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在國外,究竟一個人生活要如何在自律中擁抱自由?我們聽聽女人迷新駐站作家 T.J. Chen 怎麼說。

親愛的 Evangeline,

來到德國交換幾個月之後,我們終於開始通信了!謝謝你從台灣捎來的第一封信,看到你在週末的生活也過得如此充實,實在很替你開心!而你談到關於自律的困難,我也深感認同。特別是到了德國之後的這一段日子,自律對我來說又有了另一番新的體會。

推薦閱讀:我們的社會真的自由嗎?從「自由是什麼」談起

在求學階段,環境總是或多或少地為我們定下了生活作息。每學期的考試與課外活動也都促使我們制定自己的時間表,好達成自己的目標(或是別人幫我們訂的目標?)。而當我以交換學生的身份來到德國時,一切都不同了。因為交換生在國外修課的成績不一定要算入國內的學業成績,而且,許多學生們出國交換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唸書,因此對於課業的要求自然就降低了,以往佔據大部份學生生活的課業學習時間,也就自然的被抽空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自由時間。而這不正是我們在學生時期最奢求的東西嗎?總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延伸閱讀:心態,決定人生的路有多寬廣

我以為,在德國的我們有了時間、有了彈性生活後,交換生們就能夠更自在地充實自己,發揮更多的潛能。但事實上,更多的卻是許多交換生們陷入迷茫的狀態,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沮喪。

一位西班牙朋友曾說:「我在西班牙的時候是非常認真唸書的,幾乎每天都有小組討論,生活過得非常忙碌,但是到了這裡,我卻很常待在房間裡看影集和臉書,雖然也學德文和做些其他的事情,但有時我還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來德國交換。」

推薦閱讀:在德國,我學會了在台灣學不到的事

但我也認識一些把日子過得非常充實的朋友。一位美國人很興奮的談到他在這裡找到了跳舞、攝影與學術專業的共通點,他每天都努力的學習這些知識與技能,即使有時忙得累翻了但還是很開心。

又或者另一位同樣來自亞洲的朋友,她的生活雖然不緊湊,但是每天都規律的累積著一些什麼,像是學習德文、下廚,以及到合唱團唱歌。她很滿足自己每天一點點的進步,希望可以達到一年後為自己設定的目標。

同場加映:人生最大的目標不是成功,而是有人分享你的快樂

同樣是那樣多的時間,為什麼有人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而有的人卻過得很踏實呢?

對我來說,這就像是學習照顧自己的過程。有時我會把有意識的自我當作一位花農,而照顧自己就像是照料一片田地。一位好的花農知道自己想要種哪些品種的花,撒下種子後盡心照護,在規律的呼護下種子才會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從

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目標與自律是照顧自己的兩個重要環節。明確的目標(想種哪些花?)幫助人們向前邁進,自律的生活(規律的澆水)則讓努力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前進的步伐會慢慢茁壯我們的信心,也讓我們與目標更加地靠近。

交換學生的生活真是對自律與目標的一大挑戰。沒有了學業或工作的限制,當我們能任意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時,這樣的生活其實一點都不簡單。自由其實是在考驗著:我們清楚自己的目標嗎?我們有足夠的自律能力實踐自己想過的生活嗎?

推薦閱讀:養成面對生活的溫柔:從現在開始,你值得過更美的日子

而這番的考驗只是在交換學生的生活中被刻意放大了。平常的假日、學生每年的寒暑假,其實都在考驗著一樣的事情。來到德國後我常在想:在這裡的種種體悟,絕對不只是適用在這裡而已,我要把它們帶回台灣,變成日常生活裡的實踐,無論我在哪裡。

自律是一條漫長的學習路,希望我們都能堅持下去,當自己心中理想的花農。

你的朋友

T.J.

 

註:「我從德國捎來一封信」是我在德國交換生活的再創作。收集所有在德國的生活內容為基底,納入我個人與他人的想法,寫成這一系列的書信。寫信者 T.J. 與收信者 Evangeline 均是被創造的人物,藉由他們的對話希望能引起讀者們的一些共鳴。這一系列的書信不是要強調德國與台灣如何的不同,不是讓大家更了解德國,而是讓德國成為一個引子、一種反差,促使我們回過頭來用另一種角度看自己的島嶼,想自己的生活。