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理想愛情有所憧憬,卻始終弄不清自己對情感的核心需求。透過了解「愛」的組成、發現當前關係的侷限性,也許你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

R 因為感情的困擾經常和自己的閨蜜聊天,聊到最後總是讓 R 對當前的關係感到沮喪,前來進行牌卡諮詢。

R 談到自己與閨蜜的聊天內容,得到回覆經常是:「蛤你男友為何那樣?」「這樣乾脆分手算了啊!」

R 感到十分迷惘:「原本是想抒發心情,怎麼開始自我懷疑,變得更自卑?」

到後來這位閨蜜見 R 勸說無用,反倒是繼續炫耀自己的另一半,也讓 R 發現詢問對方感情問題沒有太多參考價值。

你也有像 R 類似的經驗嗎?遇上主觀性的高批判,任何言行都可以給予評論,最終都導向勸離不勸和的朋友。

也許這樣朋友可以分享其他生活瑣事,但並不適合與你談論關係相處的困難。事實上,要釐清一段感情是否值得繼續走下去,首要了解的是能否透過這段關係滿足你對愛的需求。

當時和 R 聊到,「你在關係中的核心需求是什麼呢?」R 突然愣住了,自己好像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過去多半著重的是擇偶條件,卻沒有思考關係發展中真正想要的感情樣貌,只知道當前的自己與另一半有些問題,覺得對方對愛的表達很被動。

雖然也有討論到未來,但自己仍懷疑:「對方真的是愛自己的嗎?為什麼約會、節慶感覺都不像交往前期的熱情。」「這樣真的有辦法繼續一段長遠關係嗎?」

關於愛情,我們經常會透過他人在現實的伴侶關係或是電影劇情來認識,理想中的愛情可能都是各項條件俱全的完美之愛,但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非常難。

後面會詳述在心理學的角度如何看待完美之愛。

比起追求完美無瑕的愛情,更重要的是:認清你在關係中的核心需求是什麼。

如果你也和 R 一樣正感到迷惘,花一些時間幫自己釐清。

延伸閱讀:「你應該更愛我、更包容我才對」關係心理學:關係中越是對自己執著,越缺乏自我

完美之愛
圖片|Photo by Pablo Heimplatz on Unsplash

重新檢視你的理想愛情與現實處境

先前在 IG 幾篇貼文和大家討論關係最基本的要件:「信任」與「尊重」。

每個人在愛情可能也重視不同的核心需求,比方:情感(浪漫與否、表達愛的方式、性)、讚美(表達欣賞和感謝)、安全感、彼此是否能在金錢上坦誠等等,可以思考並列出你認為重要的條件。

如果你想要有更具體的工具來衡量,可以參考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Dr. Robert Sternberg)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

這邊會說是「參考」,因為每對情侶和在感情關係中的每個個體在感受愛中都是用不同方式,學術研究與工具在愛情議題都會有其侷限性,關係裡相信自己的「直覺」與了解彼此的「感覺」還是很重要的。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愛情三元素:包含親密、激情、承諾(責任)包含以下:

1. 親密:親密感、聯繫感那些在愛情關係中溫暖的體驗。 

2. 激情:浪漫、身體吸引力、性慾望與實現,與相關的驅動力。

3. 承諾:與對方在一起朝著共同目標前進,或具有這樣的感受。

根據三種元素不同的組合法可區分出七種類型的愛情:

  1. 親密=友誼之愛:愛是存在親密或喜歡的成分,但缺少浪漫的激情或承諾的感覺
  2. 激情=迷戀:浪漫關係常以迷戀式愛情開始,並隨著時間和親密的發展成為浪漫式愛情
  3. 承諾=空洞的愛:可能是隨著長時間交往而迷失,原先具有親密、激情凋零。媒妁之言的婚姻也屬此類。
  4. 親密+激情=浪漫愛情:情感、身體互相吸引,但尚未有長期對彼此負責的準備。
  5. 親密+承諾=友伴之愛:柏拉圖式戀愛,經常存在長期沒有激情的婚姻關係中,俗稱老夫老妻。
  6. 激情+承諾=愚蠢的愛:​​旋風式的求愛為代表,閃戀閃婚、一見鍾情都屬之。
  7. 親密+激情+承諾=完美之愛:人們普遍最理想的愛情境界。

