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痠背痛的原因、症狀繁多且不可輕忽,今天就提供你 14 種背部不適的辨別方式,也提醒你如有不適,求助醫療專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文|狄特里.格內麥爾

十四種背部不適,對症緩解調理

背痛的原因有很多,這也就是為什麼它這麼棘手。為了讓你能更清楚辨識自己的疼痛從何而來、可以如何解決,以下說明幾個常見的背部不適症,以及你可以進行的疼痛舒緩方法,同時也會告訴你什麼時候應該趕快去就診。

一般背痛

肌肉緊繃

大部分的背部不適,會伴隨著肌肉緊繃,而肌肉緊繃也會引起背部不適。肌肉緊繃的原因有很多:單一或僵化的姿勢、異常或錯誤的動作、脊椎磨損、當然還有重度的心理緊張。當自律神經、負面壓力或運動神經(如長期姿勢不良)持續送出刺激時會引起緊繃。肌肉張力增加會抑制肌肉的新陳代謝,導致肌肉缺氧而阻礙供血。

有哪些症狀?

有緊繃情形出現的時候,肌肉會有硬化和疼痛的反應。緊繃是一種肌肉不必要、有疼痛感的收縮,而疼痛可能很輕微或是非常劇烈。許多患者為了閃避疼痛,開始採取平常不會使用的、自以為對身體好的姿勢。一開始這樣可以舒緩疼痛,但這個不自然的活動模式又可能會造成身體其他地方緊繃,讓人陷入疼痛、緊繃、錯誤姿勢、再度疼痛的惡性循環。嚴重的肌肉硬化和慢性緊繃甚至可能引起肌肉萎縮。並且會透過結節和對壓力敏感表現出來。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如果背痛 7 天以後沒有消失,你就應該去看醫師,檢查看看是否是肌肉緊繃或其他疾病。

自己可以做什麼?

肌肉緊繃時最重要的原則是:別讓自己因為疼痛而不活動。這聽起來不容易,但是卻很合理,因為恐懼會增加緊張和緊繃感。大部分由肌肉緊繃引起的背痛會在幾天後消失。為了預防未來症狀再度出現,你應該研究一下病因,並一併考量身體與心靈狀態。

下背痛

下背痛是腰椎區域忽然出現的疼痛感,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其他身體不適引起的症狀。下背痛的原因很多:用錯誤的方式舉重物、寒冷、脊椎位移和僵硬,都會導致肌肉反射性收縮,刺激腰椎周邊眾多的神經纖維,有的時候也可能並沒有明確的原因。下背痛正好可以清楚說明身體與心靈的交互作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咬牙苦撐、極度緊繃的人,特別常發生急性下背痛,進而被迫中斷活動。

有哪些症狀?

受刺激的神經會以急性疼痛的形式表現出來。劇烈的疼痛感通常會使所有下背部的肌肉緊繃,患者無法再挺直身體。不適感可能會擴散至胸腔和腿部。打噴嚏、咳嗽或深呼吸時,疼痛感經常會加劇。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特別強的疼痛、忽然的出現(通常沒有前兆)以及沒有明確的原因,這些都讓患者感到不安與膽怯,害怕眼前的症狀很嚴重。但是就和較輕微的肌肉緊繃一樣,下背痛一般會在幾天後逐漸消退。如果疼痛持續超過 3 天、症狀在經過自我治療後沒有顯著改善或甚至惡化,你就應該去看醫師,否則會有演變成慢性疼痛的危險。醫師會先嘗試找出病因,之後才能決定哪種治療方式合理,例如透過謹慎的手療矯正僵硬的脊椎、透過針灸治療疼痛,或者局部注射止痛藥劑。

自己可以做什麼?

熱度、止痛藥和放鬆就足夠當作治療。不適感會在幾天內消失,完整的活動力也會恢復。我自己偏好去洗個熱水澡並小心地伸展身體。但是這個方法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在有些人身上,低溫可能比較有效。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也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顧名思義,問題源自於坐骨神經。坐骨神經是由腰椎所發出,通至腿部肌肉。如果坐骨神經根遭受到刺激,就可能會出現疼痛的症狀。引起神經刺激的原因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椎骨磨損或者椎管狹窄症、發炎或受傷,也是可能的原因。跟下背痛一樣,急性坐骨神經痛不少是因為猛力、平常不會做的負重動作所引發,但有時候一般日常的活動就可能引起坐骨神經痛。

有哪些症狀?

