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作一點」、「打起精神」、「大家做朋友嘛」我們總喜歡這樣鼓勵著生活圈中比較不好親近的人,彷彿只有開朗活潑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因此錯誤地將陰鬱解讀為憂鬱、將喜歡獨處解讀為孤單寂寞。透過《孤獨的價值》一書,我們看見獨處也能快樂的心理軌跡,人生就像盪鞦韆,不曾落下怎麼可能飛得高?

不要失去獨處的時刻

不只學校,感覺家庭也是如此,為了讓孩子不會感到孤獨,父母顯然過於干涉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對於「作風開明的家庭」這字眼存有幻想,相信任何事都能開誠布公,才是絕佳的親子關係,強迫孩子接受這樣的價值觀。

世上有各種類型的人,即便是親子,個性也不見得一樣,因為成長環境不同,時代也不一樣。有些孩子的「開朗」只是順應父母的強制要求,因為要是顯得「陰鬱」就會被斥責。

雖然我常表態自己喜歡個性陰鬱的人,但不可否認,個性開朗的人的確比較吃香。我不明白,人為什麼不能陰鬱呢?我有兩個小孩(都是老婆大人在照料),要是他們為某件事開心喧鬧時,我會斥責他們「安靜點」,雖然不知道這樣的管教方式是否奏效,但兩個小孩都挺乖的。

當然,也可能是在我面前佯裝乖巧。但我認為這樣的管教方式,對於他們日後如何面對社會這個大環境是有幫助的,至少懂得應付各式各樣的人,也能守住自己的原則。

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懂得如何在人前,展現自己開朗或陰鬱的一面。

不只人的個性,我對於日本的住家採光過於明亮,也有所不解。房間弄得亮晃晃的,有何意趣可言?白天陽光從南邊的落地窗照射進來,晚上裝在天花板上的照明器具照得房間四處角落都很亮,反觀氣氛非常好的餐廳和飯店客房等,這些高級場所的採光並沒那麼明亮。看書時,只要打開身旁的燈就行了。只能說不少日本人被洗腦,無條件地接受「明亮」就是好的說法,認為只要採光明亮,心情也會跟著開朗。

延伸閱讀:向光生長,書寫青春!專訪李屏瑤:你不必成為誰的理想

孩童房本來就是為了讓孩子獨處而設計的空間,隨著年齡漸長,孩子更需要獨處時刻。我認為孩子升上國中後,週末假日偶爾可以讓他們負責看家,大人出門放鬆一下,但絕大多數日本家庭都是全家出遊,深信孩子同行比較好。

也有不少家長將自己的興趣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和自己有著共同喜好,在我看來實在很不可思議。若父母如此要求孩子,何不先身體力行,迎合自己父母的興趣,這樣不是能彰顯自己很孝順嗎?明明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孩子。

當然也要依孩子的個性,調整與孩子的相處方式。但我常常在想,孩子升上高年級之後,是否讓他適度嚐嚐孤獨的滋味,有助其人格養成呢?

無論是再怎麼親密的關係,都要遵守一定的禮儀;無論是再怎麼相愛的彼此,也必須保有私領域,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

推薦閱讀:親密是教養的起點:「親密」並不可怕

雖然有些人總愛說些既然是一家人,就不應該有所隱瞞的漂亮話,其實不把這些話當真,才是智者,因為我覺得這些話一點都不「漂亮」。思考什麼事應該讓對方知道,什麼情報能共享,才是真正的體貼。

關於孤獨的盪鞦韆原理

闡述至此,我想多少能讓大家明白孤獨並非全然不好,同時也是不可或缺的狀態。請回想前面提到的愉快與寂寞的波動,結論是人必須要有這樣的波動,一下子快樂,一下子寂寞,這才是健全狀態。而且沒有好壞之分,要是一方沒了,另一方也不存在,成了平坦的世界,這種情況就像心臟停止跳動,說是死亡也未嘗不可。沒錯,要是死了,就不會覺得快樂,也不會感到寂寞。每個人終如此,所以趁自己還活著時,多方感受吧。

這種感覺就像盪鞦韆,往前盪時覺得很快樂,往後擺時又覺得很寂寞,就是這種「擺盪」的感覺。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無法只擴大愉快的感覺,也無法只擴大寂寞的感覺,這是波形的基本原理。然而,人們只能主觀地捕捉自己的心理狀態,所以可能搞錯鞦韆的中心點,一味認為自己很寂寞。相反的,也有怎麼樣都覺得很快樂的人,明明都是朝同一個方向擺盪,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於是,有些人為了今後過得更快樂,用力擺盪鞦韆,想要盪得更高,卻反而覺得更寂寞。從旁觀察的我發現這些畏懼寂寞,為了遠離孤獨而刻意追求熱鬧的人,其實並沒有盪鞦韆,而是處在拚命想往前盪的掙扎狀態,根本就是停擺。或許他們不會感受到莫大寂寞,卻永遠也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快樂境界。

反觀熱愛孤獨,享受寂寞的人,因為心中無所求,無窮的快樂自然造訪。即使他們心想:「我面對這種熱鬧的場面,有點棘手。」朋友還是自動圍聚過來。就算沒有具體的熱鬧場面,但好比他們獨自登山時,也能因為見到高山植物而感動不已,為了眼前的美麗景致而開心落淚,這份感動就是莫大的快樂。光是能夠吟味這樣的感動,便能明白人生價值。縱使如此,他們還是不斷追求一個人的孤獨世界,鞦韆也盪得愈來愈高。

你會喜歡:練習和自己對話,Me time 的三個小練習

說得更坦白些,恐懼孤獨的人,不曉得孤獨有多麼快樂。在我看來,這些人不只失去一半的人生,也處在波幅始終很小,無法達到真正快樂的狀態。

瞭解孤獨,才能瞭解愛情

雖然隨著年歲漸長,能夠逐漸瞭解孤獨的美好,但有些人就算上了年紀,依舊抗拒不了熱鬧的誘惑,強迫自己拓展人際關係。

這種人除非喝得酩酊大醉,不然感受不到快樂吧。因為只要喝醉,便能毫無顧忌地享受被親暱之人包圍的感覺。當然用錢也能捏造出類似氣氛,而且錢撒得越多,越能吸引人向自己靠攏,但無論是哪一種方式,結果還是感到孤獨。其實不需要畏懼孤獨來臨,坦然接受才是最好的方式。

推薦給你:獨處美學:學會自己一個人,才能享受複數的生活

那麼,年輕人為何抗拒不了熱鬧的誘惑呢?或許因為要是認同孤獨很美好,可能會被同儕孤立吧。有時,年輕族群的小團體純粹只是因為「年輕」這理由而聚在一起,就像一群小狗嬉鬧。

再者,年輕人渴求別人的理解與認同,哪怕只有一個人也好,希望有個人能貼近自己。

這的確是個理由,只要找到一位同伴,兩人一起孤獨也不錯。

就算與世間為敵,只要一起守護屬於兩人的世界,這樣就夠了。

這是以意識到「兩個人」的感覺來取代「自我」,但之所以會這麼想,出發點還是自己一個人。雖然對方目前陪在身旁,但終究不可能變成同一個人,也不可能真的瞭解對方的心思,所以只能相信對方說的話,也就容易產生誤解。這就是為何明明相愛甚深的兩人,明明堅決表示要永遠在一起,卻是最有可能分手的愛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