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日子裡充滿多一點「內在動機」的時間,就能活得更真誠,減少「冒牌者症候群」的面具,活得更真實。

我們活在一個假象的世界裡

戴著「冒牌者症候群」的面具

想一想這件事情:在你一天的生活當中,有多少時間你在做「你該做的事」,又有多少時間是你在做「你想做的事」?

閱讀《錯把工作當人生的人》當中作者指出,許多人都活在過去童年的陰影當中,以「冒牌者症候群」的方式來過生活,戴著一種面具,希望自己呈現出某一種樣子,但又覺得自己不配、不值得、害怕有一天會被發現,這種恐懼支配了他們的人生,可是又沒有辦法把面具拿下來,因為拿下面具,又是更深更深的恐懼。

我們活在一個假象的世界裡,大家在社群上面呈現出自己最好的樣子,我們可不可以放棄這些不切實際的努力,真誠的面對自己的生活?


圖片|Photo by Finan Akbar on Unsplash

「那時候我接了一個薪水很高的工作,不只薪水高,同事都是業界有頭有臉的人物,辦公室有高級的膠囊咖啡機、舒適的軟骨頭、還有可以隨意放鬆的空間,看起來很不錯,但就像裝飾品一樣,幾乎沒有人去使用——因為每一天到公司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回到家就只想睡覺,完全沒有生活品質。」一個朋友 K 曾經跟我分享他離職的原因。

一開始我覺得很不可思議,他賺的錢是我的兩倍以上,過著人人羨慕的生活和頭銜,為什麼要這麼輕易地離開這間公司呢?後來我還慢慢發現,原來在我這個「錯愕」的背後,藏著過往我原生家庭的傷口。

我媽媽是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她必須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夠被看見,她半工半讀,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工作和讀書。

知道今天她也非常拼命工作,她白天忙幼兒園的事情,晚上還要做幼兒園的教具,幾乎沒有讓自己放鬆和休息的時間,對她來說,這或許是一種安全感—— 一種「我是被需要的」的安全感。

延伸閱讀:致在關係中總是感到「不安的你」:建立安全感,你可以自己來

把工作當成生活,卻失去了真正的生活

講別人不如講自己,我記得研究所畢業之後,我開始進入「自由工作者」的行列,表面上講起來好像很自由,但實際上卻是每一天都不自由,因為幾乎每分每秒都在工作,只要是眼睛睜開,就是在接案子,這樣的工作有一種好處,就是永遠不會餓死,但也有一個壞處是,永遠沒有時間花錢。

於是我養成了一種奇怪的習慣,就是花大筆錢買模型,但是卻沒有時間玩它。像作者談到的案例一樣,把工作當成生活,卻失去了真正的生活。

換句話說,我在不知不覺之間之間複製了我媽媽對於金錢匱乏的恐懼,把這個恐懼,貼到自我價值上面。

也正因為我把「工作做得好」當作是評價自我好壞的重要指標,在我的朋友放棄了高薪有頭銜漂亮的工作之後,我才會覺得驚訝地「不諒解」,但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是:有品質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過的生活?


圖片|Photo by Zi-Ae.Yoo on PIXTA

同場加映:不要等到放假才休息!《留白時間》:你可以愛你的工作,但一定要更愛你的生活

卸下面具的練習

書裡面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內在動機」,這個是「不把工作當生活」,或者是就算把工作當生活,也不會失去熱情的重要關鍵。當你在做一件你喜歡的事情,投入、並且非常有意願的去完成的時候,就很少會去在意其他人怎麼想,因為這件事情本身就給很棒的回饋。

當你的日子裡充滿多一點這種內在動機的時間,就會有活得更真誠的感覺,臉上的「面具感」也會少一點。

人非聖賢,工作難免,但如果你生活只剩下工作,那你不但失去了生活,也失去了自我。

每一天留一點點時間覺察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麼,調整內在動機在一天佔據的比例,你會看見,你並不是在瞎忙,是用一種真心投入的方式,在編織夢想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