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女星做牛做馬,把她捧紅,即使待遇不佳仍然不離不棄⋯⋯。但看破了女星的人品的她,抱著領悟揚長而去。

文|王欣

被學姐帶去見子君的時候,子君正在化妝,眼皮也不太抬,問:「怎麼稱呼妳?」她怯怯地說:「子君姐好,我叫陳祥梅,我媽叫我香妹,您也可以這麼叫我。」

子君這才扭臉把她從上到下打量了一番:「看起來確實不臭。」學姐打圓場,說:「她怎麼會臭?她們家開旅館的。可乾淨的!」

是,她此後能迅速得到子君的認可,全是因為母親的教養——母親年輕時在桂林賓館當接待員,接待過無數貴賓。她把從賓館學到的那一套標準,一絲不苟地帶回了陽朔。別家旅館都用浮誇的被套、床單,母親用純白的織品,並堅持每天漿洗;母親像個盡責的女主人,她家的早餐有咖啡、牛奶,客房有歡迎水果,櫃檯有雙語服務,客人來住過一次以上便記得住名字,所以很多外國背包客來陽朔住過她家以後,回去都會極力推薦。

也是母親堅持要她考大學、學商務英語的,母親告訴她:「心細也是本事。妳只要能察覺一個人最微小的習慣、照顧到他最私密的需要,並讓他感覺到他對妳而言是重要的,妳對於這個人來說,就是有價值的。」

母親這樣的女人啊,總是用她們有限的見識和無限的精力,隱忍、堅強地維持一個家,並把子女塑造出她們並不具備的模樣。而在許多這樣的家庭裡,如果父親還能稍微盡到做父親的責任,那簡直可以說是圓滿幸福了。

開工前,她問學姐:「助理需要做什麼?」學姐想了想,鄭重其事地回答她:「助理就是當明星的保姆,但香妹,妳不要習慣只是當保姆。」

她大概用了兩週,就掌握了子君的生活規律——從她喜歡的水溫到她的經期。


圖片|來源

她比了解做得更好:子君咳嗽了幾聲,隔天她遞給子君的保溫杯裡便泡上了羅漢果;子君喜歡吃水果,她會耐心地把每一種水果處理乾淨、去皮去核、切成大小合適的塊狀,子君上完妝吃,也不會弄髒脣膏;她的背包裡隨時放著 OK 繃、衛生棉、消毒水、一次性馬桶墊紙,乃至保險套,她也不會明目張膽地把私密用品大剌剌地掏出來遞給子君,而是算好了時間或場合,悄悄放在子君的飯店房間裡,第二天幫她收拾時,再靜靜地補充或收走,一切都是心照不宣。

她把從母親那裡學來的心細用到了極致,跟著子君在劇組拍了兩個月的戲,她大致摸清了劇組的權力體系和社交規則:子君從來不是劇組的核心人物,這一點,從燈光師幫她打光的用心程度,以及監製幫她安排的候場頻率與時長,即可知一二。

子君偶爾也想做點人情,打發她去買幾箱涼茶或礦泉水發給工作人員們。不像其他助理把飲料生硬地往別人面前一丟:「××姐請你喝東西。」她會拿一支麥克筆,一一問過每個人的名字,幫人家把名字寫在瓶身上。一來可以正式認識,二來片場人多,又都是一樣的飲料,幫人把名字寫在上面就不會搞混。

子君接的也不是大戲,多是資金很緊的劇組,沒有負責茶水的工作人員。她跟劇組混熟後,趁子君候場時,會自發性地擔起發茶水的工作,幫現場的工作人員發茶水。一來二去,從導演到場記,人人都說香妹不錯。子君想溜出劇組參加商業活動,她去跟監製說,基本上都可以准假。

真正令子君對她刮目相看的,是一篇通稿。


圖片|來源

子君接的是古裝戲,某次劇組開放探班,那天的戲是子君在山中戲水,實景拍攝。四月一場春寒,早上又下了點雨,氣溫陡然下降。可是記者們全來了,機位也架好了,不拍不行。子君穿著輕薄的紗衣,顫抖著走進池塘,還要表現得無比歡快,拍了好幾顆鏡導演都不滿意,子君在池塘裡鐵青著臉,當著記者們的面完全無法發作,只得一遍一遍配合。最氣的是,記者們實際上是為了當紅男主角來的,結果到了現場才知道當天沒有安排男主角的戲,記者們立即興味索然,拍攝結束後願意留下來採訪子君的寥寥無幾。