許多患者形容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從腰椎出發至一側腰部或往後延伸至臀部的針刺感或刀割感疼痛。有時候,疼痛感也會沿著腿部後側或外側擴散至腳趾。這個區塊對疼痛的感受非常敏感,有時還會出現感覺失調的情形。典型的症狀像是發麻、麻木、無力或甚至出現癱瘓現象,抬腳、伸展雙腿或咳嗽等動作,都會加重不適感。為了避免疼痛,許多人會自動小心翼翼地開始使用不刺激神經的姿勢,進而讓疼痛得以暫時減緩。站立時,疼痛的腿會彎曲並往外轉,上半身也不會挺直。有時候,背痛幾天之後會自己消失,但如果椎間盤仍繼續朝著椎體側面滑出,不適感會愈來愈重。這突如其來的疼痛,容易讓患者感覺到不安;而這種情緒所引起的肌肉緊繃,又會更加劇不適的程度。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急性感覺遲鈍伴隨癱瘓現象,還有逐漸增加或持續超過 3 天的重度下背、腿部疼痛,就一定要接受醫師檢查。

自己可以做什麼?

首先要保持鎮定。就算坐骨神經劇烈疼痛也不一定是嚴重疾病的徵兆,重要的是強迫自己活動,期間偶爾去躺一下,讓身體休息。你也可以在膝蓋下放置毛巾捲或運動滾筒來放鬆肌肉,階梯式躺臥也會有幫助。急性症狀出現時,可以透過止痛藥和熱度舒緩疼痛。搬張凳子坐到蓮蓬頭下,以非常溫暖的水淋浴,或在床上放個電熱毯。小心地開始做一些緩慢的動作與伸展,不要讓身體過度疲勞。

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最適合用緩衝器來比喻,它位在個別椎體之間,如果沒有提供它足夠的養分和水分,又讓它承受過重的負擔,它的纖維環外層就會疲勞,變得易碎、龜裂,最後,髓核的液體會使纖維環鼓起。這個隆起可以藉由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看出。多數這種椎間盤變形的情況並不會造成不適,通常都是做 X 光檢查時意外發現,一般會自己回復到原來的位置。疼痛感出現,通常都是因為椎間盤突然膨脹、破裂,然後壓迫到神經。但正常的隆起確切會在哪裡停止,病變損傷又是從哪裡開始,這個問題就連專家也尚未有定論。

椎間盤突出的情形很少發生,60% 的德國國民每年至少發生過 1 次背痛,但只有 5% 男性和 3.5% 女性一生中曾經歷過 1 次椎間盤突出。大多數時候,日常生活中的轉身、彎腰動作會導致椎間盤被向外擠壓。典型的情況是要下車時,上半身突然轉身和彎腰。除了骨盆,下腰椎也負責承載上半身的重量,那麼約有 70%背痛都發生在這個區塊,也就不讓人驚訝了。尤其是 30~50 歲之間、椎間盤內仍有豐富膠狀物質的人,較常會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隨著年紀增長,椎體之間的椎間盤會因生活中的許多負擔而被擠壓,進而流失水分和高度,也就不再那麼容易隆起。然而,也因為這樣,我們的身高會變矮,靈活度也可能降低。

有哪些症狀?

組織從纖維環或髓核流出,壓迫到腰椎周遭的神經時,通常不僅會造成這個區塊疼痛,還可能擴散到手臂、手掌、腿部和足部等身體其他部位。有些時候脊椎周邊的肌肉也會突然開始緊繃,這被稱為防衛性的緊繃,身體藉由這種方式來固定患部,不對其造成刺激。當我們觀察較年長者的脊椎核磁共振影像時,經常會看到椎間盤隆起,這是由纖維環的輕微破裂所引起,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症狀,患者很少出現背部不適。然而,不少因背痛問題前往醫院就診的患者都被建議接受錯誤的治療,醫師一開始就讓他們做核磁共振掃描,以便仔細觀察背部。顯影圖上清楚看到隆起,接著患者可能就被建議開刀了,即使疼痛其實並非由椎間盤突出所引起。不是顯影圖,更不是所謂的診斷結果,患者的心境才是主要關鍵。患者會想接受治療,但不是開刀,而是運用保守療法。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當你在患部感覺到刺痛、麻痺感,或出現可能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的悶痛感時,就要去就診。接受仔細的神經檢查及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很重要。

自己可以做什麼?

