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進入親密關係,長久下來,卻變得像是一個人,各自過各自的狀態?

文│蕭淑月臨床心理師 (心馥學堂)

「他自己一個人過得很開心,很像都不需要我」「如果我主動靠近,他有時還會面露嫌惡」⋯⋯。這是很多伴侶諮商中,不滿的那一方提到的狀況。

「都老夫老妻了,就比較沒話聊啊」,「我只是把心思放在工作,沒有討厭的意思」。這時,常常聽到另外一半這樣回應。

但以前不是這樣的!隨著關係進入穩定的長期相處,給另一半的感覺,從親近的溫暖的,變成有距離的、少互動的。

除卻有外遇、彼此有重大衝突,伴侶間變得疏離,還有另一個原因:抗拒親密。


Photo by Chandra Daru Nusastiawan on Unsplash

沒有親密關係的室友

這份抗拒,在與另一半共同生活的時間長才會顯現的,自己本來沒有意識到,但關係越來越穩定之後,以為把對方當家人般的相處,但不只歸於平淡,連對方往自己靠近都會下意識地拒絕。

就像某首歌歌詞:也許你的心是單人房,多了一個人就會顯得緊張。不是故意的,但無法跟另一半太過親密,喜歡與伴侶的關係像是室友,各有各的房間,有時候在共同空間相處但不能太多。我的實務觀察,抗拒親密的情況,有男有女,但男性比例上比較高。

為什麼會進入親密關係卻偏好獨居般的狀態,在此分享兩種可能的原因:

一是在過去的成長經驗曾對很親近的人感到失望

這類的失望是出現的頻率高但嚴重度不高,例如難過時想找撫慰,得到的是你要堅強、這沒什麼好哭的這一類的回應,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對這世界的認識就是有負面情緒要自己消化,別帶給別人麻煩,或不要期待他人能同理,可以說是對於和另一個人親密,有著不愉快的經驗。

二是從小看著原生家庭父母的夫妻關係較冷漠

家庭氣氛是少互動的,習慣這樣的人際距離,雖然不喜歡,可是人總會不自覺的偏向熟悉的模式,在成人後的伴侶關係中,顯得被動而淡漠。

一方逃避另一方充滿不安全感

不論我們怎麼想創造自己的幸福,若過去的經驗缺乏有意識的去處理,現在的我們會受到過去影響。當這樣無意識的影響太劇烈了,演變為逃避與伴侶相處,甚至抗拒精神上或身體上的親近,另一半因此充滿不安全感,關係滿意度就很矛盾的是一方很高,一方很低。

在伴侶諮商中,我們探討彼此心中期待的伴侶關係是如何,同時也會請雙方分享自己的原生家庭、還有過去成長的經驗是怎麼樣的,當對彼此的行為背後相關原因,有更多覺察與認識,就有機會從表層的安全感議題,深入到親密關係的態度差異,能如何磨合。

遇到對方抗拒親密,或是自己就是偏好「心理獨居」,好好的結束關係,也是一種各自幸福的選擇。不過願意努力試試看的話,除了尋求專業心理師的諮商,以下是我的建議:若是你感覺到你的伴侶抗拒親密,指責與過度的索求往往讓對方跑得更遠,對關係改善有益的行動是:不帶批判的說出自己的需要,用邀請的態度而非要求。若是你發現自己有抗拒親密的趨勢,好好探索瞭解自己,培養對自己情緒的覺察,先拉近與自己的距離,再學著在親密關係中與對方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