有個網媒記者以為她是子君的宣傳,塞給她一張名片,問:「你們有通稿吧?寄我信箱。我有別的事,今天就不採訪了。」

子君坐車回酒店的路上止不住地罵聲連連:「他們就是故意的!我在那冰水裡泡得都要血崩了!我明天不拍了,我要去醫院體檢,出了問題我要告他們!」

她悄聲問:「子君姐,剛才有個媒體要通稿,我們有嗎?」子君大罵:「通什麼通?還嫌我不夠丟臉嗎?」

回到房間,伺候子君睡下,她決定寫一則通稿。雖然子君氣急敗壞,但拍攝時她看起來還是很敬業的。她想了想,洋洋灑灑寫了一篇《當明星有多苦?×××被吊打,姚子君泡冰水連拍六小時導致婦科病》,發到記者郵箱。這個標題集合了獵奇、八卦、祕辛,還捆綁了同劇當紅男一號,即使放到現在看,亦堪稱完美。那網站記者連一個字都沒改,直接推到了隔天頻道頭條,迅速就在網路爆紅,各家都市報也紛紛登載。

子君確實做夢也想不到自己一夜之間能成為各大門戶網站的焦點,訪談節目的邀約電話也紛至遝來,這個些許虛構的故事成為她至今還在用的哏,一接受採訪就苦大仇深地說:「當演員真的滿苦的,還記得我有一年冬天拍一場戲,冰水裡一泡就是好幾個小時,導演說可以了,我自己覺得還能更好,又讓他繼續拍。等我被撈起來,下半身都失去知覺了,落下一身病。回北京看中醫、做物理治療,現在還沒完全好。但片子一播,那場戲效果特別好,又覺得很值得⋯⋯」

那是子君第一次給她好臉色,子君從身後抱住她,嬌俏地說:「香妹,跟著我好好做,前途無量。」

做得再好,也改變不了姚子君的吝嗇。

到後來她既是助理又是企宣,姚子君始終只付給她每個月兩萬塊,五年沒變過。她原本和另外兩個藝人的助理合租一間房,住到後來別人都陸續轉成企宣、執行經紀,搬出去單獨住了,她只得跟一任一任新來的北漂助理們繼續合租。

到了年底,企宣們聚在一起,晒年終獎品。這個說老闆發了六位數紅包,那個說老闆不但發了紅包,還獎勵一家三口去杜拜旅遊。大家問她,「子君給妳發了什麼?」她指了指牆角六個名牌紙袋。大家說:「發名牌包也行啊!」她苦笑,說:「什麼啊!裡面是子君代言的牙膏,整整六大袋,還有一個三千八百元的紅包,這些就是我今年的年終。牙膏我死都用不完,帶過來跟大家分一分的。」眾人面面相覷,說:「妳不是在開玩笑?」她說:「真的沒在開玩笑,就是這麼慘。」

每次一提加薪,子君就拿這話來堵住她的嘴:「香妹,妳格局要大一些。妳現在這麼年輕,賺取經驗是最重要的,有了經驗,錢之後可以慢慢賺。」

她不知道自己的格局還要多大。子君出席一些高檔次的商業活動,沒有品牌肯借衣服,子君又捨不得花錢請造型師,她被逼得借朋友的信用卡去連卡佛(注:一間港資的英式百貨公司,在中國有多間分店)現買一件裙子讓子君不拆吊牌穿出去,回頭再拿回連卡佛退錢——這格局還不夠大?何況,子君不但穿她借錢買的名牌衣服,第二天通常還會獲得報導版面,畢竟,時尚娛樂媒體都喜歡用標明藝人穿了什麼時裝品牌的通稿。

許久以後,她遇見姚子君之前的企宣,根本無須刻意引導、煽風點火,對方便懂她的難處。

「她不是窮,」前企宣說,「她是發自內心覺得我們是她身上的寄生蟲,我們依附於她,沒有任何價值,她的名氣和收入全是她一個人賺的,或者自然而然就有的,跟我們的付出一點關係沒有。能賞我們口飯吃,已經是大恩大德了。」

