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專訪《Social AED》發起人、《康林生活》共同創辦人林紹偉,當後疫情時代來臨,個人品牌經營可以如何轉變?

後疫情時代到來,對於未來的職涯規劃,你的想像是什麼?

《女人迷》專訪《Social AED》發起人、《康林生活》共同創辦人林紹偉,來聊聊他的個人品牌經營之道、如何在創業與生活之間找到平衡,以及,當感情伴侶同時又是事業夥伴時,兩個人該如何共同前進呢?

Social AED 林紹偉
圖片|林紹偉 提供

Q1:首先問問紹偉老師,初入職場時,對於自己的個人職涯想像是什麼?

畢業後幾年內,我便與幾位朋友在 2015 年成立了社會企業《智造世務所》,旨在發現社會問題,並透過群眾集「智」以及我們產品開發的能力,一起來解決社會問題。

換句話說,由民眾來提出解法,而我們把產品做出來,這樣的模式是因為我們「相信任何人都應該有機會關注這個社會的需要」。

這間公司關注的其中一個社會議題,是位在第三世界國家村落的健康議題:當時我們發現當地因為經濟條件不好,煮飯常使用不好的木材而有濃煙,危害自身健康。

其中一個提案團隊,希望打造高效燃燒的炊具,但卻遇到了資源有限的挑戰,萬一投入金錢請鐵工廠製作產品,方向卻錯了,便會面對巨大的失敗。

在士氣低靡的時期,我們決定自己「試試看」,親手製作試作品,與市場對話、向使用者學習,漸漸地我們知道要如何開發真正符合需求的產品,不小心使用了實踐創新的設計流程:快速嘗試、快速失敗、從中學習等。而這一切都是透過「擁抱失敗」獲得的進步。

Q2:後續經由什麼契機,讓你決定轉換跑道,開始經營個人品牌?

《智造世務所》讓產品扣緊使用者的需求,卻無法解決公司要如何賺錢的問題,我們沒有找到有效運轉的商業模式。

為了突破困境,我們開始將解決問題的「方法」帶回台灣的各大企業、大專院校,成為了教育訓練服務,支撐團隊的短期財務需求。

後來這個服務慢慢做起來了,卻開始排擠我們想做產品開發的時間以及心力,公司走向與我們的願景不同,於是在 2017 年,我們決定結束這間公司。

不過在公司結束之後,還是陸續有不少的教育訓練合作邀約,因此決定由我轉型成為個人品牌,持續分享創新設計流程以及實踐永續發展的心法。

這個工作一路到了現在,有了新的夥伴,成立了《康林生活》品牌,這也成為了我的志業。

除了培力訓練,我仍然渴望能像當初的社會企業一樣,落地社會影響力,因此在公司結束後的兩個月,我便開始籌備並組成全新的社會創新團隊《Social AED》。

我們不再以社會企業的方式運作,而是一個業餘/課餘時間的社群。

透過創新設計流程,發展出橫跨全台五個縣市的 60 人規模組織,並將創新設計流程,貫穿在每一個文章影音與活動業務之中,讓民眾透過最低的門檻認識社會議題,參與永續發展的行動,形塑出了我們的「社會設計孵化系統」。

同場加映:夫妻一起創業,卻只有太太被問:如何保持家庭工作平衡?PopChill 拍拍圈共同創辦人的反思

Social AED  林紹偉
圖片|林紹偉 提供

Q3:《女人迷》將在明年的  GWIS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鼓勵大家「打破框架」,想問問老師的職涯中,影響人生最大的一次轉變是什麼?

在經營《康林生活》與《Soical AED》這兩個品牌的這好幾年間,我常常看到自己的框架。

像是在經營《Social AED》的初期,我曾因力求完美,而把自己弄得非常疲累,常常覺得內心有著清晰的願景,可是卻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開始怨懟:為什麼大家沒辦法一起前行?為什麼不把事情做好?

後來我意識到一件事情:沒有人有義務無償付出,大家都是為了某種獲得而來,即便那不是金錢。

「動機」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同樣的願景,也必須要有持續地獲得,才能夠走地長長久久。

因此我開始把自己抽離各個業務,把目光跟心力放在了「如何形塑永續的組織與品牌」,而不只是我們如何提供使用者好的服務。

為了要讓團隊永續經營,我們發展出了對應的功能組別,回應每一位參與《Social AED》幹部的參與動機,並且定位每一個人的成長方向,讓大家都能在《Social AED》成就自己的「個人品牌」,讓個人與《Social AED》,成為小丑魚與海葵的互利共生關係。

Q4: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轉變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框架,就像專案本來就有各種限制,人也受限於自己的知識、經驗、觀點。在好幾年的團隊經營之後,我學習到兩件事情:

  1. 學著賦權:容許團隊犯下可以容許的過錯,讓大家從錯誤中學習,而不是一直用上位者的姿態救火。在犯錯之後,人自然會從中學習,在下次變得更好,創新的思維才會開始扎根。
  2. 學著信任:在組織發展出眾多功能組別之後,因為團隊的跨域與多元,我們開始做許多我自己不可能想像得到的行動計畫,每個夥伴都有自己的框架,但因為我們的多元性而開始擴展了彼此的框架,團隊開始有機地進化。

林紹偉
圖片|林紹偉 提供

Q5:我們很好奇,有沒有哪位夥伴或貴人,是你的破框催化劑,在過程中協助你成長?