溫暖和止痛藥可以在緊急情況下舒緩不適,階梯式躺臥能解除痙攣、消除疼痛。平躺在地上,最好墊張溫暖的毯子在背下。接著,小腿抬高,與大腿呈適當角度,放在跟大腿長度一樣高的東西上,例如沙發、矮凳子或是上面有枕頭墊著的水箱,都相當適合。


圖片|Pixta

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成年人身上最常出現的關節疾病,病徵為關節軟骨流失導致關節疼痛、妨礙身體活動。關節的靈活度受關節液所影響,每次活動的壓力會把關節液擠壓至軟骨,壓力解除後液體又會回到關節。但是隨著年紀增長,水分逐漸流失,以往濕滑的軟骨表面變得又粗糙又薄,接收到的壓力再也無法得到足夠的緩衝,進而導致慢性發炎,關節表面變小,關節囊鬆動。為了固定關節,身體會輸送新的鈣質到發炎的地方。這可能會導致骨頭變形,形成奇怪的突起。酶會被釋放出來,繼續攻擊軟骨使其瓦解,最後造成關節骨質化,無法繼續運作。

有哪些症狀?

有疼痛感的背部肌肉緊繃,可能是關節阻塞和關節受到刺激引起的骨關節炎。骨關節炎通常要到後期,關節愈來愈僵硬、疼痛持續不斷的時候,在 X 光片上才看得出來。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有很多因素可以看出身體存在很高的骨關節炎風險,尤其像是體重過重、關節在早晨時會僵硬、家族中有骨關節炎病史、關節錯位、髖關節發育不全、新陳代謝不全、關節外傷或骨折後的錯誤生長等。會對關節造成重度負擔的運動類型,也容易引發骨關節炎。在這些情況下,你都應該主動跟醫師談談。有慢性疼痛、身體其他部位關節腫脹的人,一定要找醫師做確切診斷。

自己可以做什麼?

雖然很難讓磨損不發生,但我們還是可以減少關節的負擔。體重過重的人如果減重,就已經可以減輕很多關節的負荷量。總體來說,包含豐富抗氧化劑(例如維生素 C 和 E)以及高品質油類(例如魚油或酪梨油)的完整飲食,能對關節損傷有正面的幫助。軟骨的增生和修護過程,會需要魚油或酪梨油內特殊的脂肪酸。另外,也要注意避免偏食,以免造成身體過酸。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透過運動保持關節活動力,並強化肌肉組織,減輕關節的負擔。

延伸閱讀:給跑步人的溫柔提案:伸展運動與肌力訓練運動

骨質疏鬆

我們的骨骼組織一直處於生長和退化的狀態,鈣質與磷酸鹽會先被儲存進去,然後又被分解。從 20 歲開始,我們每年會流失 0.4% 的骨質。在骨質疏鬆的情形下,骨質流失的速度是平常的 10 倍。骨骼的穩定度大量減少,就會失去重量,而且容易發生骨折。骨質疏鬆患者的估計數量不太一致,德國應該有 300~700 萬的骨質疏鬆患者,其中絕大部分是更年期後的女性。更年期後急速減少的女性荷爾蒙加速骨骼的崩解,因此 40% 的更年期後女性都有骨質疏鬆的問題。但也有其他因素,這就是為什麼男性的骨質也會流失。缺乏營養、錯誤的飲食習慣(過量的速食、糖分、汽水)及過量的咖啡因、酒精、尼古丁,都會導致骨質疏鬆。缺少運動也是重要原因,身體活動能促進骨頭生長、強化骨骼,缺少活動則會使骨骼退化。

有哪些症狀?

