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想過去國外工作、卻因「英文能力不夠好」打消念頭嗎?在紐約工作的 Nick 與你分享,語言只是工具,最重要的還是態度。沒有人可以因為「種族與文化」評斷工作能力。親愛的,別害怕「不一樣」,阻止你往前。

前一陣子接待了 2 位從台灣來紐約玩的朋友。他們雖然沒有在國外讀過書或者是工作過,但他們的英文能力很棒,也不怕跟人交談,所以他們在紐約短暫地生活,基本上是完全沒有問題。

但就在跟他們吃飯的時候,我發現他們最愛談論的話題-就是評論其他人的英文能力。

「那個誰誰誰上次跟她吃飯的時候,我發現她的英文根本就沒有很好阿,口音很重。不知道她是怎麼找到工作的。」

「我不懂也,那個誰誰誰工作的公司一定只收華人或者她的工作一定不需要說話,因為憑她的英文能力,怎麼可能會有公司要她!」

雖然就像是再正常不過然後帶一些尖酸刻薄的日常對話,雖然就像是朋友們在茶餘飯後的八卦閒聊,但我的心裡卻不斷地冒出一句話:

「你們憑什麼評論別人的語言能力?」

先不論其他以英文為母語的國家或者地區,至少在紐約,說英文有口音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這裡聚集了世界成千上萬來這裡打拼生根的競爭者,就連來自其他州的美國人,也有自己特殊的家鄉口音。

語言能力固然重要,但你的個性和做事能力才決定了你是否能夠融入這個社會的關鍵。

從自己的工作經驗來舉例,我們公司的長官有來自各種不同國家背景的人;他們的英文能力或許不能夠媲美美國當地人,他們的口音有時候或許會讓人聽不懂,但在這樣一個多元的工作環境之下,我們員工從來沒有質疑過長官們的英文能力-只要你能夠溝通,只要你有能力,這裡沒有人會評論你。

這又讓我想起了在以前的求學生涯中的某一堂法律課。當時的教授是一位職業律師,而他的教學方式很特別-他會刻意地把教室的學生分成兩派,一派同意派一派反對派。當他跟教室分享了今天要討論的議題之後,他會立刻點人請他起立跟教室分享自己對這個議題的想法;等到這個學生分享完他的意見之後,教授會立刻點起另外一個學生跟教室分享他同意或者是反對前一位學生發表的議題。

像這種給你短短幾秒的時間思考自己論述的挑戰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都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是對我們這些母語不是英文的外國人。所以想當然爾,很多非以英文為母語的學生,站起來之後通常是面紅耳赤,支支吾吾。

但是讓人驚訝地,班上的美國人清一色都非常地有風度,他們總是安靜地聽國際學生闡述完他們的想法,就算語句再不通順,文法錯誤再多,他們總是會給予適當的回饋。而更讓人訝異地,期末考分數出來,班上最高分是一位來自中國的同學。他的英文不是很通順,但他總是能夠提出很好的觀點讓教授大讚不已。

同場加映:紐約觀察:種族不是問題,你的個性和能力才決定一切

所以英文固然重要,但畢竟他只是一個溝通的工具,你肚子裡頭的學問基礎夠不夠堅固,才是你是否能夠贏得別人尊重的關鍵。如果你的外語能力不夠好,那你就放慢說,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英文能力的好壞會間接影響你的自信心。很多人因為英文不好,所以在一些社交活動上就顯得安靜許多。但畢竟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獨立個體,很多人就算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他們在團隊當中卻也還是相當害羞——沒有人會覺得他們很奇怪,也很少人會去憑論那些人。

所以,做自己,真的最重要。

外文當然要好好練習,但你真的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英文口音不標準而感到自卑,你也沒有必要因為想要融入美國的朋友圈而逼自己講很多沒有意義的話。你只需要保留自己的個性,想說話就說話,別把自己想的太特別——因為沒有太多的當地人會特別去注意甚至是批評你的安靜或口音。

最後回到故事一開頭的那兩位朋友。或許他們的英文發音真的比較好,但他們卻從來沒有鈴聽過被他們批評的人如何在異鄉打拼生存的故事。我也知道很多人在遇到跟自己生活背景不一樣的人時,都會不自覺地開始比較。但他們卻忘了,事情不能夠只看表面,從語言,生活,一直到人生,很多時候在故事還沒有聽完之前,切忌旺下結論。共勉之。

推薦你看:沒有正確答案!《紐約學》教會我過永遠有例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