞強樂觀,因為人不可能永遠以正向敘事掌控一切。我們會悲傷,也會失望。如果成長並不會總是快樂,生活不只有非黑即白,那你願不願意轉過身,看見灰階裡的另一個自己?接受這些情緒隱藏的訊息?

焦慮、悲傷、恐懼,它們都是我們的一部分,唯有接納自己所有的情緒,才能抵達真正的自我實現。

允許自己如你所是,長成一個完整的人

從電影院回家的路上,一邊散步,一邊不自覺回想起,《腦筋急轉彎 2》最後,萊莉在陽光灑落的體育館裡,感受微風輕拂,笑顏逐開,輕盈鬆弛的邁開步伐。

這一刻我們知道,她已經重新找回了打曲棍球的樂趣,找回友誼,也找回自己。

這個「自己」是由什麼組成的呢?一個人的面相很多,不是只有單一情緒可以代言我們。

然後發現,自信勇敢可以,偶爾搞砸也沒關係。

那我們可否不帶偏見地接納——原來我可以正向樂觀,也可以焦慮不安,我會有自私的時候,但同時我也是一個善美的好人。

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從一次又一次的經驗裡,去更新信念系統,辨別真正重要的事情。

允許自己,活得如你所是,才能長成一個完整的人。

同場加映|理解情緒,可以從練習「溝通」開始

你有聽過「情緒之輪」嗎?關於情緒,其實成千上百。

情緒之輪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而情緒之輪是一個有用的工具,幫助我們識別和分類情緒。它將情緒分為基本的幾類,如快樂、悲傷、憤怒、恐懼、驚訝和厭惡,並進一步細分為更多具體的情緒狀態。了解情緒之輪,可以輔助我們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

而你知道嗎?理解情緒,也是有效溝通的重點!如果「情緒」是我們對環境和事件的向內反應,「溝通」就是理解反芻後的向外輸出。

我們溝通的品質,就決定了自己生命的品質。

張瑋軒 女人迷創辦人暨執行長

因為理解情緒,能讓我們更好地表達和管理它們,從而提高人際關係的質量和溝通的效果。當我們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時,我們就能更好地與他人建立深厚的聯繫,減少誤解和衝突。

如果你對如何更好理解和管理情緒,以及提高溝通技巧感興趣,推薦參加【賦能溝通私塾課:成為溝通達人,每次對話都能發揮影響力】,對內覺察探索,也對外建立更健康、更有意義的互動關係。

女人迷張瑋軒賦能溝通私塾課:成為溝通達人,每次對話都能發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