骨質疏鬆有時候會伴隨疼痛,發生骨折的可能性會大幅提高。當破裂物堆積,整個脊椎的平衡會受到改變。患者身體活動力受限、身高變矮,甚至可能造成駝背。骨頭的變形會對韌帶和關節造成過度負擔,形成刺激或緊繃。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有疼痛或骨折情形發生時,就必須要讓醫師詳細診斷。如果確診為骨質疏鬆症,藥物至少可以減緩骨質繼續流失的速度。有一種現代的治療方式可以在顯影技術的控制下注射骨質、固定骨折處(椎體骨泥成形術、椎體整形術)。更年期婦女尤其應該預防骨質疏鬆的狀況發生,而骨質密度測量可及時評估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且採取預防措施。

自己可以做什麼?

蘊含豐富鈣質(奶製品、綠色蔬菜、鈣含量多的礦泉水)及維生素 D(海水魚、牛奶、蛋)都能為骨骼穩固提供重要的成分。盡可能每天規律地運動,並且最好在戶外,因為日照有助於體內維生素 D 的形成,可以減少肌肉和骨質的流失。此外,絕對要避免節食、體重過輕和抽菸。走路、騎腳踏車或游泳,都是適合預防骨質疏鬆的運動,建議可適度進行。

急性外傷

瘀血和拉傷

脊椎最下方的尾骨特別容易形成瘀血。拉傷則大多是因為突然、激烈的運動、跌倒或做一些平常不會做的動作,讓肌肉、韌帶或肌腱過度伸展所造成。

有哪些症狀?

尾骨瘀血會產生劇烈疼痛,並通常會伴隨腫脹和血塊。冷敷有助於組織消腫。基本上,伴隨著拉傷而出現的疼痛,是由於肌腱起點劇烈拉扯、關節囊韌帶或是肌肉纖維撕裂所引起。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嚴重瘀血或拉傷的情形出現時,應該要讓醫師檢查是否有更嚴重的問題,例如骨折。

自己可以做什麼?

鍛鍊肌肉、運動前仔細暖身,是避免拉傷的好方法。未做好準備就快速開始的運動員,特別容易拉傷。

揮鞭式頸部創傷

揮鞭式頸部創傷是因為頸部猛烈地急速前甩又後仰(例如車禍),導致肩頸肌肉及韌帶、肌腱和關節囊過度伸展所引起。

有哪些症狀?

頸部創傷的症狀可能從輕微的韌帶拉傷到頭痛、噁心、注意力無法集中。撞擊時,脊椎承受了強大的力道,在幾年後仍可能有功能不全的問題。患者經常出現無法解釋的不適。我在診所裡,看過事故發生數十年後,小面關節炎仍然嚴重的患者。由於難以證明與事故之間的直接關聯,在個人的損害賠償上就比較麻煩。因此,發生事故後,請一定要做 X 光及核磁共振檢查,核磁共振連細微的傷口看得出來。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頸部發生創傷後,應該要盡快舒緩患者的疼痛、讓患者能夠活動。及早做核磁共振可以排除出血或其他傷口形成的可能性。可以從醫療體操開始,幾週後就能夠達到舒緩疼痛的效果。結構感知學療法、醫療體操及患者感受到的關注,都對治療和痊癒很重要。事故易對心理造成創傷,及肌肉情緒性緊繃。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又會開始使用不引起疼痛的姿勢,長期下來易形成骨關節炎,這是檢查者至今很少考量到的因素。因此,創傷心理治療也很重要。

自己可以做什麼?

患者應該盡快重拾日常生活會做的事,可以讓他暫時不要想到疼痛,同時預防慢性不適及疼痛記憶的形成。

關節損傷

薦髂關節症候群

童年時,薦髂關節還很靈活有彈性,關節表面平滑濕潤。關節在劇烈運動伸展後,過一段時間會滑回正常位置。隨著年紀漸長,關節會逐漸鈣化,部分會產生疼痛。震盪或磨損易導致關節表面更用力向彼此挪移,不一定感覺得到,卻可能會引起骨盆錯位或骨關節炎。下背痛的背後常隱藏著輕微的薦髂關節錯位或傾斜。產後婦女因為生產時下腹韌帶鬆弛,特別容易有此問題。長短腿、事故、脊椎姿勢錯誤或風濕性關節炎,都可能引起薦髂關節症候群。

有哪些症狀?

