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口是心非的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其實是「信任感」。

受過傷的你,可以練習從小事開始表達心意,相信自己有被愛的勇氣;而對方也會開始欣賞你那有點害羞,但也尤其可愛和真誠的靈魂。

文|咯咯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為什麼人們在如此親密的戀人面前也不願意吐露真實心聲,為什麼即使自己心裡難受也要硬撐著「傲嬌」下去?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種在戀愛中很常見的口是心非。

一、為什麼有的人在戀愛中口是心非?

1. 怕暴露脆弱之後被傷害

在戀愛中口是心非常見的場景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明明很需要對方,但偏要表現出一副「我一個人也好得很」的樣子;另一種是明明對對方的情感很深,但總想營造出一種「我倒也沒那麼喜歡你」的樣子。

而不論是否認對對方的需求,還是掩藏對對方的情感,本質都是不想暴露「我需要你」、「你很重要」的信息。

在他們的世界裡,習慣了將親密關係當作一場博弈,認為一旦對方明確知曉了自己對其的愛意、依賴和在乎,就掌握了自己的「把柄」,自己也就「輸了」 。這種擔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實,因為表達自己的心意,的確是一種暴露自身脆弱的行為,而暴露脆弱的同時必然伴隨著被傷害的風險。

2. 怕破壞關係

還有一種口是心非,是不敢心口如一,因為他們認為伴侶承受不了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情感。這類人預設對方是不能、或是不願意滿足自己的,他們害怕有需要的自己是麻煩的、沉重的,他們沒有信心伴侶在自己表達了需求之後依然會愛自己。所以他們在明明想要的時候說「不要」,是因為怕自己「要不起」。

他們幻想著,只要自己表現得沒什麼要求,只要自己不「作」,這段關係就會很輕鬆,就能夠好好的,對方就不會離開自己。但顯然,這並不是一種真正有效的、長久的維繫關係的策略。

3. 對「親密」抱有誤解

還有一些口是心非,看起來可能像是純粹的「作」。這一種情況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從不明確表示自己要什麼,一定要對方來猜,而當對方猜不到時又會生氣。這樣的人普遍對愛情存在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作為自己的伴侶應該和自己有百分百的默契,而這種默契應該體現在能讀懂自己在想什麼、要什麼。

但我們早在之前的文章中強調過,人與人在溝通這件事上普遍存在一種「透明度錯覺」(Transparency Illusion),即大多數人都高估了兩個人之間溝通的透明程度,給予信息的一方會認為自己的感覺和需求應該能被對方清晰地感知到,儘管他們實際上並未將其表達到位(Gilovich, Savitsky & Medvec, 1998)。

這樣的情境是不是很熟悉?戀愛中口是心非的那個人很少會覺得是自己的表達太過隱晦,而想當然地認為「我的暗示都已經這麼明顯了」、「開口要來的東西就沒意思了」、「我們在一起這麼長時間了,他應該很了解我現在想要什麼。如果他明知道還不這樣做,他就是不想給我。」

可事實上,他人的情緒、思想和感受絕不是透明的。即便再親密,我們都無法總是能準確看穿另一個人的心思,而我們覺得自己看起來十分明顯的「暗示」,在他人眼中看起來也並非如此。

另外,研究還發現,在這種關於溝通的錯覺上並沒有體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Holder & Hawkins, 2007)。也就是說,不論是男性和女性,當他們在感情中口是心非時,可能都怀揣著「他應該要知道我在想什麼」的想當然。


圖片|Photo by Duri from Mocup on Unsplash

二、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口是心非?

1. 自我羞恥感太重的人

那些在關係中不願意承認、直面或是表達自己心聲的人,往往有著很重的羞恥感。這可能表現在,一個人會特別容易覺得丟臉、尷尬,以及習慣性地將他人一些可能是中性的言語和行為解讀為對自己的羞辱和輕視。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羞恥是一種生動而痛楚的感受。它也是一種直接針對自我的情感,它讓我們貶低自我的價值。羞恥感的產生,不必然以「我做了不好的行為」為前提。一個人可能在什麼都沒做的時候,僅僅為自身的存在感到羞恥。

