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譯者摘要》

 

英國是全世界四大國際都市之一,與紐約、巴黎、東京並列。整個歐洲的金融中心就是在倫敦,與紐約相比,就是互爭一、二名的局面。

因為地緣關係以及歷史因素,倫敦吸引了許多來自中東、印度、歐州的富豪與聰明人。精英階層的人對於市中心的土地需求,大大地拉抬了倫敦的房地產價格,導致一般「在地」的英國人買不起房子,民怨四起。這項議題,也成為英國政治人物選舉前的交點。

吸引高階人才是讓國家成長最快速的方法,但是也會帶來種族衝突的問題。英國是個垂垂老矣的國家,就像文章內容提及的,如果沒有金融業留在倫敦,英國就會消失在世界地圖上。新興國家的市場興起,預期將會有產生引力,部分的資本將留出倫敦。

要解決倫敦土地供給的最快方法,除了就是把圍繞倫敦市區的綠帶剷除掉,轉變成可以蓋房蓋樓的土地。現在倫敦正站在一個天秤台上,一邊是持續開放高階人才的移民,造成地價高漲的民怨。另一邊是嚴格管制移民數,導致部分人才轉向其他地區發展,降低倫敦的國際競爭力。


 


 

今年是倫敦大展風采的一年。六月份,即使倫敦氣候不佳,仍然把英女王伊莉莎白的60周年紀念慶典辦得有聲有色;七月,倫敦即將主辦奧運。正在防堵恐怖主義攻擊和地鐵災難的發生(這不是件小事,因為奧運的主辦單位都是依賴大眾交通運輸的)。這場奧運會應該要再一次地凝聚城市的光榮感,讓世人知道倫敦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城市。

 

然而,倫敦目前的地位遠並不如想像中這麼好。倫敦在過去25年的成功,已經被歸咎於「歷史的偶然」與「良好的都市政策」。歷史持續在往前走,但是政治人物卻沒跟上腳步、搞得亂七八糟。他們將倫敦推向衰退的一邊卻不自知,因為一座偉大的城市經濟結構是如此的複雜、需要細心呵護。

 

深淵書簡 [注1]

 

相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倫敦有較高的能力抵抗衰退。儘管大英帝國的GDP已經下滑到世界第七的位置,但是以全世界的資本規模來說,倫敦與美國紐約是互為一二的位置,遠高出其他世界頂尖的城市許多。如果沒有倫敦亮眼的表現,英國可能老早就從商人與旅客的地圖上消失了。

 

[注1]王爾德(1854-1900)是一位愛爾蘭的作家,當他的名著《不可兒戲(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rnest)》大紅大紫的時候,被人告密他作出同性戀行為,短短數月間,他便被定罪,從而身敗名裂,更被判罰兩年苦工監。這名天之驕子從天堂掉進地獄,於是創作出《深淵書簡》這部作品。作品前半充滿對社會的怨恨、對法律制度的不公與批判;後半則是因為這份屈辱進行反思。譯者沒看過這部作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像素麵包的部落格:http://0rz.tw/obyUV

 

過去的倫敦也不是一直都如此耀眼。經過光榮的維多利亞時代,這座城市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而走向衰敗。轟炸,炸掉了製造業的工廠、迫使碼頭關閉與政府政策因而弱化倫敦的機能是有道理的。至1980年晚期,大倫敦地區的人口銳減四分之一。

 

接著,事情轉往好的發展。部分原因很有可能是倫敦自身的吸引力。但是根據本周刊的特別報導指出,用好的政策取代愚蠢的政策也是因素之一。在1970年代,英國政府停止國內任何地區成長的嘗試;倫敦1980年代自由開放金融服務產業,吸引全世界的金融工作者與資金。藉由「時區」與帝國主義散播全世界使用「英文」的便利性,這兩項優勢讓外國人能方便地在倫敦進行工作。一個值得信任的法律制度與廉潔的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商業環境。另外,英國頂尖的大學與私校吸引年輕人求學與家長的青睞。

 

因此,全球化的腳步慢慢地向倫敦集中,將這個都市推向世界級的國際大都市。紐約擁有國外裔的居民已經像倫敦一樣多了 ─ 甚至多出三分之一的外國人口比例。但是,紐約的重心是放在美國,而倫敦是放眼全世界。再者,紐約的移民是從頂尖人才到販夫走卒都有,而倫敦吸引的都是聰明的專業人士與錙銖必較的有錢人。外來移民占據英國精英階級的比例正在提升,或者說是高階移民的第二代(進入英國精英階級)。

 

對倫敦人來說,移民帶來一個負面影響。倫敦每平方英呎的地價遠超過全世界的其他地方,除了摩洛哥以外。儘管其他國家的首都和英國倫敦以外的土地價格,在金融危機期間早已跌價,但是新興市場的資本對於倫敦市中心的地產高需求,反而將倫敦房地產的價格推得更高。

 