她深表認同。

延伸閱讀:人活著不該只有「任性」,更該有「韌性」


圖片|來源

最終毀掉合作的,是子君對於過氣的歇斯底里。

一年一年,隨著子君從接近四十歲變成超過四十歲,做人又絲毫沒有長進,片約自然越來越少。子君越來越喪心病狂、不可理喻。

她先是沒有節制地微整形、做臉部填充,把本來頗有個性的小方臉硬生生捏出一個流行的尖下巴,抬頭紋、淚溝、法令紋、頸紋消得過於徹底,導致長期沒有臉部表情。有一次她填蘋果肌、豐額頭過狠,整個人看起來非常假。錢又捨不得不賺,頂著一張滑稽的臉出席活動,被媒體拍下來遭到網友大肆吐槽。儘管她幫子君發了通稿推託說是海外歸來時差嚴重,導致水腫,子君還是對她發了許久的脾氣。

每個月新的時尚雜誌一出,子君就會摔到她桌上,責問:「妳看,冰冰又上封面了。妳為什麼就不能努力一點?」她答:「我經常都在問相關的編輯,暫時沒有機會。」子君生氣,說:「妳找編輯有什麼用,直接聯繫主編!」

「我⋯⋯我不認識曉雪,也不認識蘇芒。」

子君把雜誌翻到版權頁,指給她看:「妳看!她們都有留主編的信箱,妳不會寫信去爭取啊?」

她瞠目結舌地看著子君,彷彿從未認識此人。

前幾年,子君簽約的經紀公司面臨改組,變成大經紀人制,正好她的合約即將到期,在公司詢問了一圈,幾個大經紀人面露難色,不願接手,老闆只好親自約子君談,委婉建議地說,「資歷也夠了,地位也到了,是該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了。」公司願意放開對子君的約束,讓子君獨立運作、獨立核算,這樣分成更少、路會更寬。

深夜回郊區別墅的路上,她和子君對第二天的行程,而子君只反覆想著飯桌上老闆的暗示,覺得萬念俱灰。車下了高速公路,路過別墅區附近的一片人工湖時,子君突然叫司機停下,對她說:「妳下去,我不舒服,想自己回家。」

她很驚恐,好聲好氣地求子君:「姐,在這裡下我叫不到車⋯⋯。」子君冷冰冰的,並不心軟:「妳下去,等一下會有車來的。」

她看著保姆車絕塵而去,感覺子君對她開了一個並不好笑的笑話。那時候還沒有叫車軟體,她在荒郊野外等了又等,連貨車都鮮少路過。沒有力氣感受委屈、害怕、憤怒,她只想趕緊回家。沿著湖邊往大路走的那一段,她倒是想起了從小到大,沿著走過的遇龍河,只是在陽朔,許多個晚上抬頭會看見浩瀚星空;而在北京,抬頭卻是漆黑一片。

在北京看不見星星。可是又有什麼關係?

在北京,妳看得見明星。看得見他們經歷了怎樣的機緣、做過什麼樣的犧牲,最終才得以走到鎂光燈下,熠熠生輝。

在北京,妳看得見高樓大廈、瓊樓玉宇。足夠努力,妳就能走入其中一間,與華府的主人談笑風生、飲酒作樂。乃至,親自成為某間華府的主人。

在北京,妳看得見生活的趣味。以各種顏色、氣息、味道、聲音、動作、語言⋯⋯的形式,無所不在,日新月異。

在北京,妳看得見自己的夢。看得見它如何從一個不可名狀的念頭,漸漸被這城市滋養、發出芽、長出脈絡、深深扎根,最終結成果。

她越走越快,也越走越輕鬆,不再害怕。穿越了這片黑暗,前面的燈火並不是老家的街巷。所以有什麼好怕的?她不會看見那些吃相難看的親戚、無事生非的鄰居,也不會聽見母親關切又無奈地問她:「怎麼回來了?」

她知道,她不會離開北京,但一定會離開子君。

推薦閱讀:《做自己的勇氣》:讓你的任性成為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