根據理論,三元素組成部分可以被視為形成三角形的頂點,三種成分在每段關係的「強度」不同,而構成不同樣貌的三角形。例如,每個成分的數量大致相等,會呈現出等邊三角形,是為「平衡之愛」。  

另外,愛的三個元素之間彼此相互影響:例如,更多的親密感可能會有更多的激情情或承諾,更多的承諾可能會導致更多的親密感。

同場加映:如何判斷伴侶的承諾是否真心?關係心理學:不願意承諾者的 3 種可能原因

完美之愛
圖片|Photo by Carly Rae Hobbins on Unsplash

完美之愛存在嗎?持續比實現更難,愛的本質是動詞

不難理解,伴侶之間三角形越接近關係越順利,三角形的結構大致會有三種:理想版、現實版,還包含對方所認知的版本。

後兩者越接近理想版又或是伴侶雙方的三角形相似度越高關係更幸福。當形狀嚴重不一致時,無論三角形的大小如何,都很難使關係發揮作用。

相信完美愛情是許多人追求的理想,事實上斯騰伯格認為維持一段完美之愛最困難的不是「實現」而是「維持」,強調將愛的元素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重要性。

如果激情隨時間流逝,感情會變成友伴式愛情。完美之愛是關係的理想體。

這種情感關係可以在長期之後或電影中的理想關係呈現,長期是多久呢?根據斯騰伯格這些戀人在陷入愛河 15 年或更久之後也會保持著好的關係。

遇到許多案主,在關係中對愛的感受越來越低,其中一項原因是他們總是放大檢視那些在關係裡的缺角,蜷縮在自己的內心劇場不停輪播、自我耗損,削弱去實現愛的行動之能量。

但看到這邊你應該可以理解,完美之愛是以十年以上為單位的進行式,並非完成式,那麼追求這樣的完美之愛其實並非是關係的重點,更重要的是讓愛的具體行動持續發生。

猜你想看:不再以傷討糖!長大是成為完整、願意去愛與付出的大人

完美之愛
圖片|Photo by Joel Overbeck on Unsplash

隨著時間愛的形式仍會發生改變,是否放手先問自己這些問題

雖然個人的需求和價值觀具有普遍性,但也非常有可能受到年齡、社會環境、文化、社群媒體、廣告,甚至是因為個人經歷重大事件影響。

舉例來說,有些人在年輕的時候想好好體驗浪漫之愛,不覺得一定需要透過承諾為彼此負責;幾年之後事業漸趨穩定,也逐漸意識到組織家庭對自己人生的重要度,讓個人想法改變,不知不覺也讓承諾的佔比提高,思考與另一半的未來。

然而,進入婚姻,也就是承諾(責任)階段,隨著關係更趨於穩定,激情的程度隨之下降。

這種價值的改變通常會以年為單位,不會在短期發生,所以如果雙方落差太大,期待對方有即刻的改變,可能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關係。

當然,一段關係中有可能雙方認知到的愛情三角形,又或是關係需求被滿足的程度可能有落差,比如,你可能認知到關係狀態是在親密較為匱乏的「愚蠢的愛」,但另一半的認知裡親密程度可能比你認知到的更高。

這樣的差距,則要雙方願意坦承、彼此核對並能持續調整,以協助關係相處。也請記得,你個人幸福感的關鍵,重要的還是你的「個人感受」,而不只是對方的感受。

至於,該不該放手?先問自己這些問題:

1. 是不是過度追求完美之愛?

2. 面對彼此的差異,可以思考:內心想改變對方真正的原因是什麼?這些是理性的信念嗎?還是其實毫無意義,只是在為自己徒增煩惱?

3. 當對方無法改變時,重新審視關係中的關鍵核心需求是否存在,可以調整在其他層面的期待。

以上的答案,只有你自己能理清。

關係是一輩子必修,​更多伴侶關係|自我關係|工作關係議題,歡迎至 IG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