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感情就像訓練肌肉、也像人的成長一樣,總是要遇到困難,並且解決困難,才會有所進步跟成長。兩個人一起變好,才能牽手走得遠。

我們身邊所有的人和我們的互動方式都是我們自己教會對方的。

如果你感到對方習慣指責你、控制你,那麼你要探索一下,你是如何創造出這樣的互動模式的,並學習從這種模式中徹底離開,創造全新的,你想要真正體驗的模式。

當我們和身邊的人出現摩擦時,周圍的親戚朋友往往勸你「忍一忍就過去了」,這幾乎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關係指南,要麼壓抑隱忍,要麼到某個忍耐的極限,以一種破壞力極強的方式連本帶利地爆發出來。

如果你決定留在一段關係中,就要為這段關係負責任,學會如何與對方溝通,告訴對方你的需要和邊界是非常重要的。


圖片|Photo by Paloma A. on Unsplash

及時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和邊界

要學會及時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和邊界。簡單來說就是「我希望你做的」和「我不希望你做的」。

很多人會無意識地埋怨對方:我覺得你一點都不關心我,我希望你對我好一點⋯⋯

但是這種表達會讓身邊的人感到委屈和困惑,因為大多數人都在盡己所能去給予家人和朋友關心和理解,所以當聽到身邊的人說出這種抱怨時,心裡難免會有個反彈的聲音「難道我不夠關心你嗎?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竟然還覺得我對你不好?」。

而根本原因就是對方並不知道你所謂的「關心」和「好」是怎樣的表達方式。每個人的原生家庭、成長背景都是完全不同的,每個人認知到的感受愛和表達愛的方式都有差別。

很多人抗拒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要,他們會有這樣一些邏輯:

  • 如果你愛我你就應該懂我,如果你不懂我,就說明你不愛我。
  • 如果你不懂我,我也不會跟你說我要什麼,因為如果是我找你要你再給我,那有什麼意義?
  • 如果你知道了我想要什麼,就必須要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不是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表達,那也表示你不愛我。
  • 至於我到底想要哪種方式,第一我自己可能也不清楚,但是我清楚我不想要什麼;第二同上,如果我告訴你了,那是我向你要來的,你再給我就沒意義了。

這些話白紙黑字寫出來雖然讓人感覺很荒謬幼稚,但是很多人潛意識中就是這樣的邏輯。這就是孩子的邏輯,不講道理的邏輯。

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是這樣,那麼你需要學會更清晰明確地表達你的需要。

「我希望你對我好一點」、「我希望你理解我」,這種表達方式太籠統了,對方無法清楚知道到底該如何做,而且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偏向為對方做一些事情,有的人透過語言來表達,還有些人偏好提供某種物質保障來表達愛,所以你沒有明確表達的時候,對方自然會用自己認知到的方式來表達。

而且表達一定要及時,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去表達,而不要用迴避、自我說服等方式來把期待壓制下去,除非你覺得自己可以徹底轉化和放下這個期待。

如果你都不為你自己的感受負責任,卻期待別人來為此負責,期待別人來讓你開心滿意,這是不可能的。

同場加映:每個家裡,都會有一些無法被理解的家規:如何練習理解爸媽?

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負責任是很重要的一種自愛能力

記得很多年前,有一次我們公司準備辦一場大活動。因為時間非常緊張,所以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很多事情。我也負責好幾個項目,其中一個就是為這次活動設計伴手禮的紙袋圖案。

我記得當時有很多事情,所以我只有一個下午的時間和設計師溝通,修改方案。經過高效率的溝通,終於在下班之前定稿並安排印刷,第二天就可以拿到成品了。

晚上我和先生吃完晚飯坐在沙發上閒聊,我還敲著電腦,進行一些其他的工作。說起活動的事情,我把電腦轉過去給他看今天定稿的手袋設計。

我問他「這是我們下午定稿的提袋方案,怎麼樣?」

然後我的先生二話不說,砰砰砰,敲著電腦螢幕,指出了三處問題,並給予了修改意見。

我越聽心情越低落,淡淡地「哦」了一聲,訕訕地把電腦拿了回來。繼續我手上的事情。但是很明顯,我感覺到我有些不舒服。接下來的十幾分鐘,我先生跟我說話,我都愛答不理,沒給他什麼好臉色。

