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柯文哲點名中山地下書街連年虧損,想改變經營方式,取消僅有書店、文創類店家能承租的規定,讓美食或百貨業進駐。報導一出,許多人反彈他縮小文創空間。你怎麼看書店與閱讀的關係?聽聽資深媒體人蔡瑞珊與我們分享,一間書店,一本書,都是有靈魂的。

屏東的「博克」書店關了、苗栗「竹南展書堂」將熄燈、對照起前日因「政大書城」閉門折扣而引起的書店人潮,愛書的人沒有減少,只是習慣更低價的購買,你我對書本的尊重,是否讓書退回到了早期擺攤叫賣的低價才能有活路?

因為中山區地下書街要轉型、引起書商反彈、民眾抗議、然而:從 2006 年就開始的這條「地下重慶南路」,沒落蕭條的背後難道你我不該付出一點責任?

當我們喊著拯救書市、台灣不能沒有文創的同時,我們卻已成為固定線上網路書店用戶、瞬間點擊 79 折購買一本書。書的價值也淪為便宜就好,早就忘卻了書店在生活中的意義。因此,此時此刻的你我,又有什麼好對這一切蕭條感到惋惜?


(圖片來源:tintincai ,C,C @ Flickr)

因為這個現下的普世價值,正逐步改變身旁的環境,而這股蕭條跟沮喪都是我們造成的!

記得去年剛接下閱樂書店後、有許多前輩們告誡著:「書不好賣、要打很低的折扣台灣人才會買。」某位前輩就在書店內一一問著店裡的員工們:「79 折跟原價你買哪一本?」

其實這個疑問的出發點本身就已經是個錯誤,當知識的取得價值已經淪落到要用價格來取勝,我們真的也對自己的腦袋選擇太隨便了。

你會喜歡:愛自己第五步:閱讀,張開眼睛做最真實的白日夢

因為一本書的價值,他象徵著一群擁有信念的文化堅守者及其維繫保存的知識性思想跟傳遞,它承載了某部份的台灣文化、背後串連著龐大的產業鍊結。當你面對這一切,選擇用數字去計算的 79 折,這股價值取向不是書籍本身的文化厚度,心態已經讓你的腦袋打了 79 折。

再看這本書的環境價值,它被放在哪間書店?它身旁擺著哪幾本書?以及放在哪個區域和位置,都讓書環境遠遠勝於單純的這一部作品。當你讀著村上春樹的《身為一個小說家》,書裡提到《發條鳥年代記》的時空背景、再看看搖滾音樂詩人 Patt iSmith 的《時光列車》裡,她遺失了同樣這本《發條鳥年代記》的沮喪失落、聽一聽最初她寫到《只是孩子》中「HORSES 群馬」的搖滾音樂、和張鐵志《時代的噪音》裡描寫 Patti Smith 時,那個美國 1960 年代的聲音與憤怒。

當這幾部作品放在書店內陳列在一起,彷彿日本、美國、台灣的時空在不同的時間點,開啟了時光門讓我們跨入去探索去理解去感受著書裡的真正風景。

這絕不是單純一本書而已。而購買書的本身已經成為參與書環境的一部份:試著想像一個場景,一個空間裡有著選書人的執著、音樂人的堅持、搭配年代性的蕭條品味和氛圍,再來一杯有故事的咖啡,這種因為書而延伸的情感,或許才能讓書變得更有價值、並且獲得你我的尊重和肯定。

書店關了幾間、書街是否沒了?閱讀本身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技術衝擊與突破,這又不是單單一個書街層次的事。

書店是為了書而存在,書為了閱讀而存在,在面臨價值或價格的選擇上,別忘了思考我們的初衷。如果我們都忘了閱讀的理由,忘了閱讀,忘了書,忘了一間書店,就忘了那條書街吧。

同場加映:閱讀文字風景:如果生活裡只能留下一百本書

身為一間開在誠品書店旁的獨立書店店長,在繁華的街區裡營造美好的環境,用賣書和推動閱讀,讓思想能在自由的環境裡萌芽。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有些人會記得「閱樂書店」,就像是我們記得法國的「莎士比亞」書店、或是美國的舊金山「城市之光」,因為人、書與書店空間的相互交會,激發出的閱讀價值、氛圍、文化環境間的連結,已超乎書籍本身的價格,形成更深度的文化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