一定程度的羞恥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羞恥已經開始影響一個人關於自己是誰、自己價值多少的基本想法,它就是危險的——也就是病理性的羞恥(pathological shame)。

病理性羞恥的產生可能與成長過程中長期因為某件事,或是自身的某個點被羞辱和輕視有關,病理性羞恥有時也在每一段比較親密的關係中長期潛存。懷有病理性羞恥的個體認為自己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經常性地感到自己是依賴他人的——而因為這種自己認知中的「不足」存在,個體會隱秘地、持續地感到羞恥。

因此,有時即便是沒有經歷被直接指責或是失敗,羞恥感過重的個體也可能由於自身羞恥感形成過程中相似的情境被觸發,而感到深深的難堪,並極力迴避這樣的自己。

而依賴著、需要著、並且深深愛著某個人的自己,可能就是他們不能面對、極力迴避的。

同時,一旦向對方承認了自己的心聲,也就等同於將自己置於一個可能被拒絕、被嘲笑和被輕視這樣一個極易讓他們羞恥的處境,所以他們選擇了口是心非,試圖藉此來欺騙自己和他人。

同場加映:常常貶低自我價值,或許源於你的羞恥感

2. 恐懼型依戀者

與另外兩種「非安全型依戀」相比——即渴望親密無間的痴迷型,以及抗拒親密的疏離型,恐懼型依戀的人在關係中是最難「自洽」的一群人。他們對於感情中的親密和依戀,有一種「既想要、又怕要」的糾結和擰巴。

所以,即使他們和痴迷型同為「焦慮程度高」的依戀類型(體現在常常擔心自己會被拋棄、被傷害,也對伴侶的情緒行為十分敏感),他們的表現卻和更願意直接表達的痴迷型有著很大差異(Catlett, 2015)。

作為恐懼型依戀者,他們更喜歡採取一些間接、消極並且彆扭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不滿。比如,當察覺自己因為對方的舉動而感到不安或生氣時,他們會選擇變得疏遠而冷漠,並壓抑和隱藏自己對真實感受的表達,即便對方感到不對勁來詢問他們,他們也可能以「沒什麼,我沒有不高興」搪塞過去。

3. 戀愛經驗少的人

戀愛經驗不足的人對於戀愛的認知,可能很多的來自於那些過分浪漫化和理想化愛情的文學、影視作品,而並非來源於真實的相處和經歷,因此他們更有可能對那種「你不言我不語,卻心靈相通」的愛情抱有很多的幻想,甚至覺得愛情理應如此。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年紀尚輕時的戀愛常常會更「作」。畢竟,成熟、有效的溝通方式和經營之道也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練習和學習的。人們總是在吃了很多不願表達的苦頭後,才能明白「好好說話」的重要性。

4. 對自我需求不明確的人

很多從不表達自己要什麼的人,或許也正是那些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人。但,他們自身可能也意識不到這點,並且誤以為一些表像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方其實永遠都猜不對他們的心,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實的心意為何。這使得他們的伴侶永遠只能做到表面,而不能觸碰到他們需求的本質,而他們也注定始終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至於口是心非的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在後面會單獨討論。


圖片|Photo by jsenan on PIXTA

三、口是心非的核心,是信任感的缺失

心理學家 Larzelere 與Huston(1980)發現,伴侶之間信任程度越高,兩人越是能夠充分地自我暴露,並更願意讓伴侶了解自己內在的想法與感受。信任伴侶的人更少擔憂對方會作出負面反應;認為伴侶在了解自己真實一面後,還會一如既往地愛自己;也會更少壓抑暴露脆弱的願望。

相反,在信任感低的伴侶之間,他們則更願意選擇去迴避溝通需求、表達不滿等可能引發衝突的場景。這樣的伴侶間即便表面上關係和睦,實際上兩人之間的問題只是被壓抑了下去,雙方對彼此懷有隱秘的負面情緒(Campbell et al., 2010; Rempel et al.,2001)。

可以說,越是直接、真誠的溝通,越是考驗兩個人之間的信任程度。

不過,除了對於關係和伴侶的信任感以外,對自身的信任感也很重要。如果一個人缺乏對自己的信任感,那麼即使客觀上伴侶和這段關係都是值得信賴的,他也會很難自如地表達自己。