但是,仍然有更好的面向。部分的原因來自於,這些外國人是身分條件較好的、較年輕的 ─ 根據雇主的問卷調查 ─ 比當地人更認真工作,而且還能讓國外的錢流入倫敦這座城市。倫敦經濟持續近幾年的表現,都優於整個大英帝國。倫敦地區每人所帶來的附加價值是全國的1.75倍;於是,倫敦補助英國的其他地區每年150億英鎊(230億美金)。

 

但是,有個障礙。雖然英國依靠倫敦而活,倫敦依靠外國人而活,但是英國卻不怎麼喜歡外國人。一份來自於6個富裕國家的調查顯示:英國是對外來移民最有敵意的地方。不是因為他們看到這麼多的外國移民。倫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在外國出生,相對於其他國家大約只有8%的外國移民來說,這對他們來說比例太高。也不是單純是因為移民只喜歡跟移民在一起:即使是英國本地出生的白人,也比其他英國人對待外國人更加友善。

 

即使倫敦也無法決定自己的未來。倫敦市長掌握的權力很小。倫敦受到英國其他地區的管轄,而且保守的英國首相,也造就了一座名叫伯克希爾郡(Berkshire)的「外國移民自由區 [注2]」。大衛‧卡麥隆受到右翼(right wing)陣營的壓力,外國移民的增長,儼然成為選民關心的議題,逼得他必須要每年降低移民人數至「數萬人」之譜 ─ 這是份艱難的工作,因為去年英國的淨移民人數 [注3]高達25萬2千人。外國學生們工作的權利正受到管制,讓留學英國的成本增大;取得工作簽證變得更加困難;將家人接至英國一起生活的困難度極增。意外的是,工黨的態度與保守黨是如此的一致:上禮拜工黨黨魁艾德‧米勒班(Ed Miliband)承認自己的黨「走錯路」,不應該允許這麼多的移民進入英國。

 

[注2]譯者不清楚為何作者這麼調侃卡麥隆,於是猜測:伯克希爾郡是英國首相卡麥隆的故鄉,本文戲稱伯克希爾郡是「外國移民自由區」,大概是揶揄卡麥隆的移民政策吧。

 

[注3]淨移民人數 = 移入人數 ─ 移出人數。

 

 

持續開放,以求偉大

 

此時對倫敦來說是個好時機,但是機會將稍縱即逝。來自於帝國興起工業革命的資本累積,促成英國的繁榮;今日,新興市場的崛起,資本就往那些地方流去。歐洲目前的創傷,即使被解決,仍然會決定歐洲未來的命運:若不是整個歐洲大陸變得更緊密,或者,更可能的是,整個歐元崩潰。

 

然而,雖然英國政府不能阻止倫敦的衰退,但是可以減緩這個的速度。對倫敦人來說,除了居住成本外,商業稅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增收更高的地產稅,以廣泛的經濟理由來說是可取的,因為可以抑制房地產投資與第二間房屋的持有。允許在城市裡的棕地(brownfield)與環繞整個城市的綠帶(Green Belt [注4])進行開發,將能夠增加土地的供給;雖然這些土地是環保人士與抗爭居民的最愛,這些團體想將綠帶的範圍往東南邊持續延伸,因此將波擊到鄰近的鄉間土地。因此政府必須要設置鐵路以提升交通需求,並擴大擁擠的入市收費 [注5]設施與提升機場的運輸量。

 

[注4]為防止城市盲目擴展或與近鄰城市聯成一片,在城市四周或在相鄰城市之間設置用以限制城市建設的地帶,這種地帶可以是風景區、林地,也可以是牧場、農田。綠帶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組成部分。最早把綠帶的概念納入近代城市規劃理論的是英國人E.霍華德。他在「田園城市」模式裡,提出用公園、農田等將城市中的公共活動區和住宅區分開,將各個住宅區分開,將母城和衛星城鎮分開。1938年英國迫於市郊環境保護組織(Campaign to Protect Rural England)的壓力下制定《綠帶法》用法律形式保護倫敦和附近各郡城市周圍的大片地區,限制城市用地的膨脹。資料來源:Baidu。

 

[注5]為了減低在倫敦市中心的汽車數量,於2003年2月17日清晨7點,英國倫敦市政府針對汽車進入市內的額外收費,以減緩繁忙時間的交通堵塞問題,並為倫敦市的交通基建提供資金。倫敦也成為歐洲首次對汽車進入市中心課稅的城市。資料來源:Wikipedia。

 

最重要的是,英國需要停止「不歡迎」移民的政策。倫敦房地產是建立在能夠吸引有錢人、聰明人、認真工作的人之上,任何會危害倫敦的政策,也是危害整個英國的政策。

 

 

一分鐘看英國

〉〉令人難忘的倫敦(London)生活

〉〉人氣部落客的倫敦生活 浿機

〉〉英國小新人的獨白

更詳細的圖文內容〉〉幣圖誌


 

參考網站:來源

更多經濟學人編譯資料〉〉經濟學人 in woman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