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勒.柯比意,集結了詩文、繪畫、雕塑、建築、美學於一身,用一生的時間,實現了「建築是一種心智的習慣,而不是一種職業」,然而你真的了解這位全能的天才建築師嗎?

現代建築代名詞

勒・柯比意是 20 世紀當之無愧的創作大師,是近代建築史上的傳奇性人物。他一生在建築上的活動,其涉獵幅度之廣、影響之大,很少有建築師出其右者。

從早期鼓吹純粹主義藝術,到「機械論」的創見,以及二次大戰後開始趨向於粗獷主義等發展,橫跨 20 到 60 年代,大約半個世紀的現代建築發展,幾乎都與他息息相關。

解讀勒.柯比意的理論與建築,幾乎就可以了解現代建築發展的整個過程,同時也可以了解西方建築傳統的核心問題。

他一生當中,在全球五大洲(歐洲、非洲、南美和北美洲、亞洲)建造了上百座建築。逝世超過半個世紀之後,他留在世界各地的十七件鉅作,終於在 2016 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選定為世界遺產,並表掦他「對現代主義運動有著卓越貢獻」。

猜你想看:【閱樂書評】聽人說話,也聽建築說故事

勒.柯比意
圖片|勒.柯比意 照片

質疑事物的本質:我們真的懂了勒・柯比意?

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勒.柯比意就建造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建築形態。此後,他帶來的變革浪潮,延續了整個一世紀。時至今日,現代建築師都無法全然擺脫他的影響。

20 世紀以來,伴隨著現代化的步伐,國際主義建築轟轟烈烈地登上了建築舞台,運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的鋼鐵、玻璃、混凝土材料,開發出合乎經濟原則,甚至達到良好物理性能的建築,但是又落入千篇一律、單調、乏味、僵化。

由建築師們發起的建築理論,無視建築物所在地的特殊性,使方盒子建築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蔓延。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運用現代建築的材料和語言,使建築同時具有時代精神和永續性,將風、光、水等自然要素引入建築,創造出根植於建築場所的風土人情?

勒・柯比意曾對在印度合作的建築師多西說過一段話。他說:「多西,在你的家鄉,難道沒有這樣的大鳥飛過你的屋子,在吊頂風扇的蓋子上築巢嗎?這些所有的一切,不都和你的生活非常相似嗎?」

勒.柯比意這個人,集結了詩文、繪畫、雕塑、建築、美學於一身,他用一生的時間,實現了「建築是一種心智的習慣,而不是一種職業」這句話,堪稱有如文藝復興時代的全能天才建築師。

但是,我們不能被勒・柯比意富有創意的造形表象所迷惑。正因爲我們沐浴在勒・柯比意的各種顯而易見的光芒之中,我們也必須承認,他也有一些明顯的缺失,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例如,城市研究學者珍・雅各(Jane Jacobs)就在其著作《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中,嚴厲批評勒・柯比意,指責他的都市計畫理論,硬生生切斷了族群發展整合需要的社會連結。

(同場加映:【時尚穿搭】建築師 Monling Lee:人生就要鮮明撞色

勒.柯比意
圖片|勒.柯比意 照片

正因為他帶來的影響是如此巨大,我們更應該深入探究他思想的真諦。勒.柯比意把「住宅」和「機器」加以類比,他的本意,實在是期望建築的品質,能像古希臘雅典神廟般的精確,又能像現代機器一樣,可以被迅速且系統化地大量製造。

「透過細部處理,建築師更像是位雕塑家。這時,我們就可以區分是哪位藝術家。」勒.柯比意認為,雖然建築師必須學習工程師的精神,但是在進行建築造形設計時,「工程師的身分就逐漸淡化了。」

他對於建築師,實在是愛之深、責之切,一面挖苦諷刺法國當時代建築師,最終卻還是認為,只有建築師才有能力去完成令人心動的作品。他始終認為萬物都要以「藝術」作為終極的目標。

勒.柯比意在 1965 年 8 月 27 日逝世,他最後的遺言,是這麼說的:

毅力、努力及勇氣決定一切,成就不是天註定的。

但是,勇氣源於內在,只有它能賦予生存的價值。

在法國尼斯海岸馬丹岬(Cap Martin)山頂上,勒.柯比意親自設計和他太太伊夢的合葬墓地,是一塊低底座、一個梯方體,和一個圓柱體,代表空間、嚴謹與幾何。碑文標示了姓名、日期、地點。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矯飾。方寸之地,無聲無息。這是他為自己的一生所下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