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即將在 2025 年佔全體勞動力 27% 的年輕 Z 世代來說,工作的目的除薪資以外,他們也同樣在乎工作的意義感、共同目標以及成長空間。CakeResume 調查指出,40% 的人會因一間公司缺乏 DEI 的體現,而選擇不求職或拒絕 offer,企業必須主動出擊、進行獵才,才能爭取理想人才上門。
人才平台最新調查指出,現在台灣逾 66% 的上班族透露想換工作卻「頻拖延」,被動等待下一個工作機會上門。面對被動求職者、產業缺工大環境、少子化多個空前難題,企業紛紛有感徵才大不易、招募容易度不如以往。
66% 上班族正在被動求職,7 成中高階人才潛水
國際人才平台 CakeResume 調查數據發現,台灣有超過 66% 上班族承認有轉職念頭、但卻在「佛系求職」,求職狀態拖延且被動。拆解其中來看,台灣有 34% 的人想換工作但尚未投遞任何履歷,32% 完全還沒開始瀏覽職缺。不到 25% 中高階人才經常透過數位渠道轉職,換言之,逾 7 成的中高階人才都屬「藏在冰山底下的人才」、企業接觸不到。
超過六成上班族被動求職,中高階人才的求職主動性更低|圖片來源:CakeResume
人才被動求職、職缺無人問津,主要代表或反映了企業的 4 個巨大挑戰:錯失潛力人才、招募效率低落、價值觀和文化空洞、競爭力削減。全球最大的 HR 行業專業協會 SHRM 報告數據顯示,83% 的人力資源專家都透露,公司在過去 12 個月難以找到合適候選人。
即使是知名國際大企業,也難以只靠光環、高薪來期待順利延攬人才,種種不利突顯了公司招募必須從「被動式的等待履歷」轉向「主動式的吸引人才」。
招募為何無效?了解主動式徵才和一般徵才的差異|圖片來源:CakeResume
企業招募資金空燒?CakeResume:主動式徵才止血
在部分產業,職缺空窗半年至一年都還招不到人的現象已不奇怪,像在半導體業的人才市場,類比 IC 比數位 IC 人才的供給數量明顯較少;企業透露,有些年薪百萬的高薪類比 IC 職位在開缺後半年,可能都還找不到合適的人。
單純透過求職平台刊登職缺就能媒合人才的時代已過去,新世代找工作平台 CakeResume 建議企業考慮改為採用「主動式徵才」(Active Sourcing)方法和策略,以免讓招募資金空燒。
主動式徵才指的是:數位招募工具、雇主品牌、獵才顧問方法三管齊下、缺一不可,透過線上和線下渠道的佈局,加上利用基於數據驅動的招募策略,吸引求職者的目光和認同、讓人選在入職前就已累積對於公司品牌的信任。
一窺職缺履歷投遞量不足、乏人問津的背後原因,通常是因品牌在本土知名度較低、想招的人才在市場上本身屬稀缺等情況。另外,一些中小型企業沒有專職在做招募的 HR 人力,這時候獵頭就能作為一個外部 HR 的角色,給出更透明的人才招募見解。
祭出高薪也不夠?新世代求職者到底在意什麼?
欲轉職的上班族雖然被動,就代表心態消極嗎?事實上,高達 94% 的人透露,即使在職,也有興趣收到其他企業 HR 或獵頭主動推薦職缺、願意視情況進一步了解該職缺資訊。
CakeResume 調查發現,台灣平均每 7.3 位求職者中,就有 1 位曾透過獵頭介紹而成功入職;年資 11 - 15 年以上的中高階人才,平均每 4.9 人就有 1 位藉獵頭轉職,年資 11 - 15 年者則每 2.8 人就有 1 人。
獨家調查統計:求職者認為和獵頭配合的 9 大好處排名|圖片來源:CakeResume
以成效舉例來說,有使用 CakeResume 獵才服務的企業,一般的職缺平均僅一到兩週就可找到 3 - 5 位的人選,快狠準完成「送人」流程。
再者,想搶佔新世代人才的「心佔率」、「好感度」,除了薪酬獎金,企業還得花時間在經營職涯發展、福利制度、身心健康、自我實現共 5 大面向,才能傳遞出公司獨特的雇主品牌和 DEI 多元共融誘因。
對即將在 2025 年佔全體勞動力 27% 的年輕 Z 世代來說,工作的目的除薪資以外,他們也同樣在乎工作的意義感、共同目標以及成長空間。調查指出,40% 的人會因一間公司缺乏 DEI 的體現,而選擇不求職或拒絕 offer。
3 大 DEI 多元共融因素,會影響企業招募、留才成效|圖片來源:CakeResume
對不同企業來說,解決的問題可能會不同,也並非只能選一種招募策略,因為招募難題常是複雜多元的。唯一通用的核心在於,企業必須主動出擊、進行獵才,才能爭取理想人才上門,國際人才平台 CakeResume 推出 2024 雇主品牌白皮書《主動式徵才:升級招募思維,從急缺欲補到人才自動上門的 6 大策略》,詳細內容都在白皮書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