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不知道讓多少父母對子女不忍放手,又讓多少子女懷著出外闖蕩的雄心裹足不前。女人迷作者艾彼藉由讀者來信想告訴你的是:別自己用家人侷限自己,想清楚、做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是你能為自己的夢想做得最好的事。

讀者來信

我現在是ㄧ名大三生,其實對以後真的有很多的迷惘和憧憬,曾經我想要到國外留學,也是為了自己以後能有更好的出路。但是一想到家人,我想好好陪伴他們,於是又打消這個念頭...... ——瑋薇(年齡區間 < 23)

我畢業一年了,那時候直接找到不錯的工作,在職場工作滿一年決定出國念書再多充實自己。離職後,母親還是堅持不讓我出國,說會擔心,於是我又留在台灣...... —— 波蒂小姐(年齡區間 23-25)

35 歲才又回到歸零的狀態......,也想著往學術界發展、出國進修,看似有很多選擇,卻只覺得原地踏步,失去了動力與目標,應該如何是好......——坦雅(年齡區間 35-38)

以上三封信,分別來自三個不同年段的讀者,共同的主題是考慮出國,包括出國之前會擔心家人的反應、擔心出國後是否就能擁有更好的生活等等。面對人生的大轉彎,出國,大家煩惱的共同點大於年齡造成的差異。

給猶豫是否該出國的你:第一關,家人的阻礙只是你害怕未知的投射!

曾經在活動上遇到一位讀者這樣反應,他說,有一陣子非常厭倦看到「做自己、為自己」這些字眼。彷彿這些事情就是一盞明燈,可以通往所有問題的解答。他夾在家族與自己的夢想間,不確定應該持續完成父母的期待,亦或順從自己內心的呼召。

他的掙扎如此真實,我猜測他的過往必然是個貼心孝順的孩子。與這樣以家為重的任何人談論做自己、為自己,實在太遙遠,反而加深他們的痛苦。一方面覺得「別人說來很簡單,我就是做不到,莫非是我有問題?」,另一方面也覺得「為家人著想難道有什麼錯嗎?」許多人就抱著這樣的想法搖擺地度過一輩子。

推薦給你:寫在謝金燕告白之後:沒有愛的交流,孝順只是枷鎖

你沒有問題,只是在這個強調做自己、為自己的個人主義潮流下,選擇站在為家人為家族的集體主義這邊,內外交迫的確讓處境顯得艱鉅,讓你自我懷疑。

想常伴父母側的你,沒有錯。重點是要甘心。

最怕不甘心的你,既無力追逐夢想,也不能與家人一起過日子。

離家的心理、文化議題

心理上,離家,是件大事。是父母與子女在獨立和依賴議題上的拔河,而且是「雙向的」拔河。許多人的青春期都和父母拔河過,要求父母進房應敲門、要求和朋友跨年晚歸。青少年時期,我們覺得自己已經自立,應能想有更多自由。父母卻未必這樣想,反而因為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的叛逆、抗爭,而想監督更多,深怕鬆手就會失去孩子。

這種拉扯,其實就是縮小版的離家議題。

子女成年後父母理性上認為孩子已經長大,但心理上卻不見得做好準備,有些父母因為老化、體弱,心理上反而更加依賴成年子女。

你會喜歡:最好的孩子教育像在創業!帶他離開舒適圈

一般人假設成年子女已經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父母也已能夠放手讓成年子女飛。但隱含在強調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的背後,集體主義的華人家庭情節導致成年子女在進行生涯規劃時,將父母的老後一同考慮進去;同樣的,父母也希望子女離鄉背井只是不得不的暫時選項,不是長遠的生涯規劃。

如果不是按著這個框架走,父母內心隱約有被拋下的失落感,子女也擔心自己背叛了父母。

決定出國必然與家人拉扯嗎?

我在個案身上經常看見,血緣這條斷不了的羈絆,在父母與子女間拉扯。只是拔河的力量究竟多大、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當子女提出想出國的念頭時,父母的內心正上演「放手讓孩子飛,但可能孩子一去不回」或「讓孩子留在身邊,但孩子可能一輩子遺憾」的內心戲。子女方面,也衡量著「出國後的預期性報酬」與「可能面臨的種種困境」誰輕誰重。越不確定父母是否有足夠經濟資源、人際支持的成年子女,越不相信父母可以好好照顧自己。面對出國一事上,就越難以下決定。更容易巧妙的用心理防衛機制去包裝,說服自己,而拖延不做決定。

延伸閱讀:無法秤斤論兩的倫敦留學:我回到原點,改變的是我自己

此時,如果父母與子女,都沒能覺察這些內心衝突,就很容易使用投射 projection 與轉移 displacement 做為互動模式。投射是指個體將自己不願意接受的想法感受歸咎於他人身上,而無須面對內心的不舒服。例如,父母親認為沒有孩子共度老年生活,自己會很辛苦,透過投射作用將對自己的擔心包裝成怕孩子吃苦。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父母情感上無法接受孩子是個體,有自己的人生要過,將自己不欲接納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控訴孩子「不孝」,顯示孩子執意離開,父母就不需要調適己身的失落情感。

轉移作用指的是,你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引發某些情感、行動是危險的,因此將情感、行動轉移到其他情境下釋放。成年子女面對未知感到恐懼,也可能透過轉移作用,變成對父母生病、老化的擔憂。未知無形又巨大不知如何克服,與此相較,父母的情況顯而易見、讓你誤以為容易處理。考慮至此,自然就為自己找了一個理由,無須真的離家。

如果你認為家人是讓你無法決定出國的主因,第一關,請你先釐清,家人是不是你的心魔幻化於外的替身?替你無法自立的心理,找一個可以責怪的對象?

你必須了解家裡是真的需要你留著提供一份經濟資源、人際支持、扮演好照顧者的角色,亦或是這只是你害怕離家的包裝紙,把你包的很安全,讓你不需要面對更有挑戰的未知。

說服家人前,你已經說服自己了嗎?

釐清家人是否實際上需要你留在國內提供經濟資源、人際支持、擔任照顧者後,才能一一拆解他們的擔憂,提供需求滿足的管道。很多時候,親自確認了,才會發現一切不過是虛驚一場,自己阻礙了自己。父母對孩子離家的失落,若有機會直接與父母談談,也能舒緩許多。

其次,出國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經濟來源能否穩定、獎學金等,是最需要思考的。出國後能否提升自己未來就業的價值,可以先打聽職場同行過來人的經驗。或者,建議你把時間拉到1年、3年、5年去思考,希望出國的經驗為你帶來什麼不同,首先設定目標,也比較容易讓自己在出國期間累積相關資歷。

大多數的人認為出國無論在心裡、經濟面上都需要付出較大的成本,希望將一切評估透徹才做決定。但若對你而言,無論如何都想出國看看,不想留有遺憾,那麼當你安撫好自己、打點好家人與經濟之後,就去吧!讓自己敞開心去體驗,不預設會有什麼得失,會發現有意外的收穫與驚喜在前方等著。

同場加映:給渴望出走的畢業生:出國,是一條無法準確預測報酬的旅程

無論如何,都請你記得先安撫對未來擔憂的自己,安撫家人對分離的擔心,才可能真的談離家、出國的行動面。

別總羨慕別人有雙能飛的翅膀,卻沒看見他們肩上承擔了多少重量。

更多人生話題,在心理師的會心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