坐著時,骶骨和鼠蹊部會有深層的疼痛感,抬腿、久坐後也會疼痛。此外,開始做任何動作前感到疼痛,也是薦髂關節症候群的一個典型徵兆。疼痛大多為單側,並會從臀部延伸到小腿,有時只有到小腿肚。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如果你懷疑自己得了薦髂關節症候群,就應該去看醫師。透過全身檢查,必要時使用 X 光或核磁共振,可以確保診斷結果,並排除其他引起背痛的原因。

自己可以做什麼?

如果醫師診斷出是薦髂關節症候群,除了治療,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患者要有正確的身體姿勢、不刺激背部的動作,避免給予脊椎過多的負擔。但很重要的是應盡可能多活動,一段時間過後就會好多了。

小面關節症候群

小面關節的負擔很重,承載著 25% 的體重。如果椎間盤變薄、肌肉萎縮,可能會提高至承載 70% 的體重。當脊椎關節負擔過重或開始磨損時,就會傾斜、阻塞、喪失活動能力,形成小面關節症候群,引起疼痛、肌肉緊繃。小面關節症候群常見的原因為關節磨損、脊關節過度負荷、椎間滑脫、骨質疏鬆、骨軟骨炎、體重過重和缺少活動。

有哪些症狀?

突然的身體僵硬、肌肉緊繃和背痛,可能就是小面關節症候群的症狀。經過詳細的檢查可以看出,小面關節症候群和椎間盤突出的情況不同,神經根並未受到壓迫,疼痛擴散的方式也不一樣。小面關節症候群最常發生在腰椎區域。典型情況是會在背部、臀部或頸部出現局部或擴散型的平面疼痛,由壓力所引起或加劇。胸椎或頸椎區塊的小面關節症候群引起的疼痛,會擴散至相鄰的區域如胸腔、手臂和肩膀。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如果慢性背痛無法透過運動改善,就應該去看醫師,確定是否是小面關節症候群,並排除其他病因。無論如何,醫師都會鼓勵患者要固定運動。除了局部注射外,醫療體操、藥物、熱度刺激、針灸、放鬆練習、按摩或微創治療也都可以減輕疼痛感。


圖片|來源

自己可以做什麼?

醫師幫你診斷出是小面關節症候群之後,除了治療,讓身體保持活動也非常重要。會讓身體負荷過重的活動,例如園藝工作或是健身房裡的舉重,你都應該避免。在幾乎沒有疼痛之後,可以開始嘗試物理治療或背部訓練以加強肌力。

發育問題

背部問題也可能是由天生的缺陷所引起,例如很多人雙腿的長度不一樣。10%的德國人兩腿都有 1 公分左右的長短差距。脊椎嘗試透過反向的彎曲來平衡,結果可能會造成椎體、關節、肌肉、韌帶、肌腱等過度延展、緊繃、負荷或萎縮。

如果只是輕微的骨盆傾斜,人體多半可以平衡。只有在雙腿長度差別過大且脊椎嚴重萎縮時,才會引起背痛。

脊椎側彎

脊椎錯誤彎曲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原因並不明確,只有大約 15%的案例有具體病因,例如極少見的佝僂病(維生素 D 代謝不全引起的骨骼病變)、結締組織和肌肉退化、癱瘓、受傷或是發炎等。尤其在脊椎生長的過程中,原本就已存在的彎曲錯位問題惡化,形成脊椎側彎。如果原因不明,醫學上稱之為「原發性脊椎側彎」。相反地,若原因清楚是由其他疾病(如外傷)引起,則稱之為「次發性脊椎側彎」。

有哪些症狀?

這類脊椎的發育問題多半在童年時期出現,並持續至青春期結束。大約 2~4%的青少年都有脊椎側彎的問題,女生比例是男生的 4 倍。特徵是脊椎往側面彎曲,個別椎體也會扭轉,出現問題的脊椎區塊會逐漸僵化。而脊椎側彎通常不會引起疼痛,只有在磨損情況造成背部問題之後才會發現。身體外觀則可以從以下情況看出脊椎側彎:

  • 肩膀或臀部不等高
  • 軀幹朝側邊傾斜
  • 肩胛骨突出
  • 身體姿勢歪斜
  • 棘突走向不正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由於輕微的脊椎側彎不會產生不適感,因此很常是在兒童或青少年健康檢查時剛好發現。如果你的家人有脊椎側彎病史,應該要告知你孩子的醫師,因為脊椎側彎通常受遺傳影響。

自己可以做什麼?

