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旅遊一個月的小英,傍晚回到家裡之後,開始著手整理將信箱塞得滿滿的信件,驚見一封訃聞,才發現自己錯過了好友的父親在今天早上舉行的公祭儀式!對於時效緊迫的紅白帖,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這樣做,更貼心

做個禮數周到的人,不僅是自身良好禮教的表現,同時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社會中,也比較容易受到歡迎,不過在力有未逮時,你會怎麼應對呢?

台語俗諺中就說道:「人情世事陪夠夠,無鼎擱無灶。」這告訴我們對於親朋好友的婚喪喜慶,我們總希望在這些重要時刻裡,能夠面面俱到、永不缺席,不過再怎麼說,仍會遇上力不從心時候。如果硬是要打腫臉充胖子,想要風光應付好所有大小紅白喜事,可能會弄得自己心力交瘁、甚至面臨無米可炊的窘境。即使不是經濟層面的考量,在面對繁瑣細碎、卻又無法置身事外的人情世事,偶然因為陰錯陽差而沒能跟上,雖然心中有憾,但也不必過於自責,找出恰當的心意表達方式,就算亡羊補牢也猶未晚矣。

現代社會中人人生活忙碌,有些親友疏於聯絡,無法在第一時間取得正確的聯絡資訊,造成被邀請者到了儀式前不久、甚至儀式過後才收到通知,如果是交情甚好的朋友,送不送禮還在其次,口頭上至少應該打聲招呼,完全不聞不問就顯得失禮了。然而在習俗上,紅事與白事的處理方式,又不能混為一談。

好事成雙,不怕接二連三,只要是不觸及對方長輩的忌諱,俗稱喜慶的「紅事」,可以做的補救措施比較多。如果是臨時接到了文定、嫁娶、滿月、入厝或作壽等邀請,真的有事分不開身,可以請雙方共同的朋友代包禮金或致贈禮物;即便身處異國,也可以使用匯票、匯款或送禮物、拍祝賀電報的方式進行;假如時間或人力上實在來不及處理,較好的方式是先親自致電對方,祝賀之餘也為無法出席致歉,事後雖然不宜再補送紅包,但可以選擇送結婚禮品、請新婚夫婦吃飯,甚至等下一次對方家中再有喜事時,把前次缺的禮金補上,便顯得誠意十足了。

不過,遇到俗稱喪事的「白事」時,就要更加小心處理。如果身處海外、臨時得知至親好友過世無法及時返國,可臨時委由家人或朋友訂送花藍、輓聯或者請朋友代包奠儀,拍電報弔唁也是可行的。像小英這樣,因為出國而錯過了好友父親的告別式的情形,在古時候社會整體經濟條件較差的時空背景之下,部份喪家也許因為無能力做足七旬法事,在人往生後不久便草草將大體火化或入土,但習俗上仍允許在「滿七」(即亡者身故七七四十九天之時)喪家尚未除靈之前,皆可補送香奠,也算聊表幫助喪家度過難關之意。

但是換個時空場景,在生活步調與場地條件都不允許慢慢來的工商社會裡,喪家多半採取較為簡單的方法,一旦告別式結束後即使尚未滿七,也會同時進行除靈儀式,意指喪事到此已經告一段落,之後便不可能「補送白包」了。畢竟喪事是可一不可再的負面經驗,也絕不可能接受「下次辦喪事再一起包」的晦氣說法。

習俗雖與法律不同,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因地、因人、因時而異,如果不確定時,在出手前一定要先問清楚,以免表錯情不說,還造成喪家的困擾。

不論是否錯過了補禮的時機,唯一確定小英能夠做的,應該是盡快先打電話向好友表示關懷及問候家中其他長輩的狀況,再說明自己錯過的原委和遺憾,亦可以親自帶些鮮花或水果親自造訪慰問,而後進一步詢問自己有沒有什麼可以幫上忙的地方;有共同信仰者,則可以主動表示願為逝者祈禱或抄唸經文等等。如果對方仍處悲慟之中,可以等待好友心情平復後,再登門致意拈香或者一起出來聊天化解傷痛,都是善意有禮的表示。

紅白帖的回禮,原則上只是藉助有價的金錢和物品,表達個人的祝福或慰問之意,也有人際間互助的精神象徵,除去了這些物質形式,最珍貴的,莫過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意傳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