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k 寫下在紐約的工作筆記,團隊裡,來自五湖四海的夥伴,難免有因外表、膚色質疑彼此的時候。在工作環境裡,要保持本心是難事,不因人廢言、不以外在條件判定能力,是每個人都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職場心訣

很多人對於美國的第一個不好的印象,或許就是「種族歧視」。不管是對於亞洲人的霸凌,或者是對於黑人族群的鄙視,再甚至對於拉丁美洲人的排擠,這些對於少數族群的壓迫,多多少少造成了我們心理上的一些陰影。

美國畢竟是一個由白人男性所組成的社會,身為一個少數民族,你要在職場上能夠被接受,其實只有兩個方法;第一,你的聰明才智或者做事能力比他們好,讓他們心服口服;或者,你跟他們的生活完全隔離,他們感受不到威脅,兩者相敬如冰,互不招惹。

但其實在這裡待久了,尤其是從學生身分一直到全職工作的上班族,你會發現其實大多數的美國人對於少數民族多半還是相當友善,只要你願意融入他們的生活,學會不要害羞,基本上你是可以交到很多當地的好朋友。但是我卻發現有很多的人,把工作上的爭執或者生活上的挫折,通通推給「種族歧視」,這點我就相當不能夠接受。

延伸閱讀:顧及別人情緒被說假惺惺?歐洲人眼中的假,是亞洲人的真

說也巧,我在美國換了這麼多份工作,唯三個遭人排擠或者厭惡的主管。居然都是亞洲人,無一例外。

其中一位主管來自香港,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卻情緒控管不佳,不僅時常對著下屬吼叫,有時甚至會對同階級的主管發生爭執;到了 Project 的後半段,整個團隊的氣氛變得相當詭譎,我往往變成了主管們之間的傳聲筒,因為主管們已經打死不相往來,氣到互不聯絡。

另一位主管則是標準的 ABC。照理來說 ABC 對於融入美國職場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他卻喜歡口無遮攔,甚至時常自己跑去休假,把所有工作丟給下屬去做。所以每當他不在辦公室的時候,我幾乎所有美國的同事們都開始罵聲四起,把那位主管批評到體無完膚。

最後一位主管則是我在書中提到過的一位台資銀行的主管。她一樣不善經營人際關係,凡事用「罵」來對待下屬,甚至去移動下屬的電腦銀幕角度好讓她能夠在座位上監控辦公室裡頭「偷懶」的人。

我曾經一度很沮喪,因為每次私底下聚會的時候,同事們都會對那些主管們展開一系列的謾罵和嘲笑,雖然我知道他們沒有針對某一個種族,但我卻時常問自己,為什麼待過了這麼多間公司,永遠就只有亞洲主管的行為這麼不讓人苟同?為什麼白人主管就沒有這些問題?

我也曾經在與同事聚會的時候幫我的那些亞洲主管們緩頰,說他們或許是來自於比較傳統的亞洲家庭,所以比較有階級的觀念也比較不懂得如何管理;但我的美國朋友則是一再堅持他們的批評無關種族,因為他們身邊有太多「正常」的亞洲朋友,亞洲主管的問題無關他們的種族,而是個人獨特的行事作風。

其實觀察了這麼久,當然,每個人的行事作風跟種族沒有絕對的關係,但跟從小到大的教育和學習絕對脫不了連結。

我發現大多數亞洲主管的問題,都不在做事能力,而是在人際關係的處理。或許是他們早就習慣了獨自一人在圖書館讀書然後考取高分,我發現許多的亞洲主管非常不善於溝通,要不是獨自一人埋頭苦幹然後發號施令要下屬們閉上嘴巴無條件地聽從,就是用了很多小聰明讓自己看起來工作很勤奮,但明眼人都知道他們只是在推卸責任;我甚至還看過一個主管,他的工作效率很高,但卻毫無社交能力,譬如說在餐廳吃飯時他往往是咀嚼聲音最大引起側目的那一位。

一起看看:芬蘭教育這樣改:愈多元、愈平等

我知道這些問題一定也會發生在其他的主管身上,但很遺憾的,在跟這麼多的團隊合作過之後,會引起下屬們反彈的主管,清一色都是亞洲人。而我自己也是亞洲人,所以每當工作結束與同事聚會時,聽到那些批評的聲音我都會很難受,也會無意識地把那些批評凌駕在種族之上。

所以老話一句,要在職場上成為受到尊敬的上司,工作能力固然重要,學會如何「管理人才」才是一門最必要的學問。你的小聰明大家其實都看得很清楚,而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吃高壓式教育這一套。尤其在國外工作,你更必須要保持謙卑與不同文化的人相處。

其實這些事情都是可以從小培養起的,如果我們不要把成績凌駕於所有事情之上,而是多注重小孩子與其他朋友們之間的相處,或者多注重孩子們平日的禮儀,又或者減少打罵而增加溝通,讓孩子們知道父母親也不是永遠都是對的,我相信是可以避免很多「恐龍主管」的誕生。

無論如何,我還是一直深信種族不是問題,你的個性和能力才決定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