這種對自我的信任感,包括對自我價值的相信和對自我能力的相信。比如,你是否能穩定地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被好好對待的?你是否對自己的溝通能力、處理矛盾的能力和管理情緒的能力有基本的信心?對自己的信任感既和過往的情感經歷有關,更和我們早年的家庭教養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推薦閱讀:多數原生家庭,都充滿謊言?研究顯示:伴侶間難以坦承,源自我們都沒有能力接受真實

四、這些口是心非的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口是心非的人真正想要的,其實是足夠的安全感,而他們所需要的這種安全感,是從對方「偏要」堅持付出的表現得到的。他們在戀愛中口是心非,其實是想要給對方的付出製造一些「阻礙」,而在這些「阻礙」下,對方的付出才顯得更加真心。

上面說到,口是心非的人不夠信任對方,也不夠信任自己,也只有大量的、充足的安全感,能讓他們獲得去相信的勇氣——相信對方是愛自己的,也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而他們索取,或者說是建立安全感的方式,就是用口是心非作為工具,去一次又一次地「測試」對方,看對方會不會輕易就放棄,看對方能不能夠連這樣的自己也接納和包容。

說到底,口是心非的人想要的,不過是一個即使自己將其推開了一百次,也會第一百零一次地走過來抱緊自己的人。其實,他們的心裡通常也有一根線,他們默默對自己說「最後一次,只要這一次他還願意走向我,我就一定對他坦誠」。

但遺憾的是,對於他們不能讀心的伴侶來說,那條線顯然是不可見的。他們的伴侶能感受到的,就只有那一百次冰冷的推開。

你會喜歡:「生命的溫柔都來自傷痛」為何你們會彼此相愛,卻又互相推開?

五、那麼,口是心非的人應該怎麼辦呢?

對於習慣並且長期依賴同一種行為模式的人來說,主動打破這種模式是他們必須要做的。因此,從小事開始表達,並學會從表達帶來的積極反饋中建立信任、積累安全感很重要。

在大多數時候,不願意表達的人都是在腦海中誇大了表達帶來的不良後果(eg 被傷害、被嘲笑、被忽視),而他們需要通過循序漸進的表達,來對自己這些認知進行現實檢驗(reality test)。

比如,可能一下子就讓你要當面直接向伴侶表達情緒會非常艱難,但你可以先從一些間接的方式開始,比如寫下來或是發訊息。

又比如,如果在對方詢問你時你覺得承認被說中了都很困難,那麼你可以從先不要急著否認開始,一步步地放鬆自己、打開自己。

你還可以在關係早期的時候,在比較合適的氛圍下,提前向對方透露一些你的行為模式。你可以告訴他:「我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我會為喜歡的人默默做很多事,如果我記下了一個人的喜好,並且給他做他愛吃的東西,那其實就表示我已經很喜歡這個人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你們的溝通最好只發生在你們兩個人之間。不管是表達愛意還是不滿,告訴朋友並讓朋友轉達給他,或是在社交平台上發一些暗示的話語,可能都並不是很好的方式。因為,這樣可能會會讓伴侶感受到你對他的不信任以及你的不真誠,而這也會讓他覺得疑惑和挫敗。

當然,你也不必逼著自己一定要成為一個非常直接的人,真誠也不止有直接坦蕩這一種形式。要知道,你羞怯的、笨拙的、甚至是有些彆扭的,但還是努力想要對方感受到自己心意的樣子,也是真誠而可愛的。

最後,如果你的伴侶是這樣口是心非的人,那麼我會建議你先從自己開始,向他示範怎樣去表達自己、暴露脆弱,即便他不能一開始就給予你同樣的回應。但這對於營造你們之間的安全的、良好的溝通氛圍是很重要的一步,而這一步也只能由你先邁出。

感情中似乎總是有一方要在一些時刻,去承擔那個更勇敢、更主動的角色,如果你確信眼前這個人是你想要緊緊抱住的,那麼多做幾次那個堅持敲門的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當你堅定地敲開了那扇不那麼容易打開的心門,裡面住著的那個或許格外脆弱、但也尤其可愛和真誠的靈魂,就是給予你的勇氣的最大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