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正在改變世界

 

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很早就察覺到,想更精確地呈現歷史,就必須考慮一般民眾從日常生活瑣事集結起來的影響:「這些是不可勝數且極其細微的行為。」

托爾斯泰認為,打從早晨起床的那一刻起,直到晚上就寢為止,我們一直在創造歷史。我們不僅藉由「做事」來創造歷史,就連「不做事」也在創造歷史。最明顯的例子是選舉。投票能決定誰當選,不投票也能左右最後的成敗。若從這個邏輯推論,可以說我們在上床睡覺之後也能造成一些改變:譬如一旦我們決定上床睡覺,就不會徹夜草擬一份驚天動地的政治宣言,也不會半夜救濟街頭那些流離失所的人。

這個問題不需深究,畢竟人還是要睡覺。但托爾斯泰的真知灼見使我們了解,所有人都對眼前的事物負有責任。

 

「我們每個人都是絕對的核心,每個人都不可取代,」美洲原住民異議分子佩爾提爾(Leonard Peltier)曾說:「在這場結果不是大好就是大壞的苦澀選戰中,我們每個人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然而,我們從小被教育,歷史是帝王將相的行為紀錄,這種陳舊的想法至今仍難以撼動。即使民主國家也仍積極提倡這種觀念。

 

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的紀念會上,「世界各國領袖」紛紛雲集德國,向群眾發表演說。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領袖只是想來柏林沾光,他們跟這個歷史事件根本毫無關連。事實上,東西柏林間的高牆之所以倒塌,要歸功於柏林市民做的許多小事。柏林人目睹「人民力量」在鄰邦造成的巨大變化,再加上東德境內出現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於是許多人在好奇心驅使下,跑到東西德邊境一探究竟。檢查哨士兵面對大量湧現的群眾,不知該如何是好,他們心裡也想到鄰國最近發生的事,於是開啟邊界讓民眾自由進出。不久,柏林圍牆喪失了阻絕的功能,於是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加以推倒、拆除。「世界各國領袖」將功勞攬在自己身上,但他們無法抹滅人民的成就,而且還凸顯出一項事實:我們不一定能察覺自己的行動正在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們談到在這個世界遭受的挫折時,總說這是「體制」或「現狀」造成的,然後聳聳肩,抱怨自己無能為力,結果不了了之。若有一道高牆硬生生地將我們與親友分離,或許我們也會有相同的反應,因為這麼做比反抗輕鬆。想像一下,假設要舉辦街頭派對,卻發現有幾條微不足道的市政法規明確禁止,而這些法規的原意並非阻止人們在街上開派對:我們最後還是放棄了。當我們嘴裡掛著「體制」或「現狀」這些抽象詞彙時,無形中我們也成了體制與現狀的共犯。事實上,選擇權操之在己。我們可以試著修改或甚至不理會這些法規。選擇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

 

讓我們用小孩子也能理解的話來解釋:把現狀想像成一個握有權力的國王。不妨閉上雙眼,想像那個畫面。要怎麼知道他是個擁有權力的國王?因為他頭上戴著王冠嗎?還是他坐在黃金打造的王位上?不,這些只能說明他是國王。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知道他擁有權力?這得從國王身邊的人來判斷。只要看到有人匍匐在地顫抖不已,就可以了解國王的權力所在。彰顯國王權力的不是國王本身,而是他周遭人的行為。如果趴在地上的這些人抬起頭來,背對著國王開始談笑風生、抽菸甚或打瞌睡,那麼原本我們想像中頭戴巨大王冠、安坐在黃金寶座之上的國王,看起來就不是那麼有權力了。現在,想像這位擁有權力的國王是舞臺上的演員,那些匍匐在地的人也是演員。演員趴伏在看似擁有權力的國王面前,但他知道這只是演戲:他可以隨時站起身來做別的事。在真實生活裡,我們也可以走出自己平日扮演的角色,去做不同的事。但我們經常忘了這一點—或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可以這麼做。

 

 

 

練習探索自己的美好

〉〉相信,改變是為了更好!

〉〉改變自己的六種力量

〉〉攝影師:她不妥協的按下快門 林特

 

圖片來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