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嗎?」當一個人用一句話表達生活或是關係「一切都好」時,背後可能藏有數十句未述說出的殘酷真相——因為本質上的不幸福,才會需要去「營造」幸福的假象。

在社會中,有些典型的家庭或關係,在社群平台上,看起來一派和諧,感覺伴侶雙方感情和睦。然而,私底下的狀況可能是長期無性、關係中充滿窒息感。

與外在產生落差的原因在於人們習慣在社群平台上,下意識建立一個經過美化的景象,希望外人與自己都可以看著經過美化的和樂融融而欺騙自己處在一個幸福的狀態中。然而,也就是本質上的不幸福,才會需要去「營造」幸福的假象。

這樣聲稱有愛,但是無性也缺少真實交流的關係,似乎太過普遍,讓人以為是一種關係發展的必然。但實際上,這樣缺乏活力的關係並非不可轉變。這樣的關係被稱為依賴共生關係(Codependency)。

附註:依賴共生關係(Codependency)是因後天環境的造就而塑造岀不健康的心理特質,以他人為重而忽略自己的真實自我,強迫自己接受環境中不和諧的關係,逃避現實,活在自己的象牙塔裡而拒絕改變或害怕改變。

如此的心理狀態發展至後期,在其情緒、心智、生理上皆會受創,當事者可能會覺得厭倦無力、沮喪、憤怒、退縮、孤立、無助,日常作息也可能受到影響,無法負擔責任或飲食異常,嚴重者甚至會想自殺、有暴力傾向,這一切將嚴重影響個體的身體健康。[1]


圖片|Photo by ryanking999 on PIXTA

聲稱充滿愛與幸福的關係,問題在哪?

往往我們會看到共生關係中的其中一方聲稱自己在一個幸福的關係中,也深愛著對方。但為什麼卻看到關係中無性且缺少互動溝通呢?

當一個人聲稱自己的關係全然幸福與充滿愛,這是一個極度簡約的話語,在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中認為,越是簡短、絕對的話語,背後往往藏著述說不盡的故事與辛酸。

一般的親密關係中,不會在日常的每一刻都是幸福快樂的,關係中狀態的起起伏伏就如同生活狀態的起落一樣常見。當一個人用一句話表達生活或是關係「一切都好」時,背後可能藏有數十句未述說出的殘酷真相。若能中性、客觀的描述自己的關係,這樣不偏不倚的態度是成熟的、不隱藏的,關係往往也不會是共生狀態的。

可以看到這樣的共生關係中,有一方或是雙方並沒有把重心放在彼此身上,而可能是放在事業工作上、學習上、孩子上,讓自己的生活很忙碌,看起來符合大眾認可的成功範疇,不論是成功的男性或是女性,但就是保持著與彼此的「安全距離」,重心不會是在彼此身上。

你會喜歡:「在家工作,伴侶竟成最大的壓力來源?」近距離相處指南:別讓疫情,成為親密關係的破口

共生關係不是親密的關係,同時也扼殺了性衝動

在維基百科的親密關係定義中,認為親密通常是指密切的私人聯繫和歸屬感。它是通過很深的互相了解和認知形成的一種互相熟悉和喜歡的關係。真正的人類親密關係需要對話性、透明性、脆弱性和互惠性。

而共生關係缺乏對話性、透明性、脆弱性,並不符合親密關係特性。共生關係太過依賴與壓抑,將會阻止雙方親密以及成長。

黏滯的共生關係也往往會呈現給人一種「忠貞」的感覺。共生關係是很倚賴對方的,因此生命基本容不下第三方的介入,所以通常共生關係是很少出現出軌、偷吃,因此給人感覺很忠貞的感受。

但若是單方面的共生關係,另一個不願被共生的伴侶將會有巨大壓力,將感到窒息,進而可能到關係外找尋出口,做出偷吃行為。

因此若是單方面的共生,將容易出現單方面共生的一半長期苦守寒窯,另一半則是想要藉由工作或是第三者尋求出口,就是不願意待在令人窒息的關係中。

在兩性關係著名書籍《新關係花園》中提到:「性衝力,都可以歸因為浪漫過程的特殊狀態,因為都是用幻想為性行為提供意義。」可以得知,性衝動需要有足夠的幻想的空間,才能蓄積足夠的性慾。而共生關係黏膩窒息的狀態,使雙方失去想像,也缺乏空間,正是扼殺性衝動的最大原因。這便是共生關係普遍是無性關係的主要成因之一。

同場加映:如何向另一半溝通「性需求」?關係心理學:練習不帶責備,多用正向詞彙去表達渴望

共生關係一定是罪惡嗎?

共生關係,之所以普遍,是因為我們早期童年就是依靠著共生,藉由與母親的共生,得到安全感與滿足感,進而順利長大。若成長過程缺乏足夠的共生滿足,長大也會陷入渴望共生,但是又害怕共生的矛盾狀態(早年的共生不滿足會在成年後自我詮釋為:共生狀態本來就不該存在,呈現渴望共生又害怕共生的狀態)。

這種共生滿足若缺乏有意識地覺察,我們長大成人便會試圖去複製這樣的共生狀態,找尋伴侶時將會不斷尋找著可以給予自己類似共生滿足的另一人。尋找共生關係的習性,可以說是人們共有的習性。

因此,若你和伴侶感到這樣的關係的舒適滿意,不會有窒息感以及性冷感的話,那是可以持續下去的。但往往長期的共生關係總會在某個時刻出現裂痕,畢竟彼此對共生的需求很難全然吻合,因為我們都有各自的共生成長經驗。

當有一個人受不了黏膩的關係時,這將會開始不斷地衝突。這時候就是需要有覺知地去成長了,不然將使關係走向破裂或是維持長期的痛苦關係。


圖片|Photo by Marten Bjork on Unsplash

如何轉化共生關係?

要轉化共生關係,首先彼此要分離、獨立、自主。關鍵在於重塑那個缺角的自我,嘗試讓自己成為一個完滿的圓,使自己無需試圖完滿自己而與他人共生。

首先,要先重塑自己的界線。往往共生關係就是缺乏自己界線的人喜愛的關係型態,渴望自己或是他人的邊界與自己融合,盼望另一個人來完滿自己的人生,期待他人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甚至拯救自己的人生。

因此,重新樹立自己的界線,明確自己哪些事情是自己需要做主的、是自己想要的、是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也了解哪些是不適合自己去依賴他人的、不適合自己去侵犯他人的。

也試著明白,自己在這世界上將是獨自一人降生,也獨自一人離開,我們是無法終生依附在一個人身上的。

也許,這與自己過去的模式截然不同,會感到份外恐懼與無依無靠,也會不斷歷經分離失敗的痛苦。但,擁抱這樣的恐懼與失敗,是分離必經的過程,同時也是成為自己的開端。No pain no gain.

延伸閱讀:「我說不要,就是真的不要!」關係心理學:原生家庭決定你「說不」的能力

再來,我們便可以在逐漸開始做自己後,形成更多的內在力量。進而,我們開始梳理過去被壓抑的感受與需求。

那些被深埋的未竟的需求將回到我們的視野中,我們開始勇敢地說 Yes 以及 No,開始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做出屬於自己堅定的選擇。這時候,我們開始能展開親密關係的建構,擁抱自己的生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避免做共生關係的牢奴,在親密關係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