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創業成為熱門話題,不過相較於大公司可以有充足資源取得或建立數據,我們市井小民、一般的年輕人又要怎麼運用大數據力量來創業呢?這篇文章回答了如何取得大數據的方法,以及取得數據後,如何想出應用方法的前提─找到不同生活圈和專業的人合作。有了原料和人就好辦事,大數據時代怎麼創業,就看你有沒有找到這兩個關鍵。

  

大數據文章一連寫了幾篇,不過最近有個問題,一直在我腦中冒出:講了這麼多,到底要怎麼用大數據創業?其實是因一位朋友,用無助又欣羨的口氣,在文章底下留言:「要怎麼用大數據創業,快教教我!」這個問題很簡單直接,卻把我問倒了。沒錯,我舉了很多國外例子,描寫阿兜仔透過分析數據輕鬆創業;但身為市井小民的我們,先不論有沒有「分析數據」的好點子,最現實的問題是,怎麼拿到大數據?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一連幾天上網搜尋有沒有 Data pool 管道,最好還是免費的。想當然,這根本異想天開。於是我再找有沒有專門蒐集大數據的公司,起碼付錢就能拿到「原料」?很可惜,仍一無所獲。不過,皇天不負苦心人,在跟一位與資策會合作的朋友 A 聊天後,萌生了新想法。

沒資料不能炒菜 原料自己爬

「沒資料就只能打高空,但可以打造模擬資料,或是自己爬啊。」理工科畢業的朋友 A 理所當然地跟我說。

「自己爬?怎麼爬?」社會組畢業的我很難想像。

「寫 Crawler 蒐集 Open Data,像花蓮普悠瑪火車票很難買沒關係,我自己寫程式,就能買到票了。我也會寫程式爬旅館網頁,不用天天看網頁,就能精準掌握到何時降價。」朋友 A 輕鬆自在地說。

朋友 A 所說的 Crawler,網路爬蟲,不少資工系學生應該都很熟悉。所謂的網路爬蟲,就是透過網頁的連結網址來找尋網頁的技術。這些爬蟲,會從網站某一個頁面開始讀取內容,再從中找到其他連結網址,尋找到下一個網頁,以此無限迴圈連結,直到按照某種策略,把網上所有網頁都抓取完為止。

這個技術,不少理工科系學生都很熟,他們用它來搶票、訂旅館、掌握油價等,甚至國外紅極一時的大數據應用:幫忙掌握便宜飛機票的網站,台灣也有。(Tixchart 網址)點開頁面,只要輸入旅行出發和到達地,網站就會列出所有飛機票在不同時間的價錢,想買便宜的機票,只要先確認價錢,再選擇飛行日期,就能輕鬆達成。

聽著朋友 A 娓娓道來,社會組的我恍然大悟,而 A 講的例子,也讓我聯想到,除了寫程式爬網路公開 data,或許設計 APP 也是一種方法。我曾經下載女性健康管理 APP,它號稱能透過分析身體數據預測身體變化。於是,我為了得到分析結果,每天乖乖輸入體重、體溫、情緒指數還有身體症狀,假以時日也累積了許多關於身體的數據。對我來說,確實更了解自己的身體;而對於 APP 發行公司來說,不也得到了炒菜的原料?

想靠大數據創業?先走出生活圈

這樣說起來,蒐集大數據沒想像中困難,對於理工科畢業和會寫程式的人來說,根本簡單的如同一塊蛋糕(a piece of cake)!既然如此,身為科技島的台灣,為何不像中國掀起一波風起雲湧的創業潮?

「問題還是怎麼應用,蒐集完要能炒得出菜。」朋友 A 一針見血的說。的確,蒐集完一堆數據資料,卻不知如何變成服務,也只是堆廢物而已;而即便利用大數據,設計出搶票程式,如果沒有分享出去,和變成商業模式,也只是一個自我娛樂的小工具。

延伸閱讀:Buzzfeed 執行長給團隊的一封信:溝通式領導是成功的關鍵

如何從數據中找出價值,找到可用之處,甚至設計一套商業經營模式,是大數據能不能變成黃金的關鍵,而這正是商學院的專業。「如果我們加起來除以二有多好!」我在內心不禁感嘆。社會組的我們,常有一些天馬行空的點子,卻不知如何透過技術實踐;而理工組的他們,技術渾然天成,卻不知怎麼用它賺錢,如果能加起來除以二不是雙贏嗎?這也讓我想到當初念政大企管時,除了 EMBA 很夯,「科管所」也逐漸熱門,或許早有不少科技人看到這個趨勢。然而,科技人才與其再花幾年增進管理、行銷知識,不如向社會組人才招招手吧。

只可惜,我們似乎都沒有強烈意識,去找不同生活圈、不同領域的人一起合作的習慣;當學生時沒有,出社會後也沒有。可能是因為同質的人總是比較好溝通、容易產生共鳴,又或者我們不願意冒著離開交友舒適圈的風險。

舉個自身例子。我念政大企管大三時,曾和系上同學組隊參加創業比賽。這個比賽很特別,每個小隊引進一位業界設計者,當初的合作對象,是一位汽車座椅的設計者,他的創意已經申請到專利,只差行銷和商業模式。那次比賽,是我覺得最實用的一次,不過最後卻因團隊皆同系學生,光了解產品技術就耗時甚久,行銷企劃案最終也因對產品技術了解有限而失敗。這讓我不禁幻想,如果當初團隊中有理工科學生提供技術建議,結果或許會不同。

如果有一天,台大商學院與工學院能跨界合作,一起開發創業題目;如果有一天,政大企管能和山上的文學院(文案高手聚集地),以及理工學院人才攜手參加創業競賽,我們會不會有更多的突破?

大數據時代,或許不缺創意,就缺跨界團隊;也或許,網路時代的下一步,是我們走出自己的生活圈,與不一樣的人手牽手創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