很快我意識到,其實我自己對這個設計成果很滿意,而且現在已經定稿印刷了,再指出問題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剛才給他看設計稿,其實我的期待很簡單——只是「求讚賞」,希望他誇誇我在這麼有限的時間下能做出這樣品質還不錯的設計。

但我不想那麼直接地表達我這個期待,因為在另一個層面,我覺得這個期待一點也不大氣,甚至還有那麼點幼稚。所以我希望在我不說明的情況下,我的先生能猜到並給我我想要的反應。然而他卻完全給了我不想要的回應。

我對先生剛才的回應有些失望,我有些生他的氣,但卻悶在心裡不明說,並用低落的情緒來懲罰他。我意識到這是過去的習慣又回來了。

而我的先生其實已經發現我有些不對勁了,但卻不明就裡,想問又不知道從何問起。

於是我告訴他,剛才我有點不舒服,你注意到了嗎?他說,有,我注意到了。

我說,其實這個方案已經定稿印刷了。我不需要修改意見,而且現在提出修改意見已經沒有意義了。

我剛才給你看就是希望你能誇我一下,畢竟這個設計稿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來的,我蠻有成就感的。所以剛才你指出問題的時候,我有點失望,因為和我想要的結果不太一樣。

然後先生馬上說,「哦,這樣啊,我還以為你給我看就是想要問我建議呢。其實已經很不錯很完美了,真的真的。」

我笑著看著他有點急於賣乖的樣子,其實這一刻他的誇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對我來說,價值更大的是,我可以更深層快速地捕捉到自己內在的過程,並用成熟的方式表達出來。而經過這樣的溝通後,我們也變得更有默契和親密了。

你會喜歡:「重點是讓我感覺你還愛我」,「希望感」是最重要的關係溝通

你的期待在對方的能力範圍之內嗎?

當你能及時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時,你已經為你的關係的進步邁開了很大一步了。

那麼接下來還需要做兩個方面的評估:

  1. 對方有沒有足夠的能力或能量支持他滿足你的需求?
  2. 對方有沒有足夠的意願去做,也就是你們過去的關係基礎是否達到了這個前提?

我們先來談談第一個,就是對方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或能量,來滿足你的需求。

一個人能做到一件事,並不僅僅是擁有「意願」就足夠。比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身體更健康身材更好,而且他們也知道只要做到「少吃多動」就好了,只有簡單的四個字,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講卻並不容易做到。

因為這裡面涉及很多主題,比如他需要突破內在的疲憊感、拖延、自我攻擊、挫敗感等等這些才能做到。

我有些學員在和老人家相處時遇到一些困境,老人家常常會責備,也有很旺盛的控制慾,而這個時候他們會有個期待,希望先生能去影響自己的父母,讓老人家可以改變想法和態度。

當然也有男女反過來的例子。他們會說,我已經很明確表達了,我只是希望他/她能跟自己父母談一談,請他們別這樣了。

可是他們卻忽略了這個期待根本就超出了對方的能力範圍。他/她自己可能都還沒有力量擺脫父母的控制,根本沒辦法改變自己的父母。

但很多人因為無法理解當下真實的境況和對方狀態,而非常執著自己的期待,並會用各種「應該」、「不應該」來合理化自己的期待,「這是他們家的人,他應該管」、「我做了這麼多,為什麼就是要不停挑我毛病」⋯⋯

推薦閱讀:所有的婆媳問題,其實都是夫妻問題

我記得女兒小時候,每當她畫出一幅滿意的作品拿給我看時,永遠都是把有畫面的那一面對著自己,把空白的背面對著我,然後興奮地舉起來說:「媽媽,你看,漂亮嗎?」

在她三歲之前我從來沒有糾正過她,因為我知道那沒有意義,所以我會看著那張紙的背面說,哇,好漂亮。心智沒有足夠成熟時,孩子沒有辦法理解「我看到的世界和你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這件事。

你應該見過那種無法理解「商店關門了」,而在晚上十點鐘為了要一樣家裡沒有準備的食物或玩具,哭到抽搐的孩子吧。

孩子可以這樣,但如果你已經是個成年人,卻還在要求你身邊的人給你一些他們根本沒有的東西,例如理解、信任、肯定⋯⋯那麼你首先要明白這是在這個層面上的「商店關門了」。

找別人要一樣他們根本給不出來的東西,只是徒增彼此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