這個人毫無疑問,是《康林生活》的共同創辦人、《Social AED》的生命設計總監、同時也是我的感情伴侶——康涵慈。

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密不可分,這有好也有壞,緊密地相處讓我們更了解彼此、卻也很難擁有高品質的休息時間。

不過在這幾年的努力之下,我們相信一切正往好的方向前進。《康林生活》與《Social AED》的一切,都是涵慈陪著我一起打造出來的,就連「康」「林」生活,都是因為我們兩個的姓氏而決定的品牌名字。

涵慈的傳播背景,讓我在面對疫情的挑戰時,能夠順利地數位轉型,昇華整個服務,也在每一次的任務中,成為我最強大的後盾,沒有她,就沒有完整的《康林生活》。

我重理性,想著的都是創新設計流程,如何落地永續發展的價值;而涵慈重感性,面向的都是人的動機與成長舞台,如果沒有涵慈,我可能沒有辦法將目光回到夥伴身上,早就在滿滿的挫折之中放棄了。

猜你喜歡:【拾年有承・真實週年】時代講堂「創業家夢想」:如果找不到喜歡的答案,就自己創造吧!

Social AED 林紹偉
圖片|林紹偉 提供

Q6:剛剛聊到你也在疫情時面臨挑戰,當時怎麼調整自己?

疫情剛爆發時,很多的合作案都取消,當時我躺在床上,失去了動力、悲觀了好一陣子。

是涵慈陪伴我走過低潮,除了鼓勵之外,她替我設計出了輕薄短小的線上短講,不只是持續維運品牌,也讓我能持續感受創造價值帶來的成就感,將失去的動能慢慢積累回來。

Social AED 林紹偉
圖片|林紹偉 提供

Q7:團隊又是如何應對疫情衝擊呢?

最大的轉變,是開始掌握各種數位工具,而且有越來越多人投入相關資源的開發,讓我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享受數位工具帶來的便利。

《康林生活》的訓練培力,也開始透過各種數位工具的組合,和我們自己的新教案開發,發展出了全線上、最大化模擬實體感受的課程。

《Social AED》的各種社會創新活動,轉型為線上進行,讓全台灣的參加者可以跨越地理限制,與不同地區的夥伴交流、共創,掌握線上的操作讓兩個品牌都出現了更多彈性和可能性。

但缺點當然也是有的,譬如線上的操作,出現了非常多的前置準備成本;在線上的互動體驗即便最大化模擬實體,也仍然無法取代實體帶來的溫度和感受,因此現在我們走入了「虛實整合」的模式,讓實體和線上的優點能夠並存,並且視情況適時調整。

延伸閱讀:無痛創業:在「穩定工作」與「離職創業」之間,選擇你熱情所在之處

Q8:來到「後疫情」時代,你對職涯有了什麼不同看法?

回想畢業後的 10 年,我總是在燃燒自己,凡事衝衝衝,希望能打拼出自己的舞台,現在已經有了階段成果,創立的兩個品牌能夠創造價值、同時也能讓自己獲得足夠的財務,但是在生活上卻出現了巨大的失衡狀況。

對我這樣的自由工作者來說,能夠自由安排工作與休息時間,是很幸福的事情,但也可能變得很不自由。

如果無法設下界線,就會變成無限地深陷在各種溝通訊息和業務執行之中,所以我現在都會在休假時,修改我在線上的狀態(譬如 LINE 的狀態),寫上「休假中」,讓自己能夠好好照顧身心靈,而且這個做法真的效果顯著,推薦大家試試。

良好的調劑是必要的,讓我們能夠好好的充電再出發,讓職涯能夠走地更長久、更永續。

Social AED 林紹偉
圖片|林紹偉 提供

Q9:最後,對於想打造個人或團隊品牌的讀者,有什麼想告訴他們的?

打造品牌,無論是個人品牌或是團隊品牌,需要有傳遞信念的人,也需要有支持這個信念被傳遞的人。

找到有共同相信願景的夥伴,真誠以對、跨域共創,並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勇敢地嘗試,擁抱失敗帶來的挫折與成長,那麼即便是疫情這樣的考驗,都能夠成為昇華的契機。

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之中並學會與「人」合作、締結夥伴關係,那麼不管今天是打造個人品牌、團隊品牌、還是做任何事情,便能夠扎根「創新思維」與持續地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

【康林生活|林紹偉 企業專業講師介紹

【Social AED|Facebook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