如果症狀輕微,鍛鍊背部肌肉就可以:我建議每天游泳或划船(請注意正確姿勢)、利用健身器材鍛鍊或做我提出的背部練習法。如果症狀嚴重,可能就必須穿戴特殊的背部矯正器,或甚至動手術治療。

椎間滑脫

椎間滑脫多半出現在下腰椎區段,通常是上節椎體相對下節椎體往前位移,造成滑脫部位的脊椎關節和椎間盤過度負擔。有些天生椎間滑脫的形式是椎體和椎弓並未生長在一起,僅透過韌帶和肌腱連接。假性椎間滑脫的原因多半是磨損,由於椎體持續承受極大負荷,椎體和椎弓間有裂痕。然而,韌帶過度延展及腰椎過度前凸,也可能引起椎間滑脫。

有哪些症狀?

椎間滑脫可能會引起緊繃(滑脫的椎體使神經延展或變窄)或者神經刺激。肌肉如果有接受良好的鍛鍊,就可以穩定支撐滑脫的關節,不一定會產生不適感。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如果背痛持續不退,你就應該去看醫師找出病因。若確定是椎間滑脫,醫師會給你適合的治療建議,例如使用特殊器材的肌肉鍛鍊、密集背部鍛鍊、醫療體操、微創治療等。只有很嚴重的情況,例如椎體壓迫到神經等,才可能會需要開刀。

自己可以做什麼?

同樣地,你必須「動起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如果能夠每天鍛鍊、強化背部肌肉,已經足夠讓滑脫中的椎體盡可能維持在原位上。

駝背

駝背問題主要出現在青春期,發生在男性身上的比例比女性還高。原因通常是靠近椎間盤處的椎體表面發生病變,一小部分的骨頭變得容易碎,椎板變形、局部塌陷。椎間盤往上或下方擠壓組織,因此椎體可能持續改變形狀,有時候可能還會發展出前方比後方平坦的椎體。駝背產生的確切原因尚未獲得研究,估計遺傳是影響因素之一。而姿勢不良,例如上身前傾久坐,則可能引起急性問題。

有哪些症狀?

多半沒有症狀,直到 X 光檢查時才被發現。變形的椎體讓胸椎原本的自然彎曲更往後,患者可能就會隨著時間出現背痛情形,在少數情況下甚至會形成隆起物。即使駝背情況多半會在生長階段結束後停止,但胸椎還是會繼續對壓力和疼痛敏感。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就算情況已經很嚴重,也不一定會出現不適感,這就是為什麼駝背大多都是偶然才被發現。如果已經知道有問題,可以透過強化肌力的背部訓練,來預防後續損傷。

自己可以做什麼?

醫療體操和強化軀幹肌肉的鍛鍊動作,可以防止胸椎彎曲。某些特定動作也能夠強化個別肌肉群,並促使縮短的肌肉延展。另外,很重要的是需要避免不良的姿勢,例如弓著腰久坐。運動方面,像是走路、游泳、體操等都很適合。會對脊椎造成過多負擔的運動就應該避免,例如競技運動、騎公路自行車,或足球和手球等球類運動。

推薦閱讀:【運動小姐】運動不一定要快,但一定要樂

感染

在少數情況下,細菌或病毒可能會引起椎體或椎間盤發炎,產生背痛。像是由硬蜱(一種昆蟲)叮咬而傳播的萊姆病,或者不乾淨、錯誤的注射,都可能是引起感染的原因。少數情況下,脊椎手術或局部注射治療的時候,也可能產生感染問題。

有哪些症狀?

部分的發炎情況,會導致劇烈疼痛感。

何時可去諮詢醫師?

原因不明的疼痛就需要就醫確定病因。如果在被硬蜱叮咬的地方出現發紅情形,就應該主動讓醫師診斷。若經醫師確診為萊姆病,則應接受抗生素療程,以防止後續的問題。

自己可以做什麼?

有幫助的只有保持鎮定、等候檢查結